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辽宁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

——我省推进开放教育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况
记者 关艳玲 葛红霞 #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高等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和潜力的重要标志。
114所高校中,有37所开设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齐全……辽宁高等教育基础雄厚,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发展潜力转化为持续发展的动力? #
省委方向明确——以高水平的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
我省围绕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坚持开放共享,深化制度创新;整合优质资源,提升辽宁高等教育整体核心竞争力;服务振兴发展,对接辽宁振兴发展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全面支撑全省振兴发展布局和产业集群发展。 #
东北大学开设59门精品课程供全省高校学生学分学习;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组成导师团队,联合培养研究生;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医科大学与华为、联想、东软等企业开展协同攻关、加强合作,孵化科技企业23家,联合开展科研项目30余项……
在辽宁,开放教育的积极实践,打破了学校的围墙、知识的高墙,也培育了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
开放学校犹如引来源头活水,不仅让教育突破了学校边界、国界限制,而且不断打破学与用的壁垒,形成辐射范围更广、联系更紧密的教育资源网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不断赋能振兴发展。
我省推进高校开放教育工作被教育部确定为2023年“教育部长突破项目”。
开放:让高等教育资源“流动起来” #
在由教育大省迈向教育强省的过程中,我省在教育财政投入上与其他省份相比并无明显优势,在不增加财政投入的情况下,我省另辟蹊径。
省教育厅统筹布局,建立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工作机制,出台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壁垒,最大限度促进存量高等教育资源、要素“流动”,通过开放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我们都知道,钻石和石墨都是由碳构成的,但由于结构不同,性质和功能也有很大差异。开放教育,其实就是要优化结构,推动辽宁高校结构重构和资源整合,切实增强协同效应,使高等教育和振兴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好结构调整和‘数字辽宁、智能制造强省’建设‘三大文章’,提升教育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谈及推进开放教育的初衷,省教育厅厅长冯守全说。 #
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协同创新、合作交流……辽宁的开放教育不仅仅是课程资源的开放、师资队伍的共享,更是架构的重构、资源的整合。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3条飞机生产线、4条发动机生产线,除服务本校学生外,还承担一定数量的其他学校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训练任务。 #
由于场地、资金、资源等因素,不可能所有学校都建立实验实训平台,重复建设也是一种浪费。省教育厅在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时,兼顾区域互补性,通过开放教育促进区域资源共享。 #
此外,我省还在省际协作机制方面牵头建立。今年6月,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发文,推动普通高校开放办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搭建覆盖三省一区的课程资源共享平台;集聚三省一区普通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实现跨省共享;今年9月1日前,启动省际跨校学习学分工作,30万名大学生可跨省跨校学习1000门优质课程;开展500名高水平教师省际和校际聘任交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交叉学科。
#
通过强强联合,不断聚合区域优势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力。
#
联合:深度合作,补齐短板、强化优势
#
教育开放,是思想的开放、资源的开放、平台的开放、理念的开放,其更深层次的内涵在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学校、院校、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强强联合。
辽宁省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相对较少,且一流学科分散在各个高校,各有所长沈阳医学院教务处,通过开放教育,高校之间可以联合起来,深度合作,补齐短板,强化优势,达到“1+1>2”的效果。 #
药学是辽宁的优势学科之一,长期以来,中国医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均开设有药学专业,但各有侧重。跨校学分实行后,2023年至今,沈阳药科大学共有512名学生在中国医科大学学习相关开放课程。
#
“两所高校开设药学教育课程后,实现了资源共享,培养的学生在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等方面实现互补,更加全面。同时,我们还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沈阳药科大学教务处处长夏焕章告诉记者。
据统计,全省高校联合开发精品课程2000余门,比开学前增长一倍多;联合培养本科生23.1万人,增加7.3万人,增长45.6%。 #
全省高校联合开展教师互聘工作,解决了结构性人才短缺问题,全省高校教师受聘情况良好3454人沈阳医学院教务处,组建跨校创新团队564个。
#
联合开展实践教学、设备共享、联合竞赛;联合开展科学研究、联合申报项目……我省在开放教育实践中,坚持开放聚智、平台共享、人才交流,以开放促合作,使各高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
此次合作不仅打开了学校的大门,也打开了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的大门。各校依托各自优势特色学科,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硕士生、博士生。东北大学与宝马公司联合培养博士生,并全程参与公司的研发工作。
团结对外开放。我省获批教育部产学研用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项目,项目数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牵头成立中乌高校联盟,对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动开放共享、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外联合申请国际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245项,建立国际实验室37个,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463项,校际交流项目1170项,比开学前增加省级及以上交流合作项目600项。
突破:以科技创新成果赋能地方经济发展
开放是创新最好的养料。 #
辽宁高校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资源,高校以开放的姿态,夯实基础、协同创新,构筑起赋能企业升级、促进产业发展的创新“水库”。
#
辽宁科技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聚酰亚胺柔性导电薄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此类材料的空白;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在自然人机交互、机器人控制等方面开展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突破关键技术难题,一校资源薄弱,多校集中科研力量,共同攻关,实现重大科技创新。为加快突破制约我省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省教育厅确定了20个高校首批“揭牌、抓手”项目。 #
开放教育将使高端创新要素不断集聚,更快地实现补齐、稳定、做强、延伸产业链的目标。 #
辽宁菱镁矿储量占全国的86%,但长期处于粗放开采状态。为推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2023年,沈阳化工大学牵头,联合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鞍山海城镁矿集团等单位紧密协作,联合申报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立项,直接带动项目投入10亿元,解决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目前,该项目示范工程进展顺利,项目建成后,每年将节约标准煤60万至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00万吨。”沈阳化工大学校长徐光文说。 #
据省教育厅统计,全省高校联合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26项,校地政企研究院254个,联合转化科技成果1241项,转化金额3.85亿元。“双一流”建设学科新增国家高端人才和科研项目(平台)重大标志性成果163项,比开学前增长一倍。
教育溢出效应显著。辽宁的开放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知识资源、更多的选择、更广阔的视野;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更大的流动与合作空间。从实践看,开放教育不仅促进了区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整体实力提升,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激活了高等教育“池水”。
2023年上半年,全省22所普通高校共转化科技成果1573项,转化金额7.05亿元;其中省内转化866项,转化金额2.77亿元,17所省属本科高校省内转化率为70.2%。
#
省教育厅表示:“我省将以开放教育为抓手,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体现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增强高校竞争力、创新力、贡献力、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