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经济师 > 考试动态 >

九年级下册曹刿论战:长勺之战与军事家曹刿的故事

2024-07-3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曹刿论战争》一文,通过一场战役——长韶之战来了解军事家曹刿。

#

任务 1:初次阅读文本并理解内容

#

在学习文章之前,我们需要通读一遍。请阅读文章,思考: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朗读要求发音准确,朗读流畅。总结内容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这6个要素。全部写完整,不超过50个字。现在,请打开书,圈出你认为容易发音错误的单词,并标注拼音。按下暂停键,大声朗读文章三遍。 #

看完文章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时间是十年春天,战斗地点是长绍。人物呢?文章的题目是《曹刿论战》,主角自然是曹刿。起因是齐军来犯,事情的经过是曹刿先是请旨觐见,然后和鲁庄公商议战事,甚至亲自督战。战争的结果就是长绍之战,鲁国获胜。

#

总结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所有的信息都写出来,字数也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总结完文章之后,你脑子里会闪过哪些关于这篇文章内容的问题?学习的时候,要学会思考,善于提问。你可以按下暂停键,思考一分钟。

#

想必大家都有很多疑问:齐国为什么要攻打鲁国?曹刿为什么要参加?鲁国为什么会获胜?曹刿是谁?曹刿为什么会说“食肉者,俗”?文章里写了长绍之战曹刿论战读音,但是为什么文章里没有详细记述战争的过程呢?……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这篇文章的旅程吧。 #

背景

#

首先老师帮大家解答一个问题,那就是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为什么攻打鲁国呢?齐、鲁两个国家我们并不陌生,在背诵古诗的时候,就碰到过“泰山何其美,齐鲁苍翠无边”。齐、鲁原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两个国家的名字,两国被泰山隔开,齐在泰山之北,鲁在泰山之南,在今天的山东省境内。后来,齐、鲁就被用来指山东地区。当时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光子舅和太子小白。齐襄公昏庸无能,政治混乱,行事乖僻,齐国政坛的动荡在所难免。太子小白逃往莒国,太子舅逃往鲁国。 #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杀。太子九和太子小白听到消息后,想趁机回国争夺皇位。归途中,小白策马飞驰,可太子九的谋士管仲却带人在半路上杀死了小白。管仲一枪射穿了太子小白衣服的带钩,小白倒地装死。管仲派人回鲁报告这个好消息。太子九以为自己大获全胜,便一路慢悠悠地走着。然而等他到达齐国时,小白已经登基了。这就是后来的齐桓公。 #

齐桓公即位后,攻打鲁国。当时齐国强,鲁国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迫使鲁庄公杀了王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给管仲协助齐桓公攻打鲁国留下了后患。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再次起兵攻打鲁国,大战于长邵。长邵之战是齐国欺凌弱国的一场非正义战争,而对于鲁国来说,这是一场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正义战争。双方实力悬殊,结果鲁国以弱胜强,大败齐国军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邵之战。 #

研究这篇文章,我们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齐国强盛,鲁国弱小。长韶之战,鲁国为何战胜了强大的齐国?这场战争在史书中是如何记载的?《春秋》记载:十年壬月,齐军在长韶大败。这只是一句话,而我们今天研究的《左传》中的《曹刿论兵》则更为详细。

#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些《左传》的相关知识#

《左传》是一部纪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纪年体是把有关的历史事件按年代顺序排列。还有其他体裁,如传记体。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传记体;国学体:西汉刘向的《战国策》是国学体。旧传说《左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的鲁国史书《春秋》所写,所以后世又称《左传》为“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文学的著作。 今人认为此书为战国时期人们编撰。 #

《左传》保存了重要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它编纂精良,叙事清晰,人物描写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

任务2:结合注释阐明文本含义 #

了解了相关背景和文学知识后,我们进入第二步,结合注释理清文本意思。理清意思时,同学们一定要看注释,确保每一个字都与原文相对应。如果注释中缺少什么,可以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上下文进行推理,参考书目作为辅助。现在,请大家按下暂停键,自己试着翻译每一段,然后听讲解,做笔记。 #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段。《齐师伐我》中的“师”是军队的意思,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结合其他知识,比如成语,或者我们学过的古汉语词句。成语“班师回朝”中的“师”就是军队,在“尊师重教”这个短语中,“师”就是老师的意思。文中的“伐”字是进攻的意思。“伐”字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戈”,“戈”是古代兵器,字形就像戈架在人的脖子上。“伐”的本义是用兵器杀人,后来引申为“砍”,比如禁止伐木,再引申为征服、进攻,比如《齐师伐我》;还引申为斥责,比如口头和书面的批评。

#

请:请求。肉食者:吃肉的人,这里指掌权的人。间:读四声,这里指参与。偏:浅薄,目光短浅,与《出师书》的“偏”同义。以:由此,借助于。何:何。这句话可以译为:这一战,我们靠什么去打?

#

好的,所以这里的“何”是介词宾语,这个句子把介词宾语放在前面了。安:安定下来。卓:独享,那就不敢独享了。“必以分人”,“以”在这里是“必须与人分享”的意思。对:回答。徧:传遍天下,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一个人走在前面,另一个人跟在后面,这里用的是它的本义“跟随”。 #

祭:古今意义不同,今指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本文中指祭祀用的整只动物,即祭祀用的祭品。 加:夸,夸张。 信:真理。 福:使信服。 福:保佑,保佑。 “予”古今意义不同,今指监狱,本文中指诉讼。 虽然:虽然,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虽乘风而去”中的“虽”意义不一样,“虽乘风而去”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

#

察:观察清楚。情:诚实,诚恳。忠:尽力做好本分。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论语》中“人谋不忠乎”的“忠”相同,就是尽力而为。“可以一战”的“可”是能够,以:介词,依靠。这里省略了这个介词“之”的宾语,应该是“可以倚”。之,表示这种状态,打一仗。请:请让,从:跟随。

#

第一段理清之后,请大家思考一下第一段讲的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思考。文章讲的是战争,但这一段还没有开始。从时间上讲,讲的是战争之前。内容上,鲁庄公和曹刿一起分析。

#

我们再来看第二段。 #

鼓:击鼓行进。 峙:完成音节。古代打仗要“鸣锣击鼓”,是战斗时发出前进的命令,鼓声可以鼓舞士气。 晋是一种与锣相似的打击乐器,鸣锣即为撤退。 败:大败。 驰:驱车追赶。 辙:如《南辕北棋》中的“辙”,都是车轮留下的痕迹。 势:此处指车前的横木。 逐:追,追赶。我们学习的成语“随波逐流”是追赶、跟随,“舍本追末”是追赶、追赶。这三个字有些区别,有兴趣的同学不妨在课后查阅资料,多了解一些古代战争的知识,以帮助你理解文章的内容。 #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第二段的内容是什么?第一段讲的是开战前那段,第二段讲的是战斗,我们可以概括为战斗的过程,结果就是齐军大败。我们先看“即”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左边是一个盛满食物的器皿,右边是一个吃饱了扭头张嘴打嗝的人。它的本义是吃完饭,引申为吃完了、完了,最后是已经的意思。还有一个和它类似的字,这个“即”字左边也是一个器皿,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它的本义是吃饭,是旧义,后来引申为靠近、接近、碰触、刚刚等等。 #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对于一些记不住的单词,如果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就可以学得很有趣,而且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对于容易混淆的单词,可以用比较、区分的方法去理解。文中的“既”是既的意思。克:打败,“共过时难”,这个“克”就是克服的意思。故:原因,原因。与“无缘无缘”中的“意”同义。作:打起精神,鼓起干劲。再:第二次。尽:用尽,与“尽尽力”中的“尽”同义。盈:饱满,士气高昂。与“热泪涌眼”中的“盈”同义。测:推测,估计。与“变变莫程”中的“测”同义。伏:埋伏。靡:堕落,与“所向披靡”中的“靡”同义。 “披靡”本义指草木被风吹倒,现比喻力量所能及之处,一切阻碍都被一扫而光。

#

古代战争,战车冲在最前面,步兵跟在后面,战车一旦被打败,就无法顺路而逃,车轮印迹一片狼藉。战争时,统帅在战车上挥舞统帅旗进行指挥,统帅旗是整个军队的指挥中心,一旦统帅旗倒下或者被夺取,整个军队就会陷入混乱,无法战斗。希望这些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段话。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第三段写的是什么。从时间上来说,战斗已经结束,也就是战争结束后。从内容上来说曹刿论战读音,曹刿与鲁庄公还在分析中,所以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为战后分析。

#

任务三:以“理论”为核心,梳理剧情

#

理解了文意之后,我们来梳理一下整篇文章的情节。标题是《曹刿论战》,自然核心就是“论”字。请大家按下暂停键,理清一下结构图。

#

我们先看第一段,开战前,曹刿与鲁庄公商议了开战条件,开战中,描写了开战的过程,结果大胜齐军。第三段是战后分析,结合“鲁庄公问其故”这一具体句式,可以概括为对胜利原因的分析。这三段将对话安排得比较详细,对争论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战争的过程。 #

课程总结 #

这节课,我们阅读了文章,了解了《曹刿论兵》的主要内容,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了文章大意。希望同学们能够背诵,掌握重要的单词和句子,努力做到课内课外知识的迁移和联系,提高运用语境进行推理的能力。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