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应堂堂正正做人,维护尊严,拒绝嗟来之食

字典中对“嗟来之食”的解释是这样的:春秋时期,齐国闹饥荒,有人在路上施舍食物给一个饥饿的人,说:“嗟来之食!”饥饿的人说:“就是因为我不肯吃嗟来之食不食嗟来之食前一句,才落得今天这个境地,最后饿死了”(见《礼记·檀弓》)。如今,“嗟来之食”一般指那些带有侮辱性的布施。“饥饿的人”不肯吃嗟来之食,表现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
#
古往今来,许多圣贤、爱国之士,都视尊严为生命,在“怜食”面前宁可光荣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留下千古美名。汉武帝时,匈奴政权新单于上台,朝廷派苏武出使匈奴。不料匈奴内乱,苏武及其随从被扣留,被迫叛汉归顺单于。匈奴劝降不成,便将苏武独自流放到遥远的北海(今贝加尔湖)。在那里,苏武放羊十九年,始终保持着意志和尊严,直到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苏武才被释放。 苏武回到长安那天,长安百姓都出来迎接他,称他是一个气节刚正的人。 #
时代变了,但原则没变。在共产党员心中,国家尊严、民族尊严、信仰尊严至高无上,个人尊严绝不能抛弃。比如,方志敏同志在敌狱中,面对敌人的种种劝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终年36岁,留下了“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却动摇不了我们的信仰”的庄严誓言。 #
相比那些心高气傲、坚决不收“怜香惜玉”的人,一些现任领导干部却自甘堕落,干了许多求饶的卑鄙小人之事,可以说是辱没了祖宗。有的婚礼葬礼隆重举行,厚着脸皮收受各种礼金红包;有的贪污腐败,厚颜无耻地权钱交易;有的占人便宜,贪污截留扶贫款;有的搞权力寻租,对不法商人的“追杀”点头哈腰,随时上门……这些人“为了身体暖和,肚子不嫌饱,衣服不嫌脏”,动辄收受“怜香惜玉”,出卖了人格尊严,彻底丧失了做人的底线和做官的操守。
每个人都有尊严,只有时刻重视尊严、维护尊严,才能以自重赢得尊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有尊严,就要堂堂正正、清正廉明。面对各种诱惑,要有不吃“怜香惜玉”的志向,坚决不吃不该吃的不食嗟来之食前一句,坚决不拿不该拿的,坚决不索取不该索取的。如果我们坚强起来,怎么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牵着鼻子走呢?(范仁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