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辩证法与认识论的深刻思想:从哲学笔记到纲要的全面解读

《辩证法原理》第七、十、十一、十二条深刻概括了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如果我们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同一的角度来看,那么整个要素就是认识论和认知方法。
#
第一篇《观察的客观性》表明列宁非常重视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把握和运用辩证法。然而,由于《辩证法要素》也是研究过程中的文献,它所提出的文章并没有穷尽认识论的重要原理,而在《逻辑学》的抽象中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研究成果是没有全部概括。 。 #
《纲要》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对认识论辩证法做了更加完整的总结。同时,列宁《哲学笔记》中的其他材料涉及认识论中的许多具体问题,尤其是《神圣家族》的总结和《关于宗教本质的讲座》在讨论要素之前的总结,以及随后的总结《哲学史讲座》。因此,我们还必须以《纲要》为线索,以《逻辑学》的抽象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列宁的认识过程辩证法研究及其思想成果。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列宁在《纲要》中指出,“认识的一切环节(步骤、阶段、过程)都是从主体到客体……”这里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就是认识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一切事物的基础。 。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前提也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哲学家都从不同的立场和形式来研究这个问题,并给出唯物主义的或唯心主义的、辩证的或非辩证的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自觉地将其视为认识论的首要问题。
#
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不仅概括了整个哲学的历史发展,而且继承了德国古典文学的合理思想。黑格尔在《哲学史讲座》现代哲学导论中指出,现代哲学的派别分歧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展开。 #
他说:“中世纪的观点认为,思想中的事物与实际宇宙之间存在差异,但现代哲学将这种差异发展为对立。” “这个最高的分野,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最抽象的对立;要把握的是思维与存在的调和。从那时起,一切哲学都对这种统一感兴趣。” “然而,揭示的是,有两种方式来思考和理解这种统一。这个时期有两个流派:第一个流派是经验流派,第二流派是从思考和内心出发的哲学。因此,哲学是以消除对立的方式分为两种主要形式,一种是现实主义的哲学论证,另一种是唯心主义的哲学论证,即一派认为思想的客观性和内容源于感受,而另一些群体则从独立思考中寻求真理。” #
他自己的哲学是以神秘的客观思维为基础来解决“思维与存在的调和”问题,即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费尔巴哈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比黑格尔更进了一步。他在《宗教本质讲义》中更明确地指出:“上帝是否创造了世界的问题……是精神与感性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整个哲学史都围绕着它展开——古代哲学中有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柏拉图派和亚里士多德派之间的道德主义者、怀疑论者和独立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中世纪有唯名论者和唯名论者之间的争论;现实主义者;近代存在唯心主义者与“现实主义者还是经验主义者”的争论。
列宁摘录了这句话,在旁边写道:“参见恩格斯的《论费尔巴哈》中的同一问题。这说明费尔巴哈的观点是接近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对基本哲学问题的科学观点的概括是建立在这些健全思想的基础上的。”先驱者。 #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始终十分关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宗教本质讲座》的摘要中,批判性地吸收了费尔巴哈解决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他从唯物主义反映论出发,强调感觉的正确性和感官的可靠??性。以及世界可知性的观点,给予高度重视和赞扬。
费尔巴哈说:“我们没有理由想象,如果人有更多的感官或器官,他就能认识自然界更多的属性或事物。在外部世界,无论是无机世界还是有机世界,都没有更多的东西。”尽管这段话缺乏对客观世界丰富多样性的理解,并且有些形而上学,但它清楚地强调了人类的充分性。感官来理解整个世界是绝对正确的。
当然,这种充分性并不否认世界的许多方面或某些现象无法通过感官直接感知,但人们可以制造工具来延伸感官,人们的理性思维可以通过感受来把握世界的本质。 。因此,就“从世界的完整性和完整性的角度来感知世界”而言,人类的五种感官、五种感官就足够了。 #
列宁完全同意费尔巴哈的这一合理观点,并在他的旁注中明确肯定了这一点:“如果人有更多的感官,就能发现世界上更多的东西吗?不能。”列宁还指出; “这对于反对不可知论很重要。”马克思指出,“五种感觉和意识的形成是以往一切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它们足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费尔巴哈的优点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可知性的权威,但其缺点是具有形而上性,特别是缺乏阐明性。思维与存在同一的辩证过程。
列宁对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研究和论述更多地集中在“逻辑学”的抽象中。详细研究和改造了黑格尔的“思想同一性”思想,进一步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和存在同一性的原理。 #
黑格尔认为,现代哲学的中心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他的哲学体系的三个主要部分都解决了这个问题。 “逻辑学,研究思想本身存在的科学。” “自然哲学,研究思想的异化或外化的科学。” “精神哲学,研究思想从异化中回归自身的科学。” 《小逻辑》第60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表明,思维(理念)外化为存在(自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然后回归自身(精神)的过程,就是思维与存在同源的过程。
#
在这个体系和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都统一在观念之中,自然和人类社会是观念本身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显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然而观念(思维)通过异化(存在)回归自身,这是一个矛盾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既是绝对概念自我发展的过程,也是绝对概念自我认识的过程。这显然是辩证法的思想。相同的。 #
黑格尔的《逻辑学》也从逻辑概念的发展来解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他将逻辑分为“作为事物概念的逻辑和作为概念的逻辑作为概念,或者……分为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 (《逻辑学》第1卷第45页)和“本质主义,在事物的概念、理论和概念理论”和“仍列在客观逻辑之下”。在他看来,概念是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概念是存在的本质和本质的存在,存在和本质是概念生成的环节。 #
他说:“基本的联系是概念本身的统一。”存在和本质只是比较低级、抽象的概念。简而言之,客观逻辑与主观逻辑是统一的。因此,黑格尔认为,在作为纯粹思维的科学逻辑中,“主观上为自身存在的事物与客观上为自身存在的事物之间的意识对立被认为已经被克服了。 ,‘存在’被证悟为纯粹概念本身,而纯粹概念也被证悟为真正的存在。”这是纯粹的客观唯心主义。 #
不过,黑格尔也认为逻辑学中的客观逻辑和主观逻辑仍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联系。 “它们的统一不是抽象的、僵化的或不可移动的,而是具体的。” (《逻辑》)第1卷第44页)他们的同一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具体的同一性,这就是辩证法的思想。列宁摘录《哲学笔记》中关于具体同一性的句子,评价为“典型特征!辩证法的精神和实质!” #
在《逻辑》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在概念论的第三部分,即主观逻辑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里他将其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哲学三个部分,可以说是他整个体系的一个缩影。主观性直接指概念本身。 “直接的概念形式构成了一种立场。根据这种立场,概念是一种主观思维,是对事物外在的反映。” (《逻辑》第2卷第263页)客观性意味着概念沉入外部。性方面。 #
“概念浸入事物而与事物合一”,即概念外化为客观存在或物体,浸入客观性之中,作为客观存在的灵魂。所以说:“概念的客观性就是事物本身。”列宁摘录了这句话,指出这种把客观事物视为概念的外化或概念本身的观点是神秘主义。 #
理念是概念与客观性的统一,即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即真理。在黑格尔看来,主观性和客观性仍然与概念的本质不相容,都仍然是片面的、抽象的,都还不是完整、完善和充分的。只有当我们达到理念时,“一个概念才有了适合它的实现,并且当它认识到其主观性中的客观世界以及客观世界中的主观性时,它是自由的”。 (《逻辑学》第二卷第264页)这样,概念就获得了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变得完整、完善、充分。
#
因此,“在这个完成中,充分的概念就是想法”。这句话也被列宁摘录,指出这种达到绝对完美的地步是“对发展的背叛”。 “诚然,在理想阶段,黑格尔通过生命观念和知识(这种知识还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达到了绝对观念。他认为绝对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是绝对真理,它消除了一切对立,整合了一切矛盾,达到了自由的最高境界,终结了逻辑??概念本身的发展,这说明客观唯心主义最终窒息了他的辩证法,但在这个过程中。的它的发展也表明了他的辩证法。 #
也就是说,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最终绝对同一,是通过辩证发展来实现的。因此,列宁对黑格尔概念论三部分的分类和规定的评价是“=客观主义+神秘主义和对发展的背叛”。也就是说,在黑格尔逻辑的发展中,天才的猜测或揭示,一方面有辩证法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有客??观唯心主义的神秘性和由此造成的对辩证法的背叛。 。 #
由上可见,黑格尔的哲学体系都是为了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列宁在抽象和研究“逻辑”特别是概念论的过程中,坚决抛弃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和对发展的背叛,吸收了其辩证法的合理成分,科学地讨论了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