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民教授中国气的宇宙观、科学与人文价值:探讨中西思维差异与气的奥秘

编辑
本书探讨了中国最广泛、最迷人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性和“气”的人文价值。 #
于敏教授牢牢把握中西思维的根本区别,准确地把通向气的思维称为“身心实践的认知方式”中西文化概论,阐释了气的感受和概念来自主体的内省体验,即天人合一的深层实践,与西方注重外在观察和实验的认知方式并存。他的贡献在于大胆而细致的论证,明确确立了中国对气的理解倾向以右脑为“经验科学”,而西方对物质的理解倾向以左脑为“实验科学”,二者是两门平行互补的科学、两种文化。而正是因为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对于人类的进步和命运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意义。
#
《论中西文化的互补性》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于敏2009年出版的一本书,探讨了中国最广泛、最迷人的“气”的宇宙观、“气”的科学性、“气”的人文价值,以及它们与西方科学思维的关系。
#
作者简介 #
编辑 #
于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男,汉族,1930年生,河北唐山人。1948年8月到解放区正定华北联合大学学习,同年底在天津参军,在天津警备区巡防总队、华北军区警卫营、志愿军第20兵团通信部服役,多次立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担任宗白华先生的助教。1961年参与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教材编写中西文化概论,负责《中国古代美学史选编》的编撰。 个人著作有《春秋前美学观念的发展》、《气华和谐——中国古典审美意识的独特发展》、《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史》、《世纪末中国气功思潮》等。 #
图书目录广播
编辑
#
顺序
#
前言
#
第一章 从“气”的宇宙观是否“科学”到两门科学的出现
#
第一节 中西文化交流中最突出的障碍
第二节 百年来中西思想比较进程概述
第三节 中西思维难以突破的根本原因
#
第四节 身处两门科学交汇的潮流之中,才能感受到“大时代”的脉搏
#
第五节 从人类思维分裂与整合的整个过程探索两类科学产生的必然性 #
第六节 人类生存中对劳作和休息的不同需求,导致了对不同时空物质运动的不同探索 #
第七节 两类科学产生的主观基础——不同时空对应人的左右脑功能不同 #
第八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两门科学相结合的道路
第九节 明确人类思维的两种来源,认识其优缺点
第二章:两种不同的科学导致中西思维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西方人注重事物,中国人注重中心。 #
第一节:物(不等于“物质”)与心(不等于“意识”)是中西思维比较中的基本范畴 #
第二节:西方重视事物,走上了一条事物—私欲—反对—斗争的道路
第三节 中国注重心路——正义、善良——互爱——和谐
#
第四节 当代脑科学开始验证中西方对“物质”或“精神”的部分理解
第五节 心物辩证统一是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光明大道 #
第三章 中西思维文化差异的第二大表现:西方人重“物”与“实”,中国人重“心”与“虚”
第 1 部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构的?
第二节 虚拟性——与体验科学功能状态下的特殊感知紧密相关
#
第三节:“现实”源于“虚拟”,“内在视野”(非常规认知)优于“外在视野”(常规认知)
第四节:实空合一,贯穿人体 #
第五节 现实的对立与互补、现实与虚幻的相互转化 #
第六节 现实与幻觉范畴的出现对认知史的影响
第七节 对现实与虚幻关系的认识对审美艺术的影响 #
第四章 中西思维文化差异的第三大表现:西方人重分离,中国人重团结。 #
第一部分,将实验科学分而治之;第二部分,将各种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经验科学。 #
第二节 “分裂”的哲学是斗争的哲学,“统一”的哲学是和谐的哲学
第三节 天人分合——最大的分合 #
第四节 身心合一——最基本的分合
第五节 身心之分在西方医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
第六节 身心合一的思想在中国养生医疗中得到充分体现
#
第七节 分合不同理解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
第五章 中西思维文化差异的第四个主要表现:“子”说与“气”说的对立
#
第一段,分则为“子”,合则为“气”。 #
第二节:了解“气”能帮助你进一步理解生活、感受和思维 #
第三部分:一个依靠推理,另一个完全依靠感知 #
第四节 从“子”与“气”的对立到“子”与“气”的融合
#
第五节 “子”与“气”的对立对中西审美文化的影响
#
第六章 中西思维文化差异第五大表现:西方重智力,中国重道德 #
第一段:西方人做事讲究才智,中国人做人讲究道德。
第二节 西方人为什么重视智力 - 原因之一是单一实验科学的发展
第三节 中国人为何有世界上最高尚的道德观念?“气”体验科学的独特存在 #
第四节 道德与智慧从对立走向统一 #
第五节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
第七章 从两门科学由对立走向互补看中西文化的融合 #
第一节 实验科学“由实至虚”带来认知翻天覆地的变化 #
第二节 西方实验科学家向东方寻求真理
第三节 从现实到虚拟的实验科学的先驱之一:脑科学 #
第四节 从现实到虚拟的实验科学的第二个先驱——信息科学
#
第五节 西方两门科学互补发展的代表著作:《物理之道》
第六节 20世纪末突然出现的“新能源信息技术”
第七节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与“东方科学革命”倡议
#
第八节 两门科学互补发展 促进中西文化融合 #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