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不受邑:文言文翻译及启示,参之言足以全其节

1. 文言文
#
曾子衣衫褴褛地去耕种,鲁王派人去对他说:“请你给我一点银子,让我缝补衣服。”曾子不肯接受。他来来回回曾参不受鲁君邑,曾子也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你不向人要,是人给你的,你怎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人畏惧,施人之人傲慢。’即使你有礼物,你也不傲慢于我,我怎能不畏惧呢?”他就不肯接受。孔子听说了,说:“申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
——选自汉刘向《说苑》 #
2. 翻译
#
曾子衣衫褴褛,在田里干活。鲁王派人来,要给他一座城邑作为礼物。他说:“请你用这座城邑的收入来装饰你的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就回来了。不久,使者又来了,曾子还是不接受。派人来的人说:“先生,你不是向大王求什么,是大王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礼物,就会害怕得罪人;给别人礼物的人,必然会傲慢。即使鲁王给了我一个封地,他也没有对我傲慢,我怎么能不害怕他呢?”最后,曾子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3.注释 #
(1)曾子,即曾参。
(2)邑,即封邑。封邑是封给诸侯的土地,古代诸侯封给贵族的土地叫封邑。
#
(3)修:修改。
(4)兮:什么,为什么。
#
(5)赐:吩咐;送。 #
(6)毓:朝。
(7)繼:保存。
(8)歹:破旧 #
(9)接受: #
(10)反:同返,表示返回
#
4. 启示
无功而受礼。曾子对鲁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鲁王却送给他一座城池,只为了帮他装扮一番。虽然这是鲁王的良苦用心,也是对曾子的尊重,但曾子不愿意接受如此厚礼,不敢接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回复鲁王派来的人的这些话,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人,而是体现出一般的礼物难免会让正直的人感到愧疚和担忧。亲友之间的相互馈赠,本是情谊,没必要拒绝太多,因为没有回报,也没有不回报。但是,如果鲁王送了一块封地作为礼物,那就不是小事了,所以要考虑曾子的话,再决定是否接受。
曾参不服城翻译
曾子衣服破烂,在田里耕作。鲁王派人给他封地,曾子不肯接受。鲁王又派人给他封地,曾子还是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这不是你自找的,是别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礼物的人怕得罪送礼的人,送东西的人对受礼的人傲慢。即使鲁王给我封地,而对我却不傲慢,我能不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让他保持廉洁。 #
曾子穿着破烂的衣服在田里干活 #
“曾子褴褛衣来耕田”这句话出自汉代刘向的《曾子不接受城池》。 #
翻译: #
曾子衣衫褴褛,在田里干活。鲁王派人赏赐他一座城。他说:“请你用这座城的收入来打扮自己吧。” #
曾子不肯接受,使者就回来了。不久,使者又来了,曾子还是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你不是向国王要求什么,是国王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
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馈赠,就会害怕得罪别人;给别人馈赠,就会骄傲自大。鲁王虽然给我封地,但他没有对我骄傲,我怎么能不怕他呢?”
#
最后他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后说:“曾参有言,足以保全性命。”
原来的: #
曾子衣衫褴褛地耕种,鲁王派人送来一座城,说:“请用它补衣服。”曾子不肯受,回去后再也不肯受。使者说:“先生,你不向人要,人家却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人畏惧,施人之人傲慢。’即使你有礼物,你也不傲慢于我,我怎能不畏惧呢?”他不肯受。孔子听说后说:“申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
曾参不接受卢俊义的评论 #
原文:曾子穿破衣服去耕田,鲁王使者对他说:“请你用它缝补你的衣服。”曾子不肯受,便再三不肯受。使者说:“先生这东西你不向人要,是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人畏惧人,施人之人傲慢。即使你给我礼物,我也不傲慢,怎能不畏惧呢?”最后他还是不肯受。孔子听说后说:“申之言,足以保全性命。”注释:1.曾子:姓曾,名申,字子舆,与孔子、孟子、颜回、子思并称五圣人。 2.衣服,动词,穿的。破烂的衣服:破旧的衣服。3.鲁王:鲁王。4.遣人:遣人。5.邑:封地,封地。6.受:接受。7.还:同“还”。8.为何:为什么。9.畏人:畏人。10.傲人:在人前骄傲。11.纵:即使。12.子:对人的尊称,你。13.终:最后。14.全其洁:使自己的正直完整。翻译:曾子衣服很破旧,耕田。鲁王派人给他封地,曾子不肯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肯受。使者说:“先生,你不是自己要的,是别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呢?” 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馈赠,会害怕得罪送礼的人;赠与别人的东西,会给受礼的人以傲慢。那么,即使国王赏赐我封地,而对我却不傲慢,难道我不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让他保持廉洁。
#
“曾参不接受鲁王的帝位”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什么?
曾参拒绝接受鲁王的帝位。
曾子衣衫褴褛,正在田里耕作。鲁王派使者赏赐他一块土地,说:“你可以用这块土地的价值来穿得更好一些。”曾子坚决不接受。回去后,使者又送来一块,曾子还是不肯接受。使者说:“这不是你要的,是别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 #
曾子说:“我听说:‘受人馈赠,则畏馈赠者;赠人馈赠,则傲慢于受人。’即使君王赐我土地,而对我毫不傲慢,难道我能不畏惧他吗?”最后曾子还是不肯接受。孔子知道后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
“曾子衣衫褴褛,耕田耕作。鲁王派人为他送城。”这句话出自哪部古文?它的现代中文译本是什么?
#
《说苑·礼节》 [原文] 曾子衣衫褴褛,耕田耕作。鲁王派使者来献封地,说:“请用此补衣服。”曾子不肯受。他又回去,不肯受。使者说:“先生,你不向人要,人却奉给你,你为什么不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物就怕人,施人之物就傲慢。即使你给我礼物,我也不傲慢,怎能不怕呢?”他就不肯受。孔子听说了,说:“申的话足以保全自己的气节。” [译文] 曾子衣衫褴褛,耕田耕作。 鲁王派使者去进献一大片土地,说:“请你用封地里的财富去买些好衣服。”曾子不肯接受。使者回去又进献了,曾子还是不肯接受。使者说:“这不是你要求的,是人给你的,你怎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礼物的人怕得罪送礼的人,送东西的人对受礼的人傲慢。鲁王把土地送给我,对我却不傲慢,我怎么能不怕得罪他呢?”曾子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品格。”
#
曾子辞城记译文 #
曾子不肯接受封地。《曾子不肯接受封地》原文是这样的:曾子穿着破烂的衣服去耕田,鲁王派人来给他封地,说:“请用此补衣服。”曾子不肯接受,一来二去,还是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你不是向人要的,是人给你的,你怎么不肯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物的人怕人,赠人之物的人傲慢。即使你有礼物,你也不对我傲慢,我怎能不怕呢?”最后,他还是不肯接受。孔子听了,说:“申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译文如下:有一天,他穿着很破烂的衣服在田里耕作。 因为当时他已经很有名气了,鲁王觉得这样的名士穿着这么破烂的衣服去耕田,对鲁国和曾子来说都是失体面。于是就派人去告诉曾子,说大王看你这么有名的文人,却穿着这么破烂的衣服去耕田,想封给你一个封地,请你给你买些衣服暂时用用。可是曾子并不领情,坚决不肯接受。没有别的办法,大王派来的使者只好回去了。大王让他再送一次,曾子还是不肯接受。再三请求,曾子还是坚持不接受。使者说:“先生,这不是你要求的,是别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 他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会害怕得罪送礼的人;赠与别人物品的人,会向受礼的人表现出傲慢。那么,即使国王赏赐我封地,而对我没有任何傲慢,我能不害怕得罪他吗?”后来,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足以让他保持气节。
曾子拒绝接受城池
#
《说苑·礼解篇》中说:“曾子穿破烂的衣服去耕种。鲁王派使者去,进献一座城,说:“请用此改善你的衣服。”曾子不肯接受。他来来回回,又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你不向人索取,是人给你的,你怎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物的人怕人,赠人之物的人傲慢。即使你有礼物,但不使我傲慢,我怎能不害怕呢?”最后他不肯接受。曾子穿破烂的衣服去耕种。鲁王派使者去,进献一座城,说:“请用此城(所得)改善你的衣服。”曾子不肯接受。 他一来二去,还是不肯再受。使者说:“你没有向别人求,是别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物的人就畏惧他,赠人之物的人,在人前骄矜。即便你这个大王有礼物,却不让我骄矜,我怎能不畏惧他呢?”他最后还是不肯受了。 #
《说苑》曾子篇译文
#
曾子(姓申)衣衫褴褛地耕种。鲁王派人到城里,说:“请用此补衣服。”曾子拒绝。他一再推辞,还是拒绝。使者说:“先生,您不向人索取,人家却送给您,您为什么不拒绝呢?”曾子说:“我听说受的人怕人,赠的人傲慢。即使您有礼物,也不对我傲慢,我怎能不怕呢?”仲不肯。孔子听说了,说:“申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曾子(姓申)衣衫褴褛地耕种。鲁王派人到城里,说:“请用此补衣服。”曾子拒绝……用此补衣服。”曾子没有接受。 使者回去了,又回来了,曾子却不收了。使者说:“你不是向别人求来的,是别人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收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物就敬人,赠人之物就傲人。即使你给我一座城,你也不傲人,我怎能不敬你呢?”最后,他还是没有收下。孔子听说了,就说:“曾参的话,可以保全自己的气节。” #
曾子拒绝接受城池 #
“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是中国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的重要考点,学生必须掌握文言文翻译。以下是《曾子不肯纳城》一文的原文翻译,请大家参考!
#
曾子拒绝接受城池 #
汉代:刘向
#
曾子衣衫褴褛去耕田,鲁王派人去见曾子,说:“请你把这个给我,让我补好衣服。”曾子不肯接受,回去后,再也不肯接受。使者说:“先生,你不向人求,人家却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受人之人畏人,施人之人傲慢。’即使你给了我礼物,我也不傲慢,怎么能不畏人呢?”他不肯接受。孔子听说后说:“申之言,足以保全自己的气节。”(选自汉刘向《说苑》) #
翻译 #
曾子衣衫褴褛,在田里干活。鲁王派人来,要给他一座城邑作为礼物。他说:“请你用这座城邑的收入来装饰你的衣服。”曾子没有接受,使者就回来了。不久曾参不受鲁君邑,使者又来了,曾子还是不接受。派人来的人说:“先生,你不是向大王求什么,是大王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礼物,就会害怕得罪人;给别人礼物的人,必然会傲慢。即使鲁王给了我一个封地,他也没有对我傲慢,我怎么能不害怕他呢?”最后,曾子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说:“曾参的话,足以保全他的气节。” #
笔记 #
①曾子,又名曾参。
②邑,城邑。致邑是将城邑赐给贵族的,古时诸侯封给贵族的土地叫采邑,鲁王赐给曾子一个城邑,与一般的赏赐不同,应该算作赏赐。 #
③修:修改。
#
④熙:怎麼,为何。
⑤ 君王若不看不起我,我怎能不害怕呢?即使君王赏赐了我,不看不起我,我怎能不害怕呢? #
⑥使:吩咐,送。 #
⑦于:朝。 #
⑧全:保存。 #
⑨旧:破旧 #
⑩接收:接受
#
⑾反:同返、归来
意义 #
人无功而有功,自然不应受赏赐。曾子对鲁国没有做出什么贡献,鲁国君却赐他一座城池,只为了帮他装扮一番。这虽然是君主的良苦用心,也是对曾子的尊重。但曾子拒绝,不敢接受如此厚礼,也是情理之中。他回复鲁国君派人的话,并不是针对具体的人,而是体现出由于普通的馈赠,正直的人难免会有愧疚的心态和思想。亲友之间的相互馈赠,是以友谊为基础的,没有必要拒绝太多,因为彼此之间没有报答与不报答。但是,如果鲁国君将封地作为礼物送给对方,那就不是小事了,所以要考虑曾子的话,是否该接受。
相关标签:
#
本站部分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