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哈达跨越山海·30 年印记——代表委员话援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将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推动援藏工作高质量发展,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西藏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湖北日报、浙江日报、羊城晚报联合推出《跨山跨海的金色哈达·三十年纪念——代表委员谈援藏》,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讲述西藏故事,分享对援藏的理解和感悟,表达对西藏未来发展的期盼;西藏自治区代表、委员畅谈援藏带来的深刻变化,表达对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援藏干部人才的感谢,表达了团结一心、感恩奋进,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信心和决心。
第一项提案是在西藏援助团之后提出的 #
“我的第一个‘建议’,来自于我援藏期间担任西藏大学医学院院长的经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南与西藏有着不解之缘。 #
2023年2月,时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二科主任医师吴楠启程前往拉萨,担任西藏大学医学院院长一年半。
#
高原缺氧环境最能磨练人的意志,艰苦地区工作也最能培养人的能力。刚到拉萨的吴楠毫不在意高原反应,一边工作一边适应,迅速完成角色转换,融入到临岗工作中,认真履行职责,全身心投入学习、研究、交流,积极推动西藏大学医学院工作。
援藏期间,为保证医学院高原医学、药学重点学科继续发展,吴楠提出要整合学科优势,凝聚全院力量,打造高原医学品牌。在推进科研方面,吴楠组建了一支由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科研队伍,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 #
在为西藏培养骨干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吴楠也敏锐地发现,西藏大学医学院为西藏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的医学生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
#
“学校没有自己的直属附属医院,医学院的教学与临床脱节,医学生四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践……”吴楠对当地医学生培养模式、人才师资、实训平台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2023年8月,吴楠结束了为期一年半的援藏任务归来,但他舍不得离开西藏。作为民盟委员,他虚心向民盟全国政协委员请教提案相关知识。经过几个月的打磨,他撰写并完成了党提案《关于西藏高等医学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由民盟中央提交给全国政协。 #
此建议很快得到教育部答复、采纳并实施。 #
2023年12月30日,西藏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揭牌仪式在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举行,开启了西藏医疗、卫生、教育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
“这项工作的实施,得益于各方的共同努力,能够参与其中,我感到很兴奋、很欣慰。”吴楠说,提案办理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
2023年,吴南进入全国政协委员行列,更加积极地履行职责。
#
一年来,吴楠多地走访调研,结合江西省“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专题调研成果和北京市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情况,以及北大肿瘤医院参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实践,就推动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可持续发展、完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长期可持续发展等提出了意见建议。 #
“通过一批批对口支援西藏干部的持续努力,我们看到西藏的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教育、医疗条件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吴楠为自己是对口支援西藏干部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同时也祝福西藏的明天更加美好! #
(北京日报记者孙颖) #
关爱西藏 为患者送去光明
3月8日一早,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走上“副通道”。作为眼科医生,他不仅关注复杂疑难眼病,更关心近视防控。当他在通道上说“让每一位追光的年轻人都有光明的未来”时,眼睛里一片光明。 #
范先群从医四十余年,给无数患者带来光明,他与西藏也有几段关于“光”的结缘。 #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2006年,范先群在门诊接待了一位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转诊来的藏族老人帕巴扎西,为其进行了右眼上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手术,帮助老人保住了右眼,恢复了视力。 #
不仅在手术台上,手术后,他也时刻心系患者。帕巴扎西手术后回到拉萨,范先群还定期给他打电话随访,给他提供康复建议。2009年,他借西藏义诊活动的机会,到家中看望老人。“看到老人眼睛恢复得很好,肿瘤没有复发,我非常高兴。能为西藏人民的生命健康尽一份力,我也很自豪。”范先群笑着说。 #
这份缘分一直延续。2009年、2012年,范先群带领眼科医生先后在西藏日喀则参与“情系西藏、点亮光明”义诊活动和“你是我的眼睛”藏族盲童救治项目。2023年7月5日,时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的范先群再次带领医疗专家来到日喀则市开展义诊服务。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有着援藏光荣传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选派医学人才参与上海西藏医疗队、研究生志愿支援西藏等项目。近年来,上海‘团体式’医疗队扎根日喀则人民医院,在队伍建设、科研管理、技术援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范先群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推动上海与西藏深度合作是任务,也是荣誉,惠及民生、促进发展。
范先群表示,未来他们将继续扎实推进“以院为主科”工作机制,创新“师徒带徒”工作模式,助力高原病优势学科建设,努力为推动西藏医药卫生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他说:“作为一名与西藏情缘深厚的医生,我将用心、用情、用力,用自己的医学专长去关注和解决边疆群众的医疗诉求,聚焦‘急、难、急’医疗民生问题,帮助更多患者,切实推动上海与西藏的深度合作。” #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刘雪燕) #
雪域高原上的国与家 #
在距广东省广州市4300多公里的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仲巴县,有一群令中山大学援藏医生牵挂的各族人民。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许克伟曾率领该院援藏医疗队前往仲巴开展送医送药巡诊,为仲巴各族人民和边防战士带去健康关怀。 #
这只是中山大学在藏工作的一个缩影,22年来,中山大学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西藏大学、林芝人民医院,并向西藏林芝、昌都地区派出研究生教学队,助力西藏教育、医疗等事业高质量发展。 #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许可伟 受访者提供 #
仲巴县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5000米,氧气含量不足沿海地区的一半。
“仲巴县以前只有一家卫生服务中心,当时这家卫生服务中心甚至没有稳定的自来水供应,手术器械的消毒都靠高压锅蒸、铁桶浸泡。”徐克伟介绍。
#
2023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正式对口帮扶中巴县卫生服务中心,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艰苦生活条件等挑战,培养出一支能独立实施剖宫产的“技艺娴熟、摸不着头脑”的队伍。2023年8月,中巴县人民送来一封感谢信和一封印有1镇12乡58个村村民手印的请愿书,要求“中大人”继续帮扶中巴。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守护仲巴人民生命健康的故事被广为传颂,赴藏医生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磨练和成长,磨砺了心智,坚定了信念,结下了友谊,留下了毕生难忘的珍贵记忆。
#
中山大学充分发挥医学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优质医疗资源优势,对口支援林芝县人民医院和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迄今已派出40名医学人才对口支援林芝县人民医院,20名医学人才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为健康西藏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
教育援藏工作需要长期努力,中山大学与西藏的渊源由来已久,2002年根据教育部的安排,正式启动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大学的工作。
22年来,中山大学全力支持西藏民族大学发展,使西藏民族大学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图书情报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
广东省援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一角。西藏日报记者谢晓春、王珊摄 #
2023年起,西藏大学成为中山大学合作院校之一。4年前,中山大学开始接收西藏大学的定向研究生,助力西藏大学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在中山大学专家教授的帮助下,西藏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成功申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
此外,作为首批开展研究生教学队扶贫接力计划的高校之一,中山大学自2005年起已选派196名优秀志愿者赴西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教学队中涌现出不少优秀代表,我国首位女支教队长魏慧晓就是其中之一。
#
二十年风雨兼程,浓浓西藏情怀。今年是国家对口援藏30周年,也是中山大学对口援藏工作正式启动22周年。接下来,中山大学将继续支持西藏发展,以实际行动增强边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雪域高原上谱写“中山人”的爱国情怀。 #
(羊城晚报记者侯梦飞) #
依托高校优势服务西藏发展
随着3月气温回升,位于西藏山南的雍布拉康景区游客熙熙攘攘。山南市纳东区旅游发展局局长德阳高兴地说:“感谢长江大学帮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旅游管控方案,景区发展得更好了。”
闻讯后,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长郑军十分欣喜。2023年6月,受山南市乃东区委托,时任长江大学副校长的郑军带领长江大学专家团队赴乃东区完成雍布拉康、长珠寺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牵头对接《乃东区旅游总体规划》、《大长珠风景名胜区规划》等项目。
#
“从此,我就和西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接到对口支援山南市曲松县、加查县、琼结县旅游规划需求后,郑军立即组织长江大学城市规划所专家,邀请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院校相关专家,迅速组建对口支援西藏团队。 #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长郑军。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山南,郑军出现严重高原反应,头痛欲裂、高烧不退,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干活。他说,是老藏族精神支撑着他。看到所见所闻,郑军深受感动,感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辛勤劳动,一代代传承下来的老藏族精神激励着他们不断创造新的业绩。
#
“山南市是藏族人民和藏文化的发祥地,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丰厚,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方面潜力巨大。”郑军决定继续援藏工作。一年多时间里,他克服高原反应,连续5次来到山南,带领专家组完成了湖北省对口支援山南“十三五”项目《琼结(长嘎村)、曲松(色吾村)、加查(努桥村)三县三村旅游资源总体规划项目》,这是长江大学在西藏的第一个援藏项目。从此,长江大学开启了医疗、科技、艺术等全方位援藏工作。
2023年7月,郑军调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长,职务变了,但他对西藏的情怀始终没有变。
#
他依托师范院校优势,从教育层面对口支援西藏。从2023年起,在他的带领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承担了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市教师在岗培训工作。连续几年为山南市大批中小学教师提供“一对一”在岗培训,从“输血供氧”转变为“造血制氧”,为西藏培养了一批带不走的教师。 #
从去年开始,郑军就一直想着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西藏发展。2023年底,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建设发展为契机,把在西藏等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
#
回顾6年的援藏经历,从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到师资培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郑军认为,这些努力正在让援藏工作从“输血供氧”转变为“造血产氧”,为西藏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湖北日报记者杨洪斌、实习生谭琪、通讯员刘昌华) #
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提高“造血”功能
#
“远在阿里,难到那曲。”这是西藏流传甚广的一句俗语。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地高寒缺氧,有“世界屋脊”之称。 #
正是在如此高海拔、偏僻的地方,一批批浙江援藏医生相继而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口援藏工作中,有力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让老西藏精神、援藏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辉。 #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员会主委、杭州医学院副院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潮新闻记者戴立强摄 #
“守护生命,是每一位医务人员的初心和使命。”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浙江省委主委、杭州医学院副校长、浙江省人民医院院长葛明华说,“援藏干部人才克服重重困难,用汗水和心血谱写出时代史诗,激励着我们医务卫生工作者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为人民健康事业不懈奋斗。” #
从专业角度出发,葛明华对如何有效提升西藏本土医院诊疗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他认为,在数字化浪潮下大学组织委员,远程医疗成为一种新的业态,不仅为藏族群众获得优质医疗服务提供了新途径,还有助于提升本土医护人员理论技能,促进“输血型”援助向“造血型”援助转变。
今年7月,浙江省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赖玉成作为浙江省第十批援藏技术人员奔赴那曲,担任那曲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在他的积极联系下,“浙曲纳情”远程多学科会诊平台投入使用,相距3000多公里的两地专家通过线上连线远程讨论疑难病例,实现医疗信息互通,提供更加灵活的对口支援。
#
赖玉成的努力也是葛明华在全国两会期间要呼吁的。葛明华建议,城市大型医院要以构建高度同质化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为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智能技术,构建新型多层次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
#
葛明华还提到,要为藏医人才“走出去”提供更多机会,鼓励当地医务人员到优质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交流、培训、在职学习,强化专业技能,促进医院学科建设。 #
“我们希望通过医疗数字化、专业化、系统化,使远程会诊成为常态,让藏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加深‘一家人’的深厚情谊。”葛明华说。 #
(浙江日报集团记者 徐学春 阮新内) #
援藏帮扶让群众“金叶子”致富 #
“嘟…”
傍晚,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的西藏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党支部组织委员、村委会副主任罗步阳宗收到一条信息。她拿出手机,听着语音留言——“开完会你就直接回去吗?我现在在北京,有空请你吃饭。”
#
“吴书记您好!” #
“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太棒了!继续加油!”
…
#
“他是国家援藏部门派到墨脱的吴冠生书记,在镇上、村里任职过,他知道我来开会。”接受记者采访的洛布央宗补充道,“近年来,墨脱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与各方的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分不开。”
#
全国人大代表、墨脱县墨脱镇墨脱村委会副主任罗步阳宗 受访者供图 #
墨脱有吴冠生的情谊,西藏有全中国的关怀。
#
定点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开展以来,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人才持续耕耘在雪域高原,建设美丽幸福西藏,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奋斗诗篇。 #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美丽边境小镇墨脱县发生的巨大变化就是生动的写照。
#
2012年起,墨脱县在福建、广东对口帮扶下推广种茶,建成了第一家实验茶园。“最开始,援藏队教我们怎么种茶,土坑的深宽,种子的间距,都要教”,洛布央宗至今还记忆犹新。 #
2014年,在援藏队支持下,洛布央宗到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学习茶叶采摘、制茶技术、加工销售等。“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们先飞到厦门,再到漳州市南靖县。我还记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地理环境和墨脱很相似。” #
2023年大学组织委员,墨脱村自产的茶叶首次收获,开始增加村民的现金收入。 #
“以前那些地方的人们主要种植玉米和水稻,”洛布央宗继续说道,“后来种茶增加了收入,人们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截至目前,墨脱县已建成高山有机茶园103个,茶叶种植面积达1.9万亩,现有茶叶加工企业6家,制定出台《墨脱县促进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励政策措施(试行)》,2023年实现绿茶采摘50.22万公斤,带动群众增收512.58万元。“墨脱村现在茶园面积有1000多亩,最多每年能带动群众增收280多万元,每户也能增收1万元以上。”罗步阳宗说。
如今,墨脱的茶园遍布高山峡谷,每到采茶季节,茶农络绎不绝,茶香弥漫高原。 #
站在墨脱县果果堂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观景台上往下看,墨脱村的茶园犹如一个个马蹄印,深深印在不远处的山坡上,与美丽的雅鲁藏布江河谷遥相呼应——茶叶成了当地群众致富的“黄金叶子”。
(西藏日报记者:索朗群培 张丽丽 张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