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建筑考试 > 造价工程师 > 专业辅导 >

制度演变路径依赖说:历史至关紧要,不同学派的诠释与启示

2024-09-30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路径依赖的概念起源于技术工程领域,但在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将其引入到经济系统演化的分析中后,迅速流行起来,并传播到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领域。其他领域。路径依赖理论,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体系演进的重要工具。 #

不同的学派对路径依赖有不同的解释,但其最普遍和普遍的含义是,在时间上顺序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中,较早时间点发生的事件在较晚时间点发生。前一个时间点的事件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前一个时间点的偶然事件往往可以决定整个事件系列的演变轨迹和基本特征。这也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历史很重要”。 #

一旦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被广泛认识,经济发展和制度研究领域流行的各种“趋同理论”就开始受到挑战。

#

例如,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经济增长水平或增长率收敛理论认为,由于要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较发达经济体的总体增长率将趋于放缓,而欠发达经济体的总体增长率将趋于放缓。经济将保持较高增速。因此,经过一定时间后,落后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增长水平差距将趋于收敛。然而,这一假设尚未在实证研究中得到普遍证明。而且,世界发达经济体与欠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但没有普遍缩小,反而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不足以支撑增长水平普遍且不可避免的趋同。证据。

#

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演化路径依赖理论为这一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会制度的设置和安排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对于一个经济体能否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至关重要。那些发展水平较低的经济体之所以长期落后,是因为其制度体系存在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长期难以克服。道格拉斯·诺斯在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演讲中提到,由于各国初始条件不同、发展速度不同,一般来说,不发达国家很难赶上发达国家。

#

关于经济体系的融合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体系都呈现出“混合经济”的特征,不同制度体系的经济体因此在制度上趋同。然而,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各国制度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人们发现,不仅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都存在着明显而持久的制度差异。即使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制度差异,实际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为此,“资本主义多样性”(lism)一词也出现在相关文献中。 #

在公司制度领域,围绕趋同假说的讨论同样引人入胜。例如,《公司治理:趋同与生存》(中文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展现了法学界关于各国公司治理模式是否趋同的争论。本书第一章以明确的标题“公司法历史的终结”开篇,认为各国公司治理制度将趋同于以股东利益为中心的模式。一些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将迫使各国企业采用最高效、最有利的制度,做不到这一点的企业就会被淘汰出局。但更多的研究人员对此表示怀疑。例如,哈佛法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及其后果并不是单调、线性地指向效率的不断提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因素可以使竞争的后果变得不确定。即使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国仍可能长期维持低效率的制度。教授。哥伦比亚法学院教授也认为,虽然经济全球化可能促使各国企业选择高效的公司治理模式,但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是一个政治过程。在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集团对公司制度的政治影响力差异很大。因此,各个国家的政治决策体系对于公司治理模式的选择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世界范围内的公司治理体系很难趋同。

#

总体而言,制度演化的路径依赖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多样性已得到广泛认可。忽视路径依赖、缺乏历史惯性视角的制度分析不再具有理论影响力。 #

至于制度演化过程之所以具有路径依赖,一般认为有四个因素,即“收益递增”、“自我强化”、“正反馈”和“锁定”。 “收益递增”是指某种行为或选择采取的次数越多,能够带来的收益就越大; “自我增强”是指某种行为或选择本身就会带出一群人来补充它、增强它。行为或作用于其的因素将进一步延续并强化该行为或选择; “正反馈”是指某种行为或选择的后果会让更多的受试者更加接受这种行为或选择;至于“锁定”,主要是指一旦采取某种行为或选择,如果再想转而采取其他行为或选择,就会面临高昂的代价。 #

但问题还不止于此。路径依赖理论的兴起也给制度演化分析带来了新的理论挑战。一位澳大利亚政治学家在2005年2月号《政治科学》上撰文批评:“如果历史重要,变革如何发生,人类社会如何打破历史惯性?”美国学者也在2007年的论文中指出,路径依赖理论面临方法论困境:如果路径依赖是制度演化的主要决定因素,那么制度轨迹的根本转变如何可能?但如果确定制度轨迹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路径依赖理论的理论重要性就会大打折扣。

#

这确实指出了路径依赖概念的一个重大缺陷,即路径依赖理论只强调初始条件或早期因素对后续制度轨迹的决定性影响,因而具有过于强烈的历史决定论倾向。机械地诉诸路径依赖理论并不能解释重大的制度变迁和新路径的出现。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制度及其演变轨迹的根本性转变并不少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很短的时间内,东欧和中欧一些国家的基本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社会主义模式转向资本主义模式。仅仅依靠路径依赖理论似乎很难完全解释它。 #

这种问题意识促使研究者超越纯粹的历史视角,关注路径转型()和路径创造(),这也产生了许多新颖的制度演化解释。 2005年,一位德国学者在题为《路径依赖能否解释制度变迁?》的论文中提出了论点。 “过去塑造未来”(re)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踏上道路”()方式,另一种是“分叉”()方式。前一种路径的形成是无计划的,是某种行为在大量个体中自发扩散和重复的结果;而后一类路径的形成取决于行动者在关键时间点从几条不同的可用路径中做出的选择。认为基于第一路径形成理论的分析过于确定性,无法解释复杂的制度变迁;基于第二路径形成理论的分析相当灵活,适合分析各种形式的制度演化。美国一位著名政治学家的解释更加形象。他认为,所谓路径依赖就像爬树一样。一个登山者在攀登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树枝和树枝;虽然他可以从一个分支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但是这样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所以,一般情况下,爬树的人都会沿着一开始选择的树枝攀爬路径依赖理论,不会轻易切换树枝。 #

可见,这样的路径转换理论并不否认先前的路径选择对后续路径的重要影响,而是将系统形成或系统演化过程中行动者的选择活动纳入了理论框架。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制度演化的轨迹不再仅仅受制于历史惯性,也受到行为体理性选择的影响。由此,机械性的历史决定论被克服,不确定性和多样性成为符合理论逻辑的制度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特征。即使是已经稳定下来的制度体系或制度路径,在一定条件下也完全有可能发生不可预测的重大变化。

#

美国社会学家200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了更为独特的制度演化假说。他认为,一个社会中除了占主导地位的制度体系和路径外,还会混杂着各种异质的替代性制度碎片或要素。这些非主流制度碎片或要素是尚未胜出的制度模式或演化路径的残余。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它们对于主流制度路径或主导制度体系来说是杂质和无用的。但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异质的制度碎片可能成为构建新制度或新路径的资源和“积木”。由于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历史,其制度体系所包含的可供选择的制度碎片也不同。因此,当不同社会面临内外部冲击时,基于历史遗迹的制度反应也会有很大差异。因此,指出这里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但这种路径依赖并不是指现有主导制度路径的延续和巩固,而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替代性制度要素或制度碎片,在新的条件下进行了转型。某种复兴、重组或改造以形成新的体系来取代现有的主导体系。这种制度演化理论被称为“关于制度变迁和新路径创造的‘构成性替代’理论”(a'es')。需要强调的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框架,制度变迁和新路径的形成可以有多种动力和来源。历史惯性、内生演化、外生冲击、制度移植等,都可能影响未来制度演化的轨迹。

#

玛丽-赫在《理论与社会》2007年4月号发表的文章《克服路径依赖:开放系统中的路径创造》进一步提出,各国的制度体系日益开放并相互影响,因此在研究制度演进和路径创新,应从开放系统的角度关注跨国制度框架内国家路径转型与跨国路径创新的协同演化互动(co-tion)。

#

可见,在这些新的制度演化分析框架中,历史仍然至关重要,但不再是唯一因素。这种制度变迁的解释将行为者的理性选择纳入分析,使得将制度演化过程视为政治过程成为可能。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影响了对东欧和中欧国家制度转型机制的分析和解读。正如两位德国学者(Jüohs)在2001年的论文(ng)中指出的那样,东欧和中欧国家转型面临的基本问题非常相似,但采取的转型策略却截然不同。这表明政治领导层在改革中做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然而,这种战略差异并不全都源于意识形态立场或政治取向。没有一个国家完全依靠“新自由主义”蓝图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些国家中,政策制定者可以选择的制度选择或战略手段都继承了各国的历史遗产——社会主义时代和前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道路。因此,这些国家新制度的构建并不是制度真空中的原创,而是对现有各种制度要素的拼凑、改造和重组。它们更像是某种适应,而不是建筑意义上的新建筑。就此而言,东欧和中欧国家的制度变迁体现了路径依赖,但这种路径依赖并不表现为原有制度路径的延续,而是表现为历史制度遗产对新制度构建或选择的影响。的新路径。限制。一旦新的制度路径形成,制度选择的政治“窗口期”就消失了。因此,已经定位的路径往往会延续并影响后续阶段改革的走向和效果。 #

所谓制度路径,实际上是指制度的演化轨迹。如果制度一成不变,拘泥于一点,就没有制度路径可言。从路径依赖理论到路径转换或路径创造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否认历史惯性对于制度演化的重要性,而是刷新了对历史因素如何影响制度演化过程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深化是当代社会科学各领域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结果。 #

制度及其演化是高度复杂的,相应的理论也必然是复杂的。单因素、单一的决定性因果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白马不是马。世界通用的系统只存在于书本中。事实上,制度形式都具有民族特色。历史不能割裂,任何事物都不能凭空产生。现实存在的制度都是以前历史制度的衍生品。制度源于人类理性。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制度也必然不断变化。总之,一切制度演化都是历史惯性、环境约束和人类理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尊重历史、认清环境、适应时代,大胆审慎地调整和改变不利的制度,增进人类福祉,应该是每一代人都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