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散文诗丛(第 1 辑):周庆荣等诗人作品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解析

我们——散文诗(第一卷)
周庆荣:预言
延安:在地平线上
#
艾菲尔《反思》
李石敢:旅人
#
Yusan:外滩札记 #
角落“荆棘鸟”
杨林:天空的一角
#
贝利·珀尔《吻火之人》 #
行走间,我们到达大美的核心 #
周庆荣散文诗的审美特征与艺术风格
#
孙思,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某大学美学讲师。现为上海诗词杂志副主编。著有《南都》、《月正月正》、《掌中红烛》等诗集。思想理论研究专著《走进大学生心里》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全国各大高校图书馆藏书。诗歌、散文、评论等主要散见于《解放日报》、《文艺报》、《新民晚报》、《劳动报》、《文学报》、《人民文学》、《诗刊》、《诗选》、《诗集月刊》、《长江》、《中国诗刊》、《上海诗词》等。诗作被收录于《中国新诗欣赏辞典》、《中国新诗》等。作品入选《诗三百首》、《中国年度古典诗歌选》、《上海诗人三十》等选集。评论作品获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诗集《掌中红烛》获2023年度上海市作协会员作品奖。
“
正是午后初晴,阳光明媚,世界静得没有一点声响。我坐在窗前,手里捧着周庆荣的散文诗集《预言》,静静地读着。窗外,昨夜风雨稀疏,落花纷纷,地上铺满了胭脂和积雪。树木也会在这时候落叶,新叶也同时长出来。所以,五月的上海,是一个万物由旧转新的复杂季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秋天的上海,那时的上海少了浓妆艳抹,多了一些婉约清澈。这种婉约清澈,恰如周庆荣给我的感觉。
#
带着对散文诗的执着、热爱与思考,周庆荣这些年一直在行走,我似乎经常看到他行走时那张如月光般清冷的脸,他在沙漠上,在草原上,在峡谷中,在河边,在山间独自行走的瘦弱身影,凝固在思绪中,像一棵树的影子。 #
因为思,周庆荣把昼夜、阴阳、宇宙万物的兴衰,乃至灵魂的一切细微剧烈的运动都聚集在他的文字里;而因为行走,周庆荣又能把天地万物汇聚到他的形式里,一切化为文字。这就形成了时而古朴静谧,时而深邃浩瀚,时而壮丽宏大,时而开放封闭,时而灵动灵动的艺术风格。因此,读周庆荣的散文诗,你就能如此近距离地触摸到他的灵魂,他的每一笔挥洒,也是他的每一种选择,既饱含着他深厚的情意,也散发着他智慧的光芒,正因如此,他的散文诗才有一种能让你沉浸其中的纯粹感。
周庆荣的散文诗具有许多美学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
#
1.视野开阔,空间感 #
任何地域风貌,在某一历史时期里,才能得到最充分、最绚丽的展现,比如清末的北京,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清末民初的天津,以及如今远离城市的山水,都是诗人、作家的精神家园。这些诗人、作家生活在城市里,就像生活在一条河的两岸,习惯远远地看着城市,他们过不去,不是因为过不去路,过不去河,而是过不去他们内心的那道坎。于是,距离就成了他们寻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想之地。 #
周庆荣也不例外,他的散文诗,观景随想,融道家、儒家、佛家思想于一体,文风既露骨又含蓄,既张扬又内敛,善于在散文诗中塑造戏剧性人物,一个虚构人物对另一个虚构人物对话,这无疑体现了他散文诗的多面性和多角度性,也为不同题材的散文诗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空间。
#
“我停留的地方是一座山,它有着一朵花的名字。当阳光带着傍晚的温柔,我想从玫瑰峰问出一个高度。
如果有人告诉你,玫瑰长在高山上,你不应该为了玫瑰而去爬山,你应该看看河,看看河边的草地,看看画里的羊。 #
我喜欢这样的傍晚,夕阳下的哈拉哈河,气质忧郁而深沉。
我喜欢站在玫瑰峰一座形似思想家雕像的石峰旁向下望去。视野开阔,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暂时属于思想家。当地诗人李岩说,石峰很像一位领袖。
我坚持将高耸的荣耀赋予思想。 #
当我们站在山顶上的时候,我们的心思都投向山下的事物,真实的、具体的事物。”(周庆荣《阿尔山的态度》)
#
这是清荣远游时住过的山。在常人眼里,它或许只是一座山,住过之后就没了。但诗人却在这里激动不已,写下了一首诗。
这里诗人向玫瑰峰要了一个高度,其实诗人自己的高度已经比玫瑰峰高了,诗人这样说只是为了设下一个伏笔,一个转折点,随后诗人朴素的想象,把远近推到了眼前,化虚为实,让画面挺立而动。于是,我们看到了落日下的黄昏,像一块滑润柔软的丝绸,轻轻地覆盖在河畔、草原和草原上的羊群上。哈拉哈河带着它特有的忧郁,默默地向前流淌。此时,世界没有了轰鸣,只有寂静,静得只剩下了寂静。
此时诗人正站在玫瑰峰上一座形似思想者雕塑的石峰旁俯视下方,诗人此时也是一位思想者(诗人天生就是思想者),他看到的不仅仅是近处的阿尔山大山大水超出了眼睛所能及的范围,距离更是更大。此时一位当地诗人戏剧性地插话道,告诉诗人,石峰很像一位领袖人物,想象的融入,正好呼应了前面这位思想者的石峰。接着,因为思想者思想的介入,他们开始把思想投向山下的事物,真实的、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突然出现,它向纵深开拓,向外延伸,由有限变为无限。
优秀的散文诗总能在青春里看到沧桑,在沧桑中看到青春的流淌,周庆荣的散文诗从一座玫瑰峰开始,由点向外、向深处、向远方,一步步深入,一步步开拓,将一个气势磅礴、浩瀚深邃的世界呈现给读者。 #
请参阅下一章。 #
“哪片土地能如此清晰地展现自己的内心?
在阿尔山,我看到了大峡谷深邃的过往,如果时间允许,我会把它们一片片地细数,森林里每一棵几十万年前的树木,树枝上每一只松鼠,天空中每一只飞翔的雄鹰,几只像市民一样的野生动物的眼睛。
#
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在被地下火煮焦的环境中,我看到了一颗炽热的心。
一些水,证明着这片土地纯净的滋润,我愿意把这种滋润形容为一种希望的情感。
高处的水叫天池,低处的水还是地池。我们习惯把大一些的叫湖。阿尔山的湖很多,如果湖边有鹿,就叫鹿鸣湖,如果湖边有杜鹃花,就只能叫鹿鸣湖了,就是杜鹃湖。 #
这些静水是我对散文的印象,天空、山脉以及山上茂盛的树木是文章吸引眼球的内容。
#
但我希望水能流动起来。”(周庆荣《阿尔山的态度》) #
当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互相折磨、互相压迫,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就会暂时逃离现实,远离城市,亲近自然。那才是他想要得到的,这也是人无法知道“不变”的原因。所以即便在自然中,诗人也会想得到他在那里所失去的东西。于是便有了这一篇散文诗。“哪块土地,能如此好地表露它的内心?”
#
随后诗人开始质疑和回忆,想象着回到几十万年前,穿越几十万年,想象那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平等生活的时代,野生动物们都有了公民的眼光。这里的“公民”如果用得好,就像是往一池水里扔了一块石头,让整池水都活了起来。这些野生动物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我们眼睛无法触及的世界里。 #
诗人随即开始描写各种湖泊,并一一给它们命名,如“若湖畔有鹿,则名鹿鸣湖;若湖畔有杜鹃,则名杜鹃湖。”水是我在散文中记得的,天空、群山、山上茂盛的树木,才是文章中吸引人眼球的内容。 “如果诗人一开始就给湖命名,那是比较自然的。后者把水想象成散文、天空、群山,然后这一系列的想象,用“意象生象”的方法,成为文章中最吸引眼球的内容。这是什么样的水?这水值得我们去思考,它应该不仅仅是平静无波的水,滋润土地的水,映照青山的水,成为诗人任由想象肆意驰骋的另一种水。最后诗人说:“但我想让水流动。”对于诗意的呈现,动态的意象比静态的意象有更大的作用,它能让诗更富有情感、更有力量、更生动,更富有内在张力,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起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想象。这里,“让水流动”这两个动宾组合散文诗的特点,语言简单,但意象生动逼真。散文诗写作如果要简洁,要有简洁之美,就必须充满省略意义的省略和情感的飞跃。这些意义的省略和情感的飞跃,都会给读者发挥想象留下巨大的空间,也使得这首诗的意义无限,从而经得起多次阅读和解读,整首散文诗的艺术层次也随之飞跃到更深的层次。独特而奇异的解读视角,对空间元素的特殊凝视。
#
2. 善于超物质想象与联想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周庆荣的情感世界浓郁、深沉、内敛、热烈、炽热,这些情感成为他创作的动力,诗人一旦获得这些创作动力,便会用想象力去调动它们,用记忆中的具体形象去承载心中复杂的情感。周庆荣的想象力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能够站在事物之上,而不只是站在事物之外,进行超对象的想象与联想。想象力来源于生活,就像花儿从草丛中绽放,水从大地中流淌,瀑布挂在山涧中,一样自然而高超。 #
“…
#
沉默的砖块,承受着孤独的重量。它们是一块块骨头。
#
他们只是不说话,更不用说说太多了。 #
他们的生活踏实,一砖一瓦,不抒情,却有逻辑。 #
风打墙头,砖头无声。风吹进来,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声音。”(周庆荣《无声的砖头》)
#
散文诗的生命,多寄托在想象上。想象能赋予非人格的事物以个性,美化自然,改造世界。想象必须具有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必须具有不可重复的独特性,这才是创造力。诗歌的本质。联想是从一件事想到另一件事的心理过程。两者都是诗人感官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把握,但这种把握不是对已经存在的东西的简单重复。“它真正名副其实的发现”。“沉默的砖,孤独而沉重。它们是一块一块的骨头。”诗人把砖比作骨头。砖通常承受重量。除了支撑所有的高楼大厦,它们还为人们提供了支撑一个家庭。骨头支撑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每个人的生命。诗人接着用拟人化来形容:“它们踏踏实实过着自己的生活,一块砖挨着另一块,它们不是抒情的,而是合乎逻辑的。”一言多义,一语双关。这也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最后一句是“风打在墙上,砖头无声。风吹进来,像历史的声音。”历史的声音是什么?其实历史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因为这个声音不是用耳朵听的,而是用心去听的。这个声音的味道是浓郁的,无穷无尽的。诗人在这里是一个感觉论者,他用感觉代替了思考。他感觉砖头、感觉风就像他感觉历史一样,然后在感觉中、在事物中超越事物。这个感觉本质上就是他的审美。 #
诗人把普通的砖头放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用过渡的对比,使诗句跌宕起伏,表面上书写的砖头,其实是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内心的焦虑与摇摆不定的不安感。诗人通过想象与联想,把抽象的哲理与情怀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强度,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从而展现了对生活、现实、历史的深刻文化关怀的意蕴。 #
我们再来看另一章:
#
“谁说这个村子不是我的村子?只要我不说话,我的口音就不会消失在三千里之外。” #
与我同行的人,我是他的亲戚。 #
我可以站在路边的任何一个地方,看着他骑车远去……”(周庆荣《归来》) #
这段文字,表面上看,好像是写越狱、反抗、远离家乡,其实只是他思想的无边无际和自由,内心里,他的文字与家乡的联系更加紧密。
我和清荣是同一个家乡,我们有着共同的故乡。虽然那个故乡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荣誉和光荣,却带给我们许多伤口。但尽管有伤口,故乡依然像一层褪色的壳,绑在我们的背上,那层无法掀开的壳,无论我们离故乡有多远,都要背着它,每当我们揭开它,它就会流血,有时甚至钙化成骨头,藏在我们的身体里。不要去触碰它们,不要去想它们,它们依然在那里困扰着你。
清容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用一种凄婉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思念,而是化被动为主动,从另一个层面把思念家乡的无奈发挥到了极致。诗人说:“谁说这村不是我的村?只要我不说话,我的乡音不会短时间传到三千里外。谁与我同行,我都是他的亲人。吐番是什么?这就是吐番。”诗人先围绕一个核心意象“谁说这村不是我的村?”,再用一个类似的意象“只要我不说话”,把诗意进行拓展和深化。当核心意象和诗意渲染达到一定程度时,再挑出一个与之相反或对立的意象:“我的家乡音不会短时间传到三千里外。谁与我同行,我都是他的亲人。”“意思在最后一章就很明确了”,从而彻底颠覆了之前的诗意。
是的,当一个人已经退缩到无法再屈服的地步时,没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他。这种有着坚强骨气和霸气的自尊心,会让我们的心弦久久震动。诗人的想象力非常创新,这种极端的新颖性也折磨着读者的想象力,就如同一切极端的东西都折磨着想象力一样,从诗人不落窠臼的性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生活思考者,他热爱着自己的家乡。因此,这里的每一个字都是沉重的,有分量的。它让我们感觉到疼痛,让我们听到风儿呼啸着穿过我们身体的声音。这种逆潮流而行的想象和联想,是一种超物质的想象和联想的突破。
3. 语言就像一把刀,切出空白、余味和超越 #
有人说:“自以为高人一等”可以拍成电影,但“自以为智商高人一等”却是电影无法表达的文学语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才被看作是“万能的”媒介。 #
所以,好的文学语言是感性的,是敏感的。它就像一棵树,枝条里流淌着汁液,如果一个枝条摇动,所有的枝条都会摇动。它也是水,几乎不可能被砍断。但专家却能做到。它不仅能被砍断,而且砍断后的语言更加灵活、有张力,没有字的地方也有字。看看周庆荣的这首散文诗:
“附近有两棵老槐树,花儿正盛开,一只喜鹊高高地站立,吸引着我的目光,占据了五月槐花的芳香。
我还看见槐树那边有一条长长的山脉。我的朋友凌芬说:“透过时间的恍惚,我们成了时间的主人。”(周庆荣《初夏午后》) #
中国画讲究“白为黑”,包世臣认为字要上下左右都写,宋代文人评论崔浩《长干歌》中无字处要有字,苏东坡也有“虚实乃成败关键”的论述,《万镜花缘》亦有“虚实乃成败关键”的论述。
#
诗人看见“旁边有两棵老槐树,花儿盛开,一只喜鹊高高地站立,迎接他的目光。这只喜鹊占据了五月槐花的芬芳。”语言在这里戛然而止。在读者眼中,诗人并没有把该说的都说完,剩下的仿佛被诗人斩断了。斩断之后的虚无就是空,空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再次发挥和创造,展开最丰富的……所以这个空间不仅是时空,更是一个容器。它看似空,却包容了一切。接着诗人又看见“一排排远山,在槐树的对岸。诗人的好友凌芬说:在时间的恍惚中,他们成了时间的主宰。”佛家有言:‘缘起本空,空生妙有,空含万界,白住无间。’ ”诗人在这里艺术性地插入了友人的一句,有种“真空生妙有,空包容万界,白有余韵”的佛家理念感。至于诗人是否真的看见了槐树那边的远山,读者不得而知。诗人的友人是如何穿越时间的恍惚,成为时间的主宰者的?读者不得而知,也不确定。但正是因为未知和不确定,读者才隐约感觉到诗人有无穷的东西,很多没有讲出来的故事,甚至包含了浩瀚无边的宇宙和可以自由遨游的浩瀚河山。这里语言中字与字之间的割裂和留白,给散文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回味。 #
请看下一章:
#
“你当兵的时候失去了右腿,后来你走过的路,只剩下一半的脚印。 #
…
我的夏夜,你的暗红色烟斗在说话,从那时候起我不再怕鬼了。你坐在那儿,和早已去世的奶奶说话,我则在坟墓间爬上爬下,上上下下,我占据了亡灵之地。”(周庆荣《爷爷》)
在周庆荣的散文诗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距离可远可近,可大可小,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从一件事到另一件事,表面上看关系似乎不是很密切,但内在却是环环相扣的。从“你当过兵,失去了右腿,后来你走过的路,只留下了半条足迹。”没有详细描述“你是怎么失去右腿的?”没有描述一个人失去了右腿,人生会受到怎样的摧残,而是立刻跨到了他后来走过的路,只留下了半条足迹。从一个跨度到另一个跨度,连一个过渡都没有。这个跨度就是想象,就是思考,就是悬念。这时,我仿佛看见爷爷在月光下行走,像一张老照片,残破不堪,锈迹斑斑。它的那条唯一的腿,就像一支单管猎枪,朝我们的脸开枪。
接着,诗人的语言跳跃式展开,短短一段话里描述了八个不同的人和事:夏夜、烟锅、我、鬼、奶奶、坟墓、死人和山川。中间没有过渡,连一个连接词都没有。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人和事,但主线是爷爷,所以这里所有的人和事,都是为了给爷爷铺垫。诗人在这里对语言的娴熟掌控,对语言的剪裁,和衔接,不是一般的散文诗人能做到的。
诗人以理性直接或间接介入,以新的哲学发现和表达为特点,以其丰富性和不确定性为我们打开了诗人童年的历史通道。风景融合了深刻的历史感悟和强烈的生命意识,这条通道容量大,吸附力强。文字如雪般削切,冷峻隽永,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冷峻,一种由他的文字所呈现出来的冷峻,展现出来的是他自己的性格。
也许,只有在童年的时候,每个人的眼睛都是珍珠的。
#
4. 人文求道者的思考、观察、质疑与领悟
在目前的诗歌、散文诗界,有些诗人使用的词语极其零散,堆积、破碎、不连贯,没有内容,更谈不上思想,作品的内容和思想被语言掏空,语言未到终点,诗歌就已烟消云散。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周庆荣那样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和人们内心的精神复杂性的强有力的观察、质疑和敏锐的洞察。
“夜晚说:要宽容。 #
然后所有的灯都灭了。 #
我的孤独需要训练,诗歌比黑暗更孤独。 #
蝗虫吃光了所有的玉米,它们哀叹土地的贫瘠。黑暗夺走了它们的眼睛,我无法为它们写诗。
光明中的人从众,我必须小心,不要错误地使用诗歌中的抒情手法。在土壤使树木开花的地方,夜莺应该歌唱。恶棍在黑暗的远处,他们滥用光明。他们让你靠近,然后无视你。如果世界没有倾斜,那是因为你从不害怕卑鄙。 #
当我继续写诗的时候,我不再虚荣。 #
当知识没有人性的脊梁时,我不会写阿谀奉承的话;当谋略远离人性时,我不会写叹息之词。 #
我写的是黑暗中的宽恕和早已决定的力量。
#
如果我继续写下去,我会为我无限的自由写下几条规则:如果遇见黑暗,哪怕我有天使的翅膀,也要先写下忍耐的诗行。”(周庆荣《我继续在黑暗中写诗》) #
本篇散文诗体现了一个人文追求者的隐性思维。世间万物皆循环,正极必是负极,负极必是正极,没有极限这回事。事物一旦到达所谓的极限,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比如花开了就会落;叶变绿了就会枯萎。有山的地方就有水;有水的地方就有树。没有极限。极限是人定的。一旦划定了规矩,人就会受苦,就会挣扎。当诗人从自然回归现实时,心中充满矛盾和无奈。“所有的灯都会熄灭。”“我的孤独需要磨练,诗歌比黑暗更孤独。”他犹豫道,“光明中的人随声附和,我要小心,不要把诗歌中的抒情用错了。”诗人仿佛独自走在结霜的路上,感到有些寒冷和犹豫。但诗人心里分明有一盏灯,可以独自支撑这样的孤独:“当学问没有人骨时,我不写阿谀奉承;当阴谋远离人性时,我不写叹息。”“我在黑暗中写原谅散文诗的特点,写早已决定好的力量。”诗人在这里的表达,在文本中表现为一个不断探索、自我完善的精神过程,凸显了一个时代独特而复杂的精神处境。完成了从思想到精神的裂变。
这一短篇的朴素语言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内心感受,更深刻凸显出被遮蔽的现实世界的多元性和模糊性,不仅如此,也隐含地暗合了诗人的宗教性。对于一个优秀的散文诗人来说,不仅要有激情、才华和毅力,更要有如何看透细微之处,观察古今,用新的方式和经验来揭示这个时代的符号和形象。
#
以下是诗人的另一章: #
“初夏的风吹绿了麦芒。陪你到河东的,是一套灰色的军装,一把斧头,一块砚台。 #
好人不必埋葬在好地方,也不必叹息。 #
大片大片的稻谷和豆类长在你的身上,而你唯一的踪迹就在亲人的心里。
一位战士、一位诗人、一位乡村木匠
二十年后,我会在奶奶的墓前立上你的墓碑。亲人们,愿彼此都不再孤单。”(周庆荣《爷爷》)
#
每个人童年的最后时光都是一幅珍贵的画。对于诗人来说也是如此。
#
往日的苦难如青苔般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我们的祖先和父母的心头和身上。那些看似消失的伤痕,不知不觉又回到我们眼前,成为我们无法直面的鲜血伤口。诗人说,“好人不必埋葬,在好地方,不必叹息。”“大片稻豆长在你的身上,你唯一的踪迹,就在亲人的心里。”诗人很清楚,那个时代冷酷的命运,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人们可以温暖它。所以这里的表达,凸显了那个时代精神困境的艰辛。它包含着一种极冷、极严酷的东西,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极其艰难的部分。 #
人类作为宇宙生灵,不可能知晓宇宙的全貌。如果一切都可以知晓,那么一切都是有限的。那么有限之后是什么?有限之后是什么?这将把我们带入不可知的无限。面对这样的问题,人类自然会感到无能为力,将心转向宗教。“战士也可以是诗人,也可以是农村的木匠。”“二十年后,我把你的墓碑放在奶奶的墓前。亲爱的,让彼此都不再孤单。” #
在这一段文字的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带着他那炽热的苍凉、隐忍、苦行,日日夜夜仰望天空。此时,诗人手中的笔,突然有了使命。面朝黄土的庄严的然若,与土地、与故乡如此亲近,连时间也无法将他撬开。 #
在这首短诗中,诗人把自己的观念、思考和情感融入到所叙述的风景和事件中,让场景、片段和情节说话。诗人的语言虽然冷淡、冷静,却极其凝练而又精准的意境,如此的历久弥新、意味深长。语言虽然到此结束,但它给予读者的思考才刚刚开始。这种思考应该是未完成的、未完成的、未完成的。 #
此时,诗人所经受过的精神折磨又一次被读者感受到了。
当他达到中年时,周金荣的著作充满了强烈的信心,这来自他的思想,步行以及与自然,生活和生存的密不可分的联系。 #
周重的散文诗具有伟大的美感。
#
它可以超越语言本身,历史和时间,甚至是诗人的选择。 #
此外,Zhou的散文诗也反映了我们伟大的时代的背景,或者他们在我们的伟大时代都没有与人的生活,这是人类的时代。小说中的角色不仅落在社交动荡中,而且还揭示了某种毅力和决心,这是他们心中的虔诚和诗歌的渴望。
#
只要这是一项出色的作品,它永远不会让人感到老式或无聊,每次您阅读它,您都可以找到新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突出了作者的原始本质,这也是Zhou 的诗歌诗歌的真实原因。 #
最初发表在 理论中,第12期,2023年
”
朝鲜的名字是江苏北部的黄河,他以诚意对待人,并将阅读和写作视为一种非常愉快的乐趣。 #
预言是我这次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 #
有理想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