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翟婉明院士荣获 2022 年度陈嘉庚科学奖

研究奖
01
翟万明院士荣获今年度陈嘉庚科学奖
导语:近日,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公布了今年度陈嘉庚科学奖和陈嘉庚青少年科学奖获奖名单。经陈嘉庚科学奖委员会多轮严格评审、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理事会审议通过,决定将今年度陈嘉庚科学奖授予《复微分几何及其应用》等6项成果,将今年度陈嘉庚青少年科学奖授予魏伟等6人。我校翟万明院士凭借《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成果荣获陈嘉庚科学奖-技术科学奖。这是我校历史上首次获此殊荣,翟万明院士也是全国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首位获奖者。 #
02 #
西南交通大学金忠民教授荣获“天府友谊奖”
#
导语:12月10日上午,四川省今年度天府友谊奖颁奖典礼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海外高科技人才博览会(简称“海科汇”)开幕式上隆重举行。四川省委书记王小晖,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出席开幕式。校长杨丹、电气学院院长陈伟荣应邀出席开幕式。王小晖致辞并为今年度获奖的西南交通大学英国专家金(金忠民)等5位外国专家颁奖,以表彰他们为四川科技创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促进四川对外交流与友好合作所做出的贡献。
#
03
#
喜讯:贾建民教授荣获“杰出研究奖”、刘志刚教授当选IEEE
导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首届科研奖颁奖典礼。根据科研奖评委会决定,我校6位教授荣获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3年度“杰出科研奖”和“青年科研奖”。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贾建民教授荣获“杰出科研奖”。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公布2023年新当选院士名单,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刘志刚教授凭借在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故障检测与保护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当选IEEE院士。 #
04
#
全国10所!西南交通大学获批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 #
导语:1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建设的函》(国科函[2022]323号),西南交大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试点建设名单,全国仅有十家单位入选,西南交大是西南地区唯一入选单位。
#
05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李志林教授等5人入选全球前2%科学家名单 #
导语:10月10日,斯坦福大学John PA教授团队发布的全球前2%科学家榜单更新了2022版。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李志林教授、高桂教授、范美坤教授、王腾飞助理研究员四人入选《今年度科学影响力排名》,其在不同领域(不包括其他引用)的全球排名分别为:937/58101、974/、1141/、405/36140。其中,高桂教授的总引用次数在不同领域排名均进入前5‰。这也是高桂教授和范美坤教授第二次进入该榜单。 #
06 #
西南交通大学获批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建设试点
导语:交通运输部批复《西南交通大学在交通强国建设中试点实施方案》,同意西南交通大学在高速列车安全保障关键理论与技术、多状态耦合轨道交通动力学模型试验平台建设两个方面开展建设试点。
#
07 #
202 件!新纪录! #
导语:今年度西南交通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数、基金资助金额创历史新高,共获批202项,交通运输与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力学3个学科获批杰出青年科学家基金项目。 #
08 #
西南交通大学陆地交通防灾减灾科普基地获批首批国家级交通科普基地 #
导语:9月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今年度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从目前公布的项目统计看,西南交大资助项目数和经费均创下同期历史记录;交通运输与车辆工程、土木工程、力学3个学科获批杰出青年科学家。截至目前,西南交大共获得各类项目资助184项。 #
09
西南交通大学高仕斌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
#
导语:5月30日上午,中国工程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公布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并举行颁奖仪式,西南交通大学高世斌教授荣获第十四届光华工程科学技术奖。
#
10
#
好消息!
#
导语:3月25日上午,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隆重召开。会上公布了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又一批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治川兴川、发展四川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光荣走上领奖台。西南交通大学在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评选中再次取得佳绩。方勇教授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其主持的11项研究成果获奖,其中6项获一等奖固体力学高校排名,4项获二等奖,1项获三等奖。此外,另有8项成果参评。 #
11
翟万明院士带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
导语:教育部发布通知,公布全国高校第二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南交通大学翟万明院士领衔的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教师团队成功入选。这是该校“交通隧道工程教师团队”第二次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2 #
ESI 世界排名前 1%!又一个! #
导语:根据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最新数据(数据涵盖时间范围为2011年1月1日至2023年10月31日),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第六个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的学科,实现了学校学科建设的新突破。 #
二
#
重大成就 #
01 #
骄傲!西南交大参与天宫空间站技术试验项目 #
导语:我国天宫空间站“T型”三舱核心结构已完成组装,天宫空间站建设进入收尾阶段。梦天实验舱作为天宫空间站三舱之一,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此次发射,随舱搭载了9个实验柜。其中,有一个专用柜,是航天技术测试领域的航天基础试验柜。《中国载人航天》官方平台对这个柜子的功能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西南交通大学周作万教授、徐晓玲副教授带队研制了消毒舱,参与了该柜子的空间微生物防控技术试验项目。 #
02
#
重磅消息!交大两项成果入选全国“奋斗新时代”主题成果展! #
导语: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奋斗新时代”主题成果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西南交通大学的两件展品在展览中展出,分别是我国首份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协议和真空管高温超导磁悬浮汽车模型。 #
03
#
智慧交通,双向受益!
导读:5月25日,《中国交通报》与腾讯智慧交通联合发起的系列策划《智慧交通观察群聊2022》第二期上线。西南交通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刘晓波、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春雷、中咨科技交通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燕、腾讯智慧交通副总裁谢建佳等行业专家参加圆桌论坛,就智慧高速公路建设进行思想交流和经验总结。其中,西南交通大学交通与物流学院院长刘晓波从智慧高速公路场景建设、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等角度进行了重点分享。
04 #
轨道交通领域的“科研引擎”! #
导语:从常规铁路到高速铁路,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西南交大科研团队始终胸怀大志、满腔热情,走在前列。西南交大翟万明院士领衔的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教师团队就是一个典范。他们怀揣建设交通强国的使命感,实现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具有踏实做事的务实精神,立志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科研发动机”。 #
05
#
“凭空抽水”,超强能力!
导读:国际化学期刊《材料化学A》报道了西南交通大学孟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利用具有中空连续通道的蜘蛛丝微纤维实现高效集水。该团队通过在蜘蛛丝微纤维内部构建中空结构,显著提高了纤维的集水能力。研究发现,仿生微纤维悬浮液滴的体积是纺锤体节点体积的1663倍,集水能力远远超出现有文献报道的数值。
06 #
填补世界空白! #
导语:“电分相”期间,列车短时间失电,失去牵引力和制动力,依靠惯性滑行,不仅造成列车速度下降,而且存在安全隐患,易发生停车事故。如何实现列车不停电运行,同时又能提高线路运输能力,消除行车安全隐患?我国电气化铁路同相供电技术奠基人、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李群展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全球首创的新一代牵引供电系统核心装置——同相供电装置,为这一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
07
#
“神舟”归来!大国崛起背后的交大力量 #
简介:天和核心舱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研制固体力学高校排名,西南交通大学周作万教授课题组配合航天五院总体设计研制部,研制长效、广谱、无残留的抗菌材料及相关产品,参与完成“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等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科学试验和技术保障任务,突破载人航天抗菌材料系列化、工程化应用技术,支撑我国空间站舱体材料选择、表面微生物清除与修复技术体系。 前沿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作万教授、材料学院徐晓玲副教授与中科院神舟生物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载人航天器舱室抗菌材料的研制与推广》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08 #
氢动力列车即将问世!已拥有 100 多项专利! #
导语: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陈伟荣及其团队的“大功率氢动力轨道机车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该团队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应用项目有10多个。在“双碳”背景下,这支来自四川的本土团队有望将氢燃料电池搭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列车上。
#
09 #
点赞!李翔宇、施明星团队研发出新型智能黏合材料
#
导读: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学院李翔宇教授课题组和史明星教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Smart via》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在线发表(影响因子:30.849)。李翔宇教授和史明星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博士生赵金生,共同作者为力学与航空学院博士生谭宇、博士生刘晓昆和硕士生卢太平。
#
10 #
里程碑事件! #
导语:1月12日,四川省新型跨校院试点研发平台在西南交通大学正式揭牌。该平台将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四川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文出席会议并讲话。 省政府副秘书长陈淑萍,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公务员局局长、省人才办主任陈关松,省委军民融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雷开平,省政府党组书记、科技厅厅长吴群刚,党组书记、财务处处长何力,成都市副市长李云,四川省产业振兴发展投资基金董事长杨子立,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宏,校长杨丹、何川、刘长军,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以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领导参加会见。
11 #
全新奥运版“复兴号”来袭!交通大学参与设计!
导语:1月6日,由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团队“人机环境系统设计院”设计的“瑞雪迎春”全新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正式投入运营。该智能动车组是在借鉴京张高铁智能“复兴号”运营经验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为北京冬奥会量身打造,由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其具有智能化、绿色化、人性化等特点,外观体现了科技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
三 #
高水平的论文成果 #
01
西南交通大学“寿命分析技术与材料”研究团队在《 #
导读:近日,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中科院1区,影响因子32.086)在线发表了我校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分析技术与材料”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Phage with-in”,有望为脓毒症的快速检测与治疗提供切实可行的临床解决方案。
#
02 #
西南交通大学李天瑞教授团队在国际人工智能顶级期刊TPAMI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导读:人工智能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学报(TPAMI,IEEE on and )在线发表了我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李天瑞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微观:一种基于概率分布的监督微扰动学习模型及深度框架》。褚杰磊老师为论文第一作者,李天瑞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这是我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自TPAMI期刊成立以来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也是“智能+力学”学科交叉融合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
03
#
西南交通大学徐毅团队“MESA”:基于高熵思想构建多尺度阻尼界面并利用协同内耗行为提升阻尼性能
#
导读:西南交通大学特聘研究员徐毅与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科学家密切合作,共同提出了在高熵合金中构建多尺度阻尼界面的策略。相关论文以“and in High-”为题发表在《和A》上。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均为西南交通大学的特聘研究员。 #
04 #
西南交通大学刘福生研究员团队在Acta上发表含能材料撞击感度研究成果 #
导读: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刘福生研究员带领的四川省高校高压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在揭示含能材料撞击感度机理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以“of: from of”为题发表在TOP期刊《Acta》(IF:9.209)上。论文链接:,博士生刘伟宏为论文第一作者,刘启军为通讯作者,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钟觅博士、李兴汉副教授、甘云丹副研究员和西北工业大学唐斌教授为共同作者。
05 #
张旭教授课题组在固体力学顶级期刊IJP发表两篇论文 #
引言:对于均质多晶材料,屈服应力晶粒尺寸相关性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机理尚无统一认识,需要从材料微组织演化角度进一步研究。对于梯度多晶材料,学术界对位错在梯度结构中如何动态演化以及如何从位错微观结构的分布和演化来理解梯度晶粒结构材料的附加强化机制尚未有清晰的认识。针对以上研究挑战,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张旭教授“多尺度材料力学”课题组在均质/梯度多晶材料离散位错动力学模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并在金属塑性领域国际TOP期刊《力学学报》(IF: 7.081)上发表两篇学术论文。 #
06 #
西南交通大学青年教师刘俊杰在JMP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
引言:橡胶基弹性软膜凭借其优异的大变形能力和丰富的刺激响应性,在软体机器或柔性装置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气动软夹爪、软体爬行器等。当软膜与外界尖锐物体接触时,容易发生局部大变形,进而导致软膜穿刺损伤,限制软膜在使用过程中的可靠性。鉴于此,西南交通大学康国政教授团队与浙江大学曲绍兴教授团队合作,对弹性软膜的大变形和穿刺损伤进行了实验和理论分析。最新研究成果以“of by -: snap-, , and”为题发表于固体力学领域顶级期刊《of the and of》。刘俊杰讲师为论文第一作者及共同通讯作者。 #
07
材料学院邓伟丽同学在国际顶级期刊《
#
内容简介:材料学院青年教师邓伟利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该期刊发表题为“for”的论文,并被选为本期封面,材料学院杨伟庆教授和UCLA陈俊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
08 #
西南交通大学阚倩华教授课题组在期刊上连续发表两篇关于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疲劳性能的论文。
引言:非渗碳贝氏体钢轨在滚动接触疲劳载荷作用下多相组织的动态演化使得其疲劳损伤机理极其复杂,已成为当前抗疲劳设计的关键科学问题。鉴于此,西南交通大学阚千华教授课题组对两种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非渗碳贝氏体钢轨钢进行了应变疲劳和应力疲劳试验。相关工作发表在疲劳领域顶级期刊(中科院一区TOP,IF:5.186)。博士生徐翔为第一作者,阚千华教授为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西南交通大学的康国政教授、王平教授、张旭教授、王子懿博士和北京交通大学的高古辉副教授。 #
西南交通大学阚倩华教授团队在《功能梯度材料热-力耦合接触稳定性研究》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
导读:阚千华教授团队在功能梯度材料热-力耦合接触稳定性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工作以“-of-”为题发表在机械科学领域顶级期刊《of》(中科院一区TOP,IF:5.329)上,博士生付培林为第一作者,阚千华教授为通讯作者。 #
.........
#
由于篇幅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