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建立与建国初期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

邓杰任院长,雷桂元、庞薰琴任副院长。学院师资力量主要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校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应用美术系、清华大学建设系等单位的教师和留学归来的专家组成。建院之初设染织艺术系、陶瓷艺术系、装潢设计系三个系??,同时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院,下设艺术委员会、科研委员会,设有理论研究室、刺绣研究室、服饰研究室、家具研究室、张敬湖泥塑工作室、唐子博面塑工作室等。从师资来源、学科设置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学院的传统:博大精深、重视民间传统。 这也从学校成立后迅速参与的人民大会堂外立面装饰、室内装饰、建国瓷等国家级项目可以看出。学院成立后,为改变当时工艺美术界资料不足、影响学习和研究的状况,学院编印了工艺美术内部资料《工艺美术参考资料》。1958年7月17日,《装饰》杂志创刊。自创刊号起,《装饰》杂志就定位为学术期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表工艺美术教学和研究成果,是当时国内唯一的综合性工艺美术学术期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和《装饰》杂志的命运都很悲惨,1961年5月,《装饰》杂志出版12期后,因国家经济困难、纸张供应不足而暂时停刊。196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全部停课。
直到1977年,高考才恢复。1980年6月,《装潢》杂志复刊,并出版《工艺美术典藏》丛书。从此,学院和《装潢》开始走向新的、更快、更好的发展道路。(王小沫)1958年,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借此机会展示年轻共和国的成就,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国庆工程。9月6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召集一万多名建筑工人开会,作了国庆工程动员报告。由于这一计划一般包括10个大工程,所以又称“十大建筑”。 除北京的34个设计单位外,还邀请上海、南京、广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专家来京共同进行规划编制。包括工人和市民的建议在内,人们共提出各类工程方案400余份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其中仅人民大会堂就提出平面图84份、立面图189份。与此同时,天安门广场的改建工作也全面展开。更令全国人民无比自豪的是,从1958年9月5日确定国庆工程建设任务起,到1959年9月,满怀激情的建设者们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和民族饭店等建筑的建设。 10月,华侨大厦竣工,十栋大楼全部竣工,总面积67.3万平方米。 #
1959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专门称赞这些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创新??”。 “十大建筑”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由于那个时代的集体创作特点,作品注定不免兼收并蓄。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建筑的表现形式上,创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吾用”的创作方针,解放了建筑师的思想,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他没有回避备受诟病的大屋顶造型(全国农业展览馆),也没有拒绝西方经典(人民大会堂)或类似的苏联模式(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更值得称赞的是,许多建筑暗中顺应国际潮流,以新结构作为起点,对中国建筑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北京站、全国农业展览馆、民族饭店)。 20世纪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对全国城市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许多城市开始规划建设自己的“十大建筑”。会堂、广场至今仍是许多城市建设决策者的意识典范,是城市建筑的新符号。与此同时,“十大建筑”逐渐成为北京建设的一个品牌,“80年代十大建筑”、“90年代十大建筑”评选也相继诞生,使北京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的重要观察点。在经历了80年代现代主义形式的大发展和90年代“复辟古都”运动之后,北京再次迎来了以奥运会为推动力的建筑高潮。 #
新世纪十年即将结束,今天,新世纪十大建筑正带着更多的梦想和讨论逐渐浮现。在新建筑的辉煌之中,我们是否有空回首半个世纪前人们建设北京的热情?(朱良) 20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与《装饰》杂志的创办 参考文献: 1.杭建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名)简史》,征求意见稿,2006.11。 参考文献:1.邹德农:《20世纪50年代十大国庆工程回顾》,《北京十大建筑设计》,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1 2 31.人民大会堂2.华侨大厦(90年代中期拆除)3.民族文化宫DOI:10.16272/11-1392/j.2008.0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