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价格暴涨,欧洲能源政策引发危机,民众企业苦不堪言

飞涨的能源价格迫使欧洲采取孤注一掷的政策。在让大众承受更高能源价格的同时,大企业纷纷出逃。 #
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甚至正在考虑在这个寒冷的冬季实施能源配给。 #
俗话说,不求死,就不会死。这次能源危机的根源在于欧洲人“自挖洞、跳自己的路”。 #
这场危机的根源不是俄乌战争。俄乌战争只会加剧危机。
#
在俄乌战争之前,能源价格就已经飙升。
#
这场危机的真正根源是“旧能量的报复” #
不客气地说,欧洲激进的能源政策导致了对绿色能源和天然气的过度依赖。几乎所有“旧能源建设”投资都难以在欧盟议会获得通过。
没有投资就没有产出,更谈不上交付能力。这种结构性投资缺乏使得欧洲一旦遭遇危机就很难扭转局面,拥抱旧能源。
欧洲已被过于激进的绿色能源政策所劫持。 #
欧洲北海有一个非常大的海上风电场。有多大?你可能想不到
#
欧洲15%的电力来自这个“北海风电场”
然而去年夏天天气异常,北海突然平静,导致北海风场的风速急剧下降。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国家突然失去 15% 的电力会发生什么。 #
恰逢欧洲疫情完全放松,电力需求爆发,但电力短缺严重。我们只能紧急加大天然气采购力度,加大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当时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还没有开始,北西管道还没有被炸。能源供应可以通过增加天然气来维持。
#
这也是欧洲激进的绿色能源政策制定者的梦想。
他们预计绿色能源仍然不稳定。有时遇到干旱,水力无法使用。有时没有风,风力发电也不工作。有时阴天,太阳能无法工作。
#
因此,他们制定了绿色能源不稳定时“以天然气发电为补充”的备用方案。
#
尤其是依托北溪一号、二号两条大动脉,解决绿色能源不稳定的问题。 #
但现在北溪管道发生了爆炸,后备计划被毁了。今年的天气也异常,整个欧洲的能源供应都处于亏损状态。
能源价格频频创出历史新高,整个欧洲别无选择我国使用的能源以什么为主,只能为从美国海运的液化天然气支付高价。 #
但天然气现在贵得离谱。
#
马克龙愤怒批评美国:以四倍以上的价格向我们出售天然气不是友谊!
一艘在美国装载天然气的LNG船总成本约为6000万美元,但当该船来到欧洲卸货时,卸货价格为2.75亿美元。 #
这样一趟,美国赚了2亿多美元,却彻底宰杀了欧洲这头肥羊。
然而,欧洲别无选择,只能购买。欧洲别无选择,只能跳进自己挖的坑里。
价格过高,迫使许多欧洲国家重启煤电。 #
诚然,欧洲多国正在重启煤炭发电,但问题是,经过数十年的“脱煤”努力,不少“煤电厂”早已被拆除,改造成绿色园区。
就连留下来的设备也很旧,需要更新。过去几十年来,欧洲煤炭发电投资大幅下降。燃煤电厂从哪里来?
#
现在即使将高价煤炭运往欧洲,也只有少数能够正常发电,大量燃煤电厂早已消失。
今年冬天,除了要求美国购买高价天然气外,欧洲的选择实在不多。除非上帝保佑我国使用的能源以什么为主,否则今年将是一个温暖的冬天。 #
欧洲危机给全世界敲响了警钟,当然也包括中国。有两个大问题必须引起注意:
1、绿色能源政策过于激进
2. 能源政策过于依赖单一来源
中国也深受其害
#
还记得去年那波拉闸限电吗?
#
这波拉闸限电波及全国十几个省份,影响范围广泛。 #
大规模限电的根本原因是“能耗双控” #
2023年8月1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2023年上半年各地区能源消费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
报告显示,情况不容乐观:
全国8个省份能源消耗一级预警(非常严重) #
5省份能源消耗二级预警(较严重)
基本上红色和黄色都不达标,请大家自己看一下
2023年单位能源消耗比2023年下降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 #
“能耗双控”的目的是节能减排,实现减碳目标,控制高耗能企业生产
2023年中期,由于双耗能控制不达标的严峻形势,大范围的限电浪潮开始。
#
这与中国的碳减排目标直接相关。 #
西方玩环保这么多年了。中国不加入是不可能的。如果中国不加入,就不可能与西方做很多生意。
当中国加入碳减排承诺时,每年都有硬性目标需要实现。上而下的硬指标下达到下级,与下级的政绩直接挂钩。
#
地方政府将采用各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硬性碳减排目标,其中包括限电。
#
但现在的问题是,当西方开始放弃激进的环境政策时,中国还会坚持这一政策吗?
#
欧洲重启煤炭无异于毁掉其信誉。中国应该继续吗? #
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环保重要吗?还是国家能源安全更重要?
为了环保,欧洲已将国家能源安全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这个惨痛的教训足以让中国改变。 #
今年能源消费双重调控政策终于有变 #
过去的“能源消费双重调控政策”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危机四伏的国际能源安全环境,必须改变。 #
今年开始,我国将从“能源消费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简单来说,就是在“十四五”能源消费强度目标考核中保留适当的灵活性。这不再是一个死目标。一定要有“弹性” #
一个词,灵活性,给人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
此外,原材料能源消耗和新可再生能源消耗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
其实这已经是软话了。这是对过去较为激进、刚性的双能源消费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
在更实际的能源政策层面,也有重大计划。
各大火电厂的煤炭储存量应不少于20天(这现已成为硬性目标)。此外,今年核电建设加快,每年建设规模6-8台核电机组。 #
目标是到2030年将核电装机容量翻一番,达到1.2亿千瓦。核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8%以上。
#
此外,在天然气方面,进口天然气来源将更加丰富。 #
今年的北京冬奥会将是普京战前最后一次出国访问。当普京回归时,冬季奥运会将结束,俄罗斯和乌克兰将开战。 #
普京来北京主要是做生意。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每年100亿立方米的大型天然气合同。 #
这使得“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年输气量达到480亿立方米。
#
但中国也特别注重“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我们不能像欧洲那样过度依赖单一国家的能源。 #
能源安全必须“自主”“多元化”
#
中俄两国看似在能源领域合作密切,但实际上从数据来看,中国根本不依赖俄罗斯能源。
《今年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明确显示,2023年中国天然气消费总量: #
国内天然气占比60%
#
进口天然气占比40%
40%的进口天然气中,俄罗斯天然气仅占20%。
中国的天然气进口大部分来自美国、加拿大和中东。这三个地方都可以买。
#
从美国、加拿大和中东购买天然气时,您购买的是成本较高的液化天然气。
#
这个态度非常明确 #
显然,如果你要求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可以直接从管道输送。价格便宜,成本低。然而,俄罗斯天然气仅占进口量的20%。 #
其余80%的进口,中国要付出更高的价格和成本。它要求美国、加拿大和中东购买液化天然气。 #
这是为什么? #
中国人都是傻子吗?我们不把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抛在身后,反而想要美国和加拿大的昂贵的液化天然气?
#
八个字:能源安全、外交选择 #
中俄之间的约束力有多大? #
中美关系恶化到什么程度?
#
从目前来看,中国并不希望与俄罗斯完全捆绑在一起,也不希望与美国的关系完全恶化。
#
中国正在针对美国和俄罗斯进行自卫。
此外,中国最近还采取了一项重大但容易被忽视的能源安全举措。
#
即大幅扩大沿海各地区LNG接收储罐建设。 #
江苏盐城建设的液化天然气储罐不仅是国内最大,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如果真想拥抱俄罗斯,为什么要建这么多天然气罐呢?
去年,我国进口液化天然气108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8.3%。江苏建设的储气罐完全采用我国自主技术,单罐可储存天然气27万立方米。 #
液化天然气储罐技术要求很高,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掌握。 2006年中国建造储气罐时,所有的技术和设备都是进口的,中国自己无法建造。 #
如今,中国已实现全面国产化并出口海外。我国目前已建成液化天然气储罐66座,总容积1169万立方米,居世界第一。 #
建成后,江苏这个“大型储气罐区”将可储存天然气85亿立方米。这些天然气足够江苏全省28个月使用。
#
这为中国重要经济区域“江浙沪”提供了更好的能源保障。 #
此外,我国在珠海还建设了超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区,进一步增加储气能力。
#
中国当前的能源重点是: #
1.我们不能像欧洲那样急于摆脱煤炭。 #
2、天然气以自主生产为主,进口为辅,进口来源国多元化。
欧洲已经从过去吸取了教训。拼命加速摆脱煤炭的转型将不可避免地使该国陷入能源安全危机。
#
绿色能源是未来趋势,减碳是共同目标,但这件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快速去煤炭。 #
在“稳煤化”过程中,天然气是必要的过渡能源。 #
目前,天然气占中国能源的8.9%,但未来将大幅增长。能源供应受地缘政治影响较大。我国将坚持“四六”天然气格局。 #
40%依赖进口,60%依赖自主
#
这40%的进口中,以美国和俄罗斯为主,不依赖任何单一国家。
#
以上就是中国在经历了去年“能源消费双控”阵痛、今年目睹了欧洲能源危机悲剧后,为调整国家能源安全大方向做出的巨大努力。总结起来就是: #
整体能源政策,安全重于环保
能源储备,不依赖进口 #
能源进口方向,多元大于单一 #
在这个日益混乱的局势下,除了自己,没有人可以真正依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