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山长城:吉哥与长城保护的半生情缘

焦山长城 李兰贵 摄
重点建设山海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
千里之外 #
一
#
小曼,正值正午,阳光明媚,季歌走在天下第一门箭楼(镇东楼)的马道南侧,眼睛微微眯着。 #
季歌,本名季双喜,今年六十三岁。他两鬓已白发,但精神年轻,脚步良好。多年担任原山海关区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科科长。退休后,因经验丰富,再次受聘。他为人随和,随和。连局里的年轻人都喜欢叫他季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半生都在为保护长城而奋斗。四十七、四十八……他在心里默默数着。现在睁开眼睛,他就能清晰地看到振东大厦二楼南侧的十六扇箭窗。六十多级台阶之后,他就到达山顶了!这四十年来,他已经记不清自己进过海关多少次了,但闭着眼睛都能知道自己身处何处。 #
他右手一抬起,就触到了城墙。砖石被阳光晒得暖洋洋的,就像他心里的热度一样——老头子,我们又见面了。路过的游客随口问道:“这墙怎么这么奇特?”他睁开眯着的眼睛,不喜欢听。他下意识地用手指划过墙壁:靠近地面的部分是一层层旧砖砌成的,上面的部分相当厚。本来是平坦的,但后来却因沧桑而变得坎坷;颜色方面,灰、黑、蓝、白随意布局。乍一看,确实有点“多变、随意”。季歌头脑清醒。 1970年代(上世纪)的修复山海关在哪个省,是用掺有白灰的水泥,加上倒塌的剩余砖块,看上去有些“简单粗暴”。 1985年左右的修缮部分则规整得多,多采用青砖。 、纯白水曲柳砌体,按照原材料原有工艺修复而成; 2003年,粉刷镇东楼,修葺山海关城西门、南门平台、西城墙时,对许多遗漏进行了检查和填补;而2010年前后,“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政策,让他们这些城市保护者下定决心“保持原样,不管怎样”……在外人眼中,它确实斑驳、艳丽,但那是历史,记录着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记录着这些年来不可或缺的修炼理念的变化。 #
眼前的振东大厦分为上下两层。下城台坚固雄伟,中间有一砖拱形门连通内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内和关外的分界线。上层为木隔门窗。城楼屋顶为九脊重檐山。城周长约4公里,城内有一座瓮城。整个城市与长城相连,以城为门户,城外有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真可谓“一人执垒,万夫莫开”。 #
风从西边吹来,呼啸过拱门。它在瓮城里跑来跑去,找不到出口。它发出呜呜声,旋转,然后向上飞去。如果没有障碍物的话,原来从关内到关外也是如此之快。 #
季歌笑了笑,终于到达了楼顶。顺风环顾四周,有军事指挥部,有熙熙攘攘的古街,一望无际的绿化,有崭新的建筑,让我心旷神怡。眼前的一切就在眼前,但心中的风景却广阔得多。脚下的小镇东塔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再加上南北两侧的靖边楼、暮英楼、临炉楼、威远殿,“五虎镇东”雄伟壮观,称霸天下。怎么能称得上“帅”呢?
#
站得更高,想得更远,弹指间穿越千年时空,一瞬间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北望,峰峦叠翠,绿树成荫,长城蜿蜒若隐若现;向南,波涛汹涌,脚下有一条路穿过城门,瓮城一直延伸到远方……我心里莫名的一动:当年,那些城守者站在那里这里,一定是云卷云舒,思绪万千!此时的关城安静了,古城也安静了。这里商铺林立,游人如织,却没有旺季其他古城那样的躁动。来还是不来,买还是不买,留还是不留,似乎没有人介意。繁华与静谧,这种神奇的矛盾统一,大概就是因为“见识了世界”吧?
#
城市安静了,但山海关所在的辽西走廊却从来没有安静过?如今,铁路、公路、国省道都分布在这条南北仅十几公里左右、依山傍海的狭窄“走廊”上。难怪山海关多年来被称为“吉府咽喉”、“两京要害”。 《五朝旧史·幼帝重贵记》载有关于辽西走廊的文字:“贵茂、皇帝与李太后均北行,经蓟州、平州,至玉关沙塞一带,又至七十八日至锦州,行数十里,渡辽河至黄龙府,契丹命驻地“玉关”即山海关。作为辽国的俘虏,他们一定经历了坎坷,充满了辛酸,他们怎么也想不到,697年后的1644年,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母子进入了京城。又过了287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北京时,没有走祖辈入关的老路,而是从天津逃到旅顺,再逃到奉天,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盛京故里。不知道这位饱受蹂躏的皇帝面对国内外安逸的百姓会作何感想?
#
风又起来了。这股海风自古以来就吹过,吹过棱角分明的岩石,狂生长的树木、草丛、灌木,甚至尸骨和汹涌的海水和往事。从什么时候起,这里旗帜飘扬,呐喊助威,风中承载了多少人的志向和抱负? #
时光列车呼啸而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在与中原大败的北苑军士数次交战后,将军徐达率令“移玉关”,在此筑城。一万五千名士兵成为了城市建造者,他们很快发现建造一座城市并不比冲锋容易。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因为这座城市非常重要。生与死,得与失,似乎都取决于这个层面。城池终于建成了,可又有多少将士在这些山海关隘上洒下骨头、流血、流汗、流泪呢?
甲申,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山海关再次站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时间定格在当年的4月13日,漆黑的夜晚。山海关浉河边的战斗还没有开始。总司令吴三桂在第一座城楼上徘徊,心中沸腾。西边是大顺李自成的十二万大军,东边是多尔衮的十万骑兵……他的父亲派人送他走,一封信的到来打乱了他的一切计划:李自成进京灭明朝后山海关在哪个省,农民军立即拘留了他的家人,他的父亲经常受到酷刑。更可气的是,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抢走了。故有“怒为美”之说。事实上,他当然不仅仅是为了美貌。十多天后,石河之战期间,吴三桂出城迎接清兵入关。史书记载:死者数万人,尸骨遍野。三年的收获还没有耗尽……
塔上的风毕竟很大。季歌微微颤抖,无论有多少痛苦、悲伤、流血,最终都会过去。脚下,关城沧桑宜人,天蓝云淡,风徐徐。
老龙头
#
二
此时,山海关的阳光照耀下,有现实世界的硝烟缭绕;城墙的影子里,处处可见历史和岁月的沧桑。 #
时至今日,距离中国封建王朝于1369年(明洪武二年)发起最后一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已经过去了650多年。自1984年全国捐资重建老龙头以来,已过去37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长城首次得到修复和保护。 “热爱中华,修好长城”的号召感动了无数海内外华人。那时,这座城、这关、这条长龙,都不再是抵御敌人的界限和城墙了。它们是写在我们心里、铭刻在历史里的辉煌和骄傲。它飞过群山,在平原上扬起坚固的铠甲,一头扎进渤海。历经燕、赵、战国、秦、汉、北魏、北齐9个区、59个县(市、区)。唐、金、明等不同时期的长城都展现了它的辉煌和美丽。仅山海关段起于老龙头,止于九门,全长27.639公里。包括沿海长城、平原长城、山地长城、河流长城。有城堡9座、关隘10座、敌楼43座、敌楼51座、城楼51座、烽火台26座、墩台12座。多么壮观啊...
#
然而,也有一段时间,龙累了,累了,伤痕累累。谢天谢地,他摇了摇头,抬起了头,舒展了一下肌肉,举起了双臂,现在飞龙已经在天上了……季歌心想,还好自己亲眼目睹了。 #
远远望去,“龙角”就在眼前。焦山是长城从老龙头向北穿越的第一座山峰。山形险峻,堪称山海关的天然屏障,但其峰顶却是一个可容纳数百人的大平顶。因岩石巨大,形似一条龙首角,故名“焦山”。
此时的焦山,弥漫着深浅不一的绿色,让原本锋利沧桑的峰谷显得温柔。雾气如纱,蜿蜒的城墙如笔触。它生机勃勃,自由自在,有扫除一切历史航标的气势。然而,这段历史、这场战争、这种英雄主义和悲情、牺牲和毅力又怎能被忽视呢? #
季歌大步向上,鸟语花香。尽管他“熟悉路”,但走了不远的路,他就开始出汗。路边是57号敌楼,经过多次修缮。三两个顽皮的孩子跑过来打架,扑倒在城基上。他们把手指伸进石头上的小孔里。他们可能觉得这很有趣并笑了。季歌上前几步,抓住小手,“我们正在打仗。”季歌摇头,“这是弹孔,我给你讲一些战争故事吧!”关之战,从山海关阻击战到平津之战,都是如此惨烈、惨烈。孩子们一听都愣住了,“都说保护长城需要传承历史基因和红色文化。”其实只要用心去做,并不难。
随着走得越高,我们的脚步也渐渐变得沉重。我的目光逐渐向下移动,脚下的砖块上刻着“1984年西安户县”。 3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我还记得很清楚。建城是体力活,修城是技术活。长城规模很大,但其形式千变万化,各地不尽相同。修复它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不管你工作多久,你都不敢告诉我你“明白”了。就如“三人修炼,必有我师”。季哥记得的是,20世纪80年代(上世纪),他和一大批专家一起去西安考察考察,终于搞清楚了困扰太久的城砖修复问题:人夯先土,后砌砖。土夯实后,砖墙一步一步推上去,一步一步夯实土,一步一步把砖举起来,再夯实土,砖就在风吹雨打中站稳了。 #
修复文物的步骤不同,结果也不同。即使对于看惯了历史战火、生死分离的“老朋友”来说,走神也是一个硬道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也老了,但长城依然完好。他嘴角抽了抽,却依然没有说出那句嚣张的话。
在山顶看风景,在山下看远景。爬上爬下,夕阳把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城山海关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位于焦山脚下。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党组副书记、长城学会会长郭英站在总部展板前,目光定定在她眼里。让我们假装看看这里未来几年的风景和前景。
画笔思绪飞扬,中国长城文化博物馆就位于焦山风景区停车场西侧。一下车,就看到远处的山,眼前就是博物馆。古城遗址仍需修缮升级。步行、骑行、自驾步道都是风景步道,只有修好之后,所有道路才能畅通。能够来,愿意留下来,看到一些东西,不想离开,这就是我们自己、这关、这城市的诗与远方。季歌远远地看着夕阳下的身影,想着再过几年,她也会觉得今天的想法值得一提。
#
三 #
《龙角》知足常乐,等待着他的诗和遥远的未来。天再热,你也不必考虑这个问题。扎入大海的“龙头”应该是美味又清爽,等待游客前来乘浪。不过,季歌最关心的还是北邑城的“没落”。
路上杂草丛生,小路只够一英尺窄,俯视万丈深渊。道路布满碎石和坑洼。值得庆幸的是,宜城北马棉一号至马棉四号980米路段修复工程即将启动。 。与如此引人瞩目的“龙角”、“龙头”相比,隐藏在尘烟深处的北翼城却让人无比心酸。
城的南北两翼分别距关城南、北二里,建筑造型相同。据《临榆县志》记载,城北、南翼城墙均“高二尺”,城“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有城有南北两门。系“明代总督杨嗣昌所建”。两座翼城都被摧毁,只剩下废墟。季歌抬起眼,看向东方。远处,山脊深处只有一个无形的门洞。这里可以算是废墟了。好吧,这大概只是象征着战争已经过去,岁月归于平静了。
不远处就是药铺九号敌台,这座原本两层的敌楼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荒凉。这是传说中最美的敌台,季歌却想到了纳兹峪里的“媳妇楼”。相传,义乌士兵吴三虎被征召去守卫长城,他的妻子王月英不远千里寻找丈夫。没想到,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牺牲了。月影没有回家,而是留在长城上继续守城。后来义乌将士带着家眷,长城上的各个敌楼都可以容纳人了。供家人居住的碉楼被称为“儿媳楼”。站在夕阳下的废墟前,眺望远方,仿佛时空隧道的入口,想象自己是一名守卫边境的士兵。西风吹过,尘沙悠长,我们与亲人分离数年,甚至再也见不到面。如果有一座“媳妇楼”,岂不是增添了一丝温馨?
#
晚上出去玉关外,望着大漠的天空。无论是冰冷的残缺,还是一丝丝的温暖,都消失了。季歌常常想,有多少人为这关、这座城奉献了日日夜夜、血泪汗水甚至生命?无从考证,但听人说,在山海关西北百里的半场谷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明长城砖窑群,共有窑炉66座。想想看,一个窑炉可以生产5000块砖。如果修一米长城需要一窑砖,加上城门、桥墩,大约需要一窑半砖。明长城东段全长1500公里。大约需要两个窑炉的砖。超过100万个窑炉和超过100亿块砖。 #
人们就像蚂蚁一样。挖土、烧砖、手指流血、鞋底磨破,就这样,美人老去,骨头枯萎。一个王朝是在这些冷漠的人手中建立起来的,然后又被风雨吹散。 “求死灵丹仍难,迷茫却使心悲伤。”秦始皇终究没能找到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而孟姜女却长期活在泣血的悲惨故事中,并被一代代口述下来。
草木不会说话,但它们年年枯萎,砖石也不说话,但它们也有自己的记忆。有铭文的城砖很少见,但在山海关和东洛城却时有出现。有的不仅有准确的日期,还描述烧制单位,如“万历十二年正定营建”、“万历十二年德州营建”等。即使文字破损、模糊,笔画缺失,难以辨认。毕竟,在漫长的历史中,他们曾经有过自己的名字。万历十二年(1584年),无论是真定还是德州,这些城砖千里迢迢而来,承载着制作和运输者的血泪和体温。躺在这里,看匆匆的众生,看春夏的轮回,看白云苍沟,看他的容貌已在千年风雨中腐烂,变得沧桑却又平静。
栎木木瓜,又名橡树或橡树,其他地方也有生长,但长城脚下的木瓜叶子似乎特别茂密。这里的榅桲叶被过度收割,因为它们被用于其他目的——制作榅桲叶蛋糕。全称是长城木瓜叶糕。据说其制作方法来自明代镇守长城的“戚家军”。 #
曾几何时,戚继光率领以义乌人为主的齐军镇守边疆。南方士兵无法适应北方的饮食。火头士兵发现了榅桲树,叶子很肥,就收集叶子做皮,用面粉包上菜馅,蒸成榅桲叶饼。这糕香浓,味道简单,味道醇厚,让我想起了儿媳妇以上的女人。人们更愿意相信这种充满爱的食物是他们做的。 #
风从海上猛烈地吹来。我粗略地走过山海关下的稻田,抚摸着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参观过镇东楼上两门重达千斤的铁炮,忘不了正在望着的孟姜女。急切地走向远方。
这座有1500年历史的庙门上有一幅供奉孟姜女的对联。第一联是:海水落下,第二联是:浮云长长长长。消除。据说这副对联的读法有20多种。朝朝暮暮,起起落落;良久,云起又隐。消失的是被铁蹄蹂躏的残破身影,留下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真女庙里茂密的树木挂满了红色的经带。这美妙的红色,漂浮在城墙的斑驳灰绿色和铁炮的锈色深褐色中,总是让希望随着旭日的升起而生生不息。
走进古城,季歌胸口热气腾腾。放眼望去,比那些著名的城门和检查站更引人注意的,是难以阻挡的烟火硝烟。月亮挂了,来来去去的脚步却与白天没有什么不同,不快不慢,不多不少。今天,代表这座关城的,大概是现代气息包裹下的原汁原味的旧时光,是榅桲叶糕里的牵挂气味,是关东博物馆里展示的关东豪放与忧郁,还有你我。温暖的情绪与季哥同时涌出。 #
山水留下了美丽的痕迹,我们还会再次来到这里。但这座纪念碑如何才能保护其形神魂并长久保存呢?但又不是谁都能用三言两语、一笔勾画出长城和中国的故事,这不就是这个世代相传、烟花不息的世界里的故事吗? (河北日报记者 韩丽)
#
除签名外,所有图片均来自河北日报档案。 #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