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注册会计师 > 考试动态 >

王光谦:青海大学对口支援的桥梁,带领学校迈向新台阶

2024-09-14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王光乾。图片由青海大学提供 #

滚滚江水,见证着青海大学翻天覆地的变化;巍峨高山,镌刻着援建干部的赤胆忠心。

#

今年7月7日,青海大学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学校校长任免,王光谦以青海大学校长身份最后一次出席会议,看着身边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思绪一下子被拉回到9年前的那个夏天。

#

2013年7月,这位著名学者告别清华大学,接过上一任校长交出的接力棒,走进青海大学的大门,成为清华大学遴选出的第四任校长,成为青海大学和青海高等教育史上的伟人,也是青海大学第一位院士。 #

“我一定不辜负组织重托,带领青海大学再上新台阶……”面对所有人的目光,王光谦语气坚定。 #

如果说“对口支援”是连接两所高校的一座桥梁,那么王光谦就像是这座桥上的一块砖,3000多个日日夜夜,王光谦让他的学校、他的学生以及所有关心青海大学发展的人见证了它的初心和使命,看到了清华大学的担当和担当。

#

沐浴着发展的春风,青海大学快速成长起来。 #

风从清华来。

#

带进一群人

#

“我们学校要成立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梅老师你来当主任吧。”2013年10月,在安徽合肥召开的微电网鉴定会上,鉴定组组长王光谦在微电网鉴定会上发言,微电网示范项目负责人向梅老师伸出了橄榄枝。

#

王光谦提到的梅老师就是梅胜伟,他生长于新疆伊犁,在新疆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长期在清华大学学习和工作,是新能源领域的专家。 #

“校长说了两件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是青海的太阳能资源是全国最好的,二是在青海,从学校到省级,人们都很重视新能源学科的发展。”王光谦在热情邀请的同时,详细介绍了青海大学和青海在新能源领域的优势。这让半个月后被邀请“访问青海大学”的梅胜伟感受到了王光谦对他的重视、对他对这个学科发展的清晰思路和定位。

#

就这样,2014年,梅胜伟主持成立了青海大学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虽然这个过程看似充满意外,但把梅胜伟介绍到青海大学,并非王光谦一时心血来潮。他真正意识到,对口支援,绝不是他以前认为的派人过去帮人办点事,而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帮助青海大学快速发展。

#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主体肯定是教师。

#

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211工程”和非“985工程”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平均人数为635人,占教师总数的40.71%,而青海大学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仅有99人,占比仅为8.15%,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院士、长江学者、杰青等高端人才更是寥寥无几。 #

从某种角度看青海大学官网,人才不仅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更是制约西部发展的症结所在,在王光谦看来,创新发展靠人才,没有高端人才就没有高水平大学,就没有创新。 #

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王光谦提倡“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要强”——既注重培养人才,又注重吸引人才。为尽快打开局面,王光谦立足学校实际情况,探索新的对口支援模式:从派出部门负责人到引入团队,将对口支援工作重心向下转移,提升青海大学整体科研水平。 #

以新能源光伏产业研究中心为例,除梅胜伟担任首任主任外,还“柔性引进”了2名院士、5名知名教授和十余名青年骨干人才,整个团队紧紧围绕青海发展清洁能源战略,围绕高校需要开展科研攻关,不仅获批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还与波音公司签署了飞机碳纤维材料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合作协议,成为青海大学与国际大型公司在工程应用领域合作的首个项目。

#

“科研团队迁入青海大学,为青海大学乃至青海省的科技创新注入了巨大的能量和强劲动力,王光谦校长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青海大学党委书记于洪贤说。

#

在教务处主任赵长利眼里,王光谦在校的几年,是青海大学教育教学发展最快的几年。

#

“王校长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带领大家攻坚克难,敢于攻克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痛点和瓶颈,大力推进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引进和培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百万人才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高层次人才14人,“科技基金”国家高端人才实现零的突破。 #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获批开设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教育部首批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建有“三江源国家公园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班”、“农科杰出创新人才实验班”等15个特色人才培养班,与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所成立联合攻关团队,联合创办“高原生物精英班”,已培养8届学生。

#

科研方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8项,年度科研经费超3亿元,实现博士后流动站和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突破,此外还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内获年度重大贡献奖5项,省部级奖励119项,获批与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研发平台。

#

“山高路远,山重水复疑无路,唯有脚踏实地,方能登峰。校长为青岛大学‘十年之约’付出了毕生心血。”赵长礼说。 #

发展规划处处长陈雪梅从1995年起就在青海大学工作,在她眼中,王校长给青海大学带来的变化,可以用两组数据更直接概括: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至608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由2013年的8%上升到41%;每年科研经费由7000多万元增加到如今的3亿多元。 #

完成某件事 #

2002年至2013年,清华大学先后选派李建宝、陈强、梁希东三名教授担任青海大学校长,在清华大学的持续支持下,到2012年,青海大学已从西部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高校发展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并入选“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 #

“我来的时候,青海大学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办学规模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一流大学还有一段距离,光有特色还不够,还要有高标准。”王光谦说,我们的使命就是把青海大学办成一所特色鲜明、高标准的现代化大学。 #

既有特色,又有高标准。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青海大学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乃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关键要打好高原牌,走特色路,破解高原难题。”王光谦说。

#

王光谦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了33年,从清华到青海大学,环境的变迁让他意识到“虽然教育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控制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让西部真正产生吸引力。”

#

除了治疗,平台也至关重要。 #

2014年,青海大学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共获批21家;同时获批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全国共获批29家,均为青海省唯一。“国家级平台”在青海大学落地,搭建了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促进了学校创新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

“从国家层面,我们要把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嵌入’到西部、东北地区,也就是结合西部科研院所的优势,把创新的‘母鸡’部署到西部地区。”在此前的采访中,王光谦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只‘母鸡’包括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只要结合我国当前的转型、绿色发展,西部地区自然就有地理、气候条件的优势,养对了这只‘母鸡’,一定能下出‘金蛋’。”

#

2023年底,青海大学获批与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青海省该领域零的突破。 #

提起这个话题,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齐德林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

#

2013年7月,王光谦到校后发现,学校的科研、教学平台比较薄弱。 #

2014年,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筹划建设。

#

2023年提出申请,12月,科技部、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在青海大学建设“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

“之前从来没想过能建起来,这个实验室体现了王校长很有战略眼光,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对青海来说,高原水文、水资源与水生态环境、高原生态系统功能与演替??规律、高原农牧业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三个研究方向,不仅是几年前,现在,甚至几十年后,依然是重点。” #

经过几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青海省高端人才的聚集地,现有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2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28项重大科研奖项,为打造生态青岛大学文明高原、推动高原农牧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

没有破坏就没有建设。

#

2023年,青海大学针对学校发展缓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体制机制改革,包括聘用制度、年薪制度、岗位津贴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这些激励措施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以实验室为例,2023年就引进了首批20多名研究助理,为科研人员的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持,很多大学都来找他们学习。

#

“我们6年来已经招收了60多位博士、博士后,教育部和国家去年才提出科研助理这个称呼。”在齐德林看来,这个概念无疑是超前的。

#

2023年,青海大学生态学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

#

“青海大学把生态学建设成一流学科,不仅符合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战略任务的要求,也符合党中央把青海建设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大要求,也高度契合青海省委、省政府确定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以“四种经济形态”引领青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王光谦说。 #

青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小英2008年来到学校,当时,计算机系刚成立一年,只有一名从兰州招收的专业课老师,还有5名同期来到系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

“硬件方面,这栋楼除了一个计算机室和40台电脑外,什么都没有。软件方面,教学和研究都要从头开始。”

#

2023年学校在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023年荣获全球一等奖并跻身全球前20名,2023年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同夺得总决赛第一名并跻身全球前10名。 #

“它们是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计算机系的成果。很多年前,我们很难相信一支来自西方大学的团队能进入这项比赛的决赛并获奖。”青海大学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系副教授黄建强说。 #

“我们从过去提出的建设‘高海拔名牌大学’,转变为‘特色鲜明、高标准、现代化大学’。”对口支援20年,是一个从模糊概念到具体目标转变的过程。在学校建校20周年之际,王光谦和于洪贤在《中国教育报》联合发表文章《扎根高原,建设国内一流大学》。

#

留下力量 #

在青海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上,清华大学这样描述两校关系:志存高远似昆仑,风雨同舟,携手共筑又一座大厦。 #

21年前,在教育部《西部高校定点支持计划》下,清华大学牵头对青海大学进行全方位定点支持,从此,一批批教授、专家在高原扎根,青海大学也从一所小型高校发展成为一所西部地区普通高校,逐步成长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高校、“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部省共建高校,在校大学生由5650人增加到27052人。 #

这些数字的变化背后,很难客观衡量到底有多少学生的命运因为知识而改变了,但王光谦本人就是其中之一。 #

王光谦196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78年考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就读水利系。本科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并顺利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一直留在国内,曾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两年。

#

199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水利系任教,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在清华大学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泥沙研究室主任、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水沙科学与工程教育部教研室主任、水资源与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青海条件艰苦,需要做出很多牺牲,还可能影响学业。”2013年7月的一天,正在出差的王光乾接到了学校的电话,询问派他去青海的意见。对方坦言,工作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

“如果组织上觉得我适合,那我就去!”王光谦没有犹豫。

#

此时,被誉为“黄河院士”的王光谦,凭借在水沙理论和黄河治理方面的卓越贡献,已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他出任青岛大学这一职务无疑面临诸多困难,但他明白,这是自己作为清华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

“我将不负组织重托,接过青海大学第四任校长的接力棒,带领青海大学再上新台阶,为青海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做出自己的贡献。”2013年7月,王光谦接任青海大学校长一职。如何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如何把青海大学推上新台阶,是王光谦来到青海后想得最多的事情。 #

有人说,大学校长就像掌控列车速度和方向的列车长。在发展的春风中,快步前行的王光谦和日新月异的青海大学,正追赶上中国一流大学的步伐。 #

2013年,学校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数量实现突破;

#

2014年,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23年,省委、省政府办公厅颁布了《青海大学“十三五”时期深化综合改革提升综合实力总体方案》;

#

2023年,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省部共建; #

2023年,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

2023年,入选部省共建中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23年,学校获批建设5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荣获青海省唯一的年度重大贡献奖。

#

2023年获批青海省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唯一年度重大贡献奖;获批“三江源生态系统教育部野外科学研究观测站”。

#

2023年新增水利工程、草业科学、临床医学、中医药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青海三江源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科技部批准;获青海省年度唯一重大贡献奖; #

今年再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获批拥有科技部、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拥有11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

时光流逝,季节变换。

#

踏上高原的那一刻,王光谦就在心里对青海大学许下了十年的承诺,今年7月7日,王光谦将不再担任青海大学校长,但他给青海大学留下的,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生根发芽的力量。 #

“到了青海,才会明白,气象、水利都不是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人说,王光谦去过的地方很多都很偏僻,但在王光谦眼里,“必须到源头去,才能得到更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因工作需要,王光谦常年奔波在高原各地,三江源头的草地上,齐连山下的风,可可西里的雪景,都有他的身影。

#

齐德林看到王光谦为了节省时间,骑着保洁三轮车在校园里转了好几圈,“我笑着问他这样是不是有损形象,可校长摆摆手,没在意。”

#

无论是工作上“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山河大地上”的志向,还是生活中不拘小节、不谋私利的理想,王光谦都把人生的意义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让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优良品德在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

他周围的人喜欢他的诚实、他的朴实以及他为工作带来的活力。

#

有媒体这样描述这股“能量”带来的变化:在王光谦的带领下,很多以前不敢上高原的人来到了青海;很多原本惧怕高原的人对高原有了全新的认识;学科领军人物一批批来到青海,带来了包虫病防治、新能源、生态保护、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前沿理念和先进技术。 #

这是一种鼓励。“去上海,来青海”、“我们的时代,我们的青海大学”、“让青春在青藏高原绽放”……从2013年到2023年,王光谦每年都亲自参加并发表讲话。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演讲,为学子们送去最美好的祝愿。

#

这是一种自豪,王光谦校长在前期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议设立校庆日,将每年七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校庆日,2023年7月19日,学校隆重举办了建校一周年纪念日。 #

这是一种传承。听完王光谦分享三江源科考经历,王小英感动不已。捉跳蚤、打野狗、走山路……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在他眼里都化作了光明。从前辈身上,王小英不仅学到了灵活的工作方式,还学会了豁达的生活态度。 #

这是一种自信。博士生李琼还记得,谈及人才培养,王光谦曾说,我们不怕学生离开青大青海大学官网,我们会用平台、用条件把他们吸引回来。

#

“20年来,三任书记、五任校长按照定点帮扶前期制定的宏伟蓝图,相继开展工作,积累了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典型经验。作为党委书记,我时刻牢记省委赋予的重要工作。”“9年来,王光谦始终在政治上信任我、工作上支持我、生活上关心我,全力支持校长工作。”于洪贤说,王光谦在青海大学的建设发展、青海教育事业的发展、青海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注重学校顶层设计,努力争取国家对西部教育发展的政策支持,还充分发挥学术影响力在全国政协多层次、多渠道、多维度建言献策,呼吁支持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

有人曾问王光谦,你在青海的科研工作受影响了吗? #

王光谦回答说:恰恰相反,站在高原上才能看得更高。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