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解析:立德树人,发挥育人功能,呼应教材导引教学

今年北京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北京教育考试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对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进行了权威解析,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北京)延续了近几年的出题思路,在试卷结构、题型设置、考试内容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今年考生是首批使用全国统一高中语文教材的学生,因此,试卷除了继续发挥教育功能、落实课程要求外,也在响应教材、引领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
一
立德育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
在读物方面,我们注重优秀文化,努力以“文化”育人 #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化自信”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选用体现传统文化的教材,有助于考生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 #
多文本阅读课选取了中国古代典籍作为话题,两篇教材分别从古籍价值、如何通过遗产保护让古籍焕发生命、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处理古籍三个方面展开,内容古今结合、通俗易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在阅读过程中,大家可以从人文和科技的角度去理解古籍的价值以及如何保护古籍,同时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
文言文阅读以《汉书·贾谊传》为蓝本,强调重视礼仪道德以治国的重要性,并触及个人成长环境对道德修养的重要影响,引导学生体味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严谨的语言材料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母语的了解和热爱,具有鲜明的教育价值。对“礼义之治”与“刑法之治”的对比分析,也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升理性思维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思维品质。
文学作品朗诵以谢冕先生的散文为主,作者在散文中回忆自己从家乡来到北京的路途,在半个世纪的人生中,如何逐渐融入北京,北京又如何融入到他的生活。有助于引起考生的共鸣,加深对北京文化的了解。作品文笔优雅,画面优美,题材和主题与高中语文统一教材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相关。无论是对家乡生活的回忆,还是对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都有助于学生思考家乡文化生活与自我成长的关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在写作方面,鼓励考生根据个人经历思考当今社会的重要话题。 #
今年是新教材与新高考融合的元年,是抗疫之年,更是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和即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20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一年,在这样的形势下,议论文题和记叙文题既呼应了现实生活,又呼应了新教材;同时又相得益彰,共同强调了在新的现实条件下,我们的学习该如何坚持和提高。
#
作文(1)的题目是《学而今语录》,题目简洁明了,没有拐弯抹角地解释题目,但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首先,引导学生把重心放在学习课本上。本单元的主题是《学而今语录》,其中有一篇《劝学》,《劝学》的开头是“君子有言:学无止境”。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写一篇《‘劝学’新论》,这是出题人在此基础上又想出新点子,暗中与课本相符的一道题。其次,这道题的思辨性很强,出题人提醒考生思考古人对待学习的态度时,着重引导学生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这对于思考传统文化的新意义,以及如何提高对现代意义上的学习的认识,都是十分必要的。三、考虑论证的题目在出题要求上,出题者提示学生可以从目的、价值、内容、方法、途径、评价标准等方面对学习进行讨论,不仅有助于考生开拓思维,也体现了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
作文(二)题目为“线上”,引言中提到“互联网时代”和“疫情期间”,促使学生将时代特征与自身经历联系起来思考,引导考生以“经历与观察”为素材,以经历为基础,通过叙事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具体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今年的考生高中时期有很多“线上”的经历、观察与感受,“线上”生活有利有弊,喜忧参半。此题目既保证学生有话可说,也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自身经历,正确理解、领悟疫情期间线上学习等特殊情况,鼓励考生探索其中积极美好的一面,品味生活,思考社会、人生。
北京高考作文题目历来追求命题意识清晰,多以命题作文为主,风格清晰,一是议论性思维,二是联想性感知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题目考查无障碍,但要求考生了解生活,关注时代,对题目进行深入思考,多维度思辨,提炼认知,写下自己的感悟和真情实感,这个方向很好。
#
二
#
与教材接轨,考试与教学积极互动,助力“双减”
#
突出基础知识,考查对教材中核心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
今年全国高考语文(北京)注重与全国统一高中语文教材的衔接,这种衔接是以学习教材、运用教材为中心,而不是单纯以课文作为出题材料,目的是引导教学注重灵活运用教材,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核心语文素养,注重有效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新教材中的阅读和写作单元围绕“人文主题”和“语言要素”两条线索组织学习内容,“语言要素”是从教材中提炼出来的本单元应重点培养的核心学科知识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和可迁移性,体现了汉语学习的本质特征,是汉语学习的关键。 #
比如,教材中提到诗歌要“意境”和“寓意”,文学作品要“语言、形象、情感”,实践阅读要“把握重点概念和术语”,阅读古代经典要“理解理论”、“解释事物的技巧”和“理解作者的观点”等等。这些都是京考的重点内容,也更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注重方法,考察对教材中学习任务所体现的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
“单元学习任务”是新教材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今年北京高考试题注重与单元学习任务的衔接。 #
大作文(1)是对新教材必修上册“学习方法”单元学习任务的深入转化,体现了对任务背后探索、反思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的理解和重视。这一点在读书中也有所体现。 #
试卷第15题提供了《红楼梦》第一回的一段文字片段,涉及《红楼梦》等5个书名,要求考生阐述不同书名与作品内容的关系,进而探讨《红楼梦》作为书名的合理性。试题看似专业性颇强,其实还是针对古代文学经典的主要情节、核心主题、主要人物、艺术手法、悲剧意蕴等进行理解和分析。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三本书。试题体现了教材的取向,《红楼梦》教材阅读单元的学习任务提醒我们注意前五回的作用、理解主题、解释书名和主题等,这些要求与试题的取向一致,引导教师把重点放在阅读全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上。
三
素养导向,重视情境设计,强调融合性、探索性、开放性 #
课程标准提出,学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整理与探究等语言活动,提高语文素养。高中统一教材提倡以学习任务为先导,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在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北京卷在此基础上,在前期改革创新的基础上,提出素养概念,重视设置情境与任务,指向问题解决,提倡在综合运用中探索,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
#
问题解决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紧密相关:多文本阅读部分的1、3题是根据材料情境设计的真实问题或任务,要求学生理解从文本中获得的古籍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这些问题中,对问题的解决进行判断,既考察实用文本的阅读能力,又考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综合考查的思想。 #
探究性考查思考过程与方法:文学阅读第18题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第六段描写家乡的内容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考生需要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分析文章的思想。在探究文章意义的过程中,考生通过思考、推断、提炼概括、准确表达等过程,展现出考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度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开放性体现在鼓励在具体情境中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合理的个体认知:三道微写作题均围绕相关生活情境展开,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写作,锻炼语言实践能力。第一题是学校要举办新社团“读书会”,通知讲的是审美愉悦;第二题是设计核酸检测“两米线”标识,相信学生对此有话要说;第三题,虽然没有真实的考题设置社会生活情境,要求考生激活相关经验,而思考深度的差异,在形成多元开放的答案的同时,也鲜明体现出考生的语言写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
评审专家
#
北辰
#
(北京教育考试中心) #
王同艳特聘教师
#
(北京市教育科学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
何宇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所)
#
南海涛 特级教师 高级教师
#
(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首都教育(ID:)” #
如果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尽快与您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