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鄱阳湖怀抱中的青年创业之城,垦荒精神永流传

共青城市风光 杨牧青拍摄
一
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在哪里?
共青城坐落于鄱阳湖怀抱中。
共青城市位于江西省北部,北依庐山,东临鄱阳湖,山清水秀,天蓝地净。
#
共青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青年创业史。1955年10月18日,上海首批98名青年志愿者响应党中央号召,放弃大都市的舒适与繁华,来到鄱阳湖滩涂草场垦荒创业,标志着共青城建设的开始。随后,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者聚集在这里,加入到垦荒创业的行列中。 #
在开荒创业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
“给我三年,如果做不到,我就死在这里。”这是多么英勇的“军令”,出自共青农场原党委书记于世官之口。
#
“路是逼出来的,哪怕用手挖,用脑袋推,也要挤出一条路来。”原共青农场党委书记、农场长蒋忠平的这句名言激励了无数年轻人…… #
60年来,共青城几代建设者不断奋斗,铸就和弘扬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城精神,支撑着共青城攻坚克难共青城大学城,成为共青城发展壮大的灵魂。 #
从共青社到共青垦区,再到共青城开放开发区,2010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共青城成为江西省最年轻的县级市。短短几十年间,共青城从鄱阳湖畔的荒芜草原上白手起家,发展成为一座创新创业之城、一座青春活力之城、一座绿色生态之城。作为国家级赣江新区重要组团城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生态示范区、中国羽绒服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青年创业基地,共青城以年轻的姿态屹立在庐山脚下、鄱阳湖畔。 #
二 #
说到共青城的历史,不能不提共青农场鸭厂。如今,共青农场鸭厂已不复存在,但共青城却有十几家民营小型鸭厂活跃着。这些小型鸭厂的经营者,有的是垦荒工人的后代,有的是共青农场鸭厂的工人,他们都坚守着传统的生产工艺,保留着一种情结。 #
1959年,安徽遭遇饥荒,15岁的蒋忠平来到鄱阳湖边谋生。20世纪60年代初,蒋忠平来到九江十里铺跟师傅学手艺。他年富力强,当学徒期间,赶着干挑盐、晒鸭等苦力活。终于,他掌握了“刀头”技艺,脱颖而出。次年,鄱阳湖畔,压鸭厂白手起家,蒋忠平被任命为副厂长、车间主任。 #
当年,压鸭厂生产出近3万只合格压鸭,其中1.5万只出口。但共青人并不满足于传统的压鸭生产,次年,他们大胆改良传统工艺,用草木灰代替传统黄泥,开发出调味蛋生产,当年出口近5万只。随后,他们把之前丢弃的鸭肝、鸭胗、鸭心腌制成美味的鸭内脏,把鸭头、鸭翅、鸭脚、鸭舌等加工成鸭的五脏六腑,作为美味佳肴远销东南亚。
1969年7月,时年25岁的蒋忠平奉命建厂。当时正值雨季,洪水肆虐,冲垮了堤坝,瞬间将从金湖运来的大部分砖瓦吞没。如果等洪水退去,压鸭生产必然会延误。为了按时建成压鸭车间,挽救共青垦区,蒋忠平带领数十名年轻员工,跳入数米深的洪水中打捞砖瓦。当时要做的事情很多,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蒋忠平却出现了严重的腹泻和发烧症状,伴随的龋齿发炎让他更加痛苦。医生让他立即停止工作,到大医院消炎治疗后继续治疗。晚上,蒋忠平躺在草棚里,听着工地传来的捣固电话。 想到去县城交通不便,看病还要几天时间,心里就焦躁不安。为了能早日回到工地上班,蒋忠平偷偷找来钳子,夹住蛀牙,自己拔掉,再用蘸有酒精的棉球咬住,就这样忍了一整夜。
#
共青人终于在9月底前建好了厂房,加上仓库、四间育肥棚。鸭厂准时开工,蒋忠平一马当先,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技术。这一年,鸭厂奇迹般地生产了11万只鸭,创收9万元。 #
一心想致富的共青人从未停止思考。随着压鸭产量逐渐增大,新的问题出现了——几万斤废弃鸭毛堆积如山,扔掉可惜,但存放起来又发臭。1970年春季广交会上,前去推销压鸭的蒋忠平第一次看到了鸭绒制品的出口。鸭毛可以加工成鸭绒出口赚钱,而且价格不菲。蒋忠平大受启发,回去后便着手筹建羽绒加工厂。如今,共青城周边已有上百家现代化的羽绒加工厂,但在当时,全国这样的工厂屈指可数。 #
20世纪60年代,大批干部和知青被下放到垦区农场,其中有一位江西省经委技术处的工程师,叫端木嘉荣,毕业于华东化工大学。为了了解羊毛分离机的工作原理,江忠平、端木嘉荣等人到长沙羽绒加工厂学习。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反复观察设备结构、画草图共青城大学城,有时还趁休息机会,钻进羊毛分离机里了解结构原理。回去后,端木嘉荣把自己锁在屋子里,连续10多天不睡觉,设计出一种木制羊毛分离机,巧妙地利用鼓风机和搅拌器的旋转原理,将羽绒分离出来。
大规模生产对羽绒工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端木嘉荣等人继续研究、模仿传统方式的洗毛机、烘干机,在羊毛分选机的研发基础上,组装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产线。 #
“有条件,就要创业;没有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创业!”这是共青人创业的信念。以压鸭起家的共青人,把发家致富的希望寄托在鸭毛上。到1978年,从事工业生产的从业人员由原来的不足百人发展到上千人,总产值也由压鸭厂的9万元发展到1500万元。1980年,共青大道东侧的共青羽绒厂大楼建成,这里曾是全国最大的专业羽绒制品生产基地。在这里,白手起家创立了著名的“鸭鸭”品牌,后来风靡全国。随后,共青人又办起了印染厂、纺织厂、乐器厂、机械厂等,走上了农工商结合的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初,共青农场被新闻媒体称为“鄱阳湖畔的小上海”。那时,共青农场已拥有繁华的商业区和齐全的文教卫生设施;拥有全国最大的羽绒厂和江南最大的低酒精饮料厂,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由最初的98人发展到3万人,年产值由填饱肚子发展到6亿元。
#
三
#
如果说过去的共青团员靠的是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话,那么新一代共青团员则需要尊重科学、开拓进取。
郝淳出生于1976年,19岁前一直在共青城学习生活,1995年考入南昌大学东方文化艺术系,毕业后到北京发展,在北京打拼十余年后,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和贸易公司。2023年,他放弃在北京蒸蒸日上的事业,选择回乡创业。 #
“我父亲是共青城的先驱者,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共青城的建设,在共青城扎下了很深的根。我从小在共青城长大,受父亲的影响,对共青城情有独钟,共青城精神流淌在我的血液里。”郝春说。 #
回到共青城后,郝春阅读了大量文献,分析了共青城近年来的大量资料。最终,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回到垦区队员们起步的共青城金湖乡,重新创业。郝春说:“我的父辈就是从这里起步的,作为垦区第二代人,我决心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然而,这个感性的想法一开始遭到了母亲的反对和周围人的质疑。现实的诸多困难并没有让郝春放弃,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传承和弘扬共青城人宝贵精神的决心。 #
发展农业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应用科技。为了找到最适合当地的作物,浩春寻求了多位农业专家和当地农民的帮助,最终决定在2000亩土地上种植再生水稻。经过三年的努力,公司基本实现了初步战略,成功打造了共青三宝——共青源再生米、共青源菜籽油、共青源压鸭。如今这些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
“一个人致富不算什么,要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郝春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创新创业永远是共青城人不竭的动力。如今,像郝春这样的“落户二代”、“落户三代”纷纷回到共青城创业。这座面积310平方公里、人口22万的县级市,洋溢着青春气息,让共青城成为名副其实的青春之城、青年之城。 #
老一辈共青城人实现了从“压鸭子起家”到“打羽毛发财”的跨越,新一代共青城人秉承“科教立市、创新创业兴市”的发展理念,创办了共青科教城、基金小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互联网教育产业园、跨境电商产业园……这些新兴产业也成为共青城绿色发展的新引擎。 #
新一代共青人的追梦蓝图,正逐步变成现实。共青科教城用不到50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50亿元的投资,在5000亩荒地上建成了5所现代化大学,让青年学子在这里求学、追梦。随着职教大学园项目的落地,未来5年,20所高校、20万大学生将汇聚这里。共青城创新创业本色始终鲜活,年轻活力特质日益彰显。
新时代,共青城再次站在了时代前列,共青城人永远年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