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春招新趋势有哪些?

4月7日,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的校园招聘会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高同学早早来到会场,与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热情攀谈。
这次春招非同寻常。据教育部统计,2023年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教育部、人社部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相关工作,多措并举,方便毕业生顺利就业。对于把希望寄托在春招上的毕业生来说,如何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对他们来说也将是一次不小的考验。那么,今年就业难吗?春招又会呈现哪些新趋势,又会给毕业生带来哪些新选择?记者走进大学生中间。
#
01 #
“直播带动就业”,新玩法拓展新可能 #
“2023年高校毕业生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有哪些?”“我省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有哪些利好政策?”“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哪些免费服务?”针对直播过程中网友提出的问题,湖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就业促进与失业保险处处长李日新一一为求职高校毕业生答疑解惑。据媒体报道,3月下旬,2023年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联合招聘春季专项活动(湖南分会)首场“带岗位直播”活动正式启动,仅一天时间,累计观看人数就达10余万人次。 #
不仅“直播带推”悄然兴起,去年疫情期间兴起的线上双选会在今年也持续火爆。记者打开“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发现目前有三场线上双选会正在进行中。点击其中一场,就能看到“参展企业249家、可招岗位1024个、应聘人数14625人”的数据。在“面试中企业”一栏,记者注意到,已有10余家企业开启线上面试,参展企业中已面试和等待面试的人数也在随时更新。
#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让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双方的信息更加透明、互动,各类平台和智能服务也让信息匹配更加精准、及时。据悉,在由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主办、广东省人才服务局、南方医科大学协办的“202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医学专业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专场对接会”上,依托广东省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和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智慧服务平台,系统可以智能匹配岗位,显示岗位对应的展位号,求职学生按照指示“入座”。在“招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和信心满满的应届毕业生之间,划好了“红线”,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
因疫情好转而逐步重启的线下招聘会也体现了“精准对接”。3月16日,清华大学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校园招聘会——2023届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启动。据悉,现场洽谈时间由之前的一天延长至四天,分为国家重大装备、金融行业、文教就业、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企事业单位等多个行业专场对口招生是啥意思,让学生更精准地找到就业行业。此外,清华大学还依托行业专场招聘,举办国家重大装备、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主题行业人才合作研讨会,与相关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专业对口教师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双方在人才培养和输送方面的互动。
“我们所有毕业生都在一个微信群里,还有专门的老师推送招聘信息。”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林杨珍一边打开手机微信,一边说,“学校不定期举办招聘会,我们专业的很多同学都在关注。还有职业辅导的讲座,学校领导也组织了很多就业相关的会议。我学到了一些求职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和权衡,笔试和面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中央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继伟认为,目前“春招”火爆,与疫情缓解、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用人单位需求增加等因素有关。“我们跟一些人才中介机构进行过交流,他们反馈,按照往年惯例,春招节奏应该比秋招慢一些,但现在工作压力很大。据他们反映,今年春招节奏与秋招持平,说明经过疫情以来一段时间的抑制,用人单位需求仍处于逐步释放阶段。” #
02
#
网络经济:新业态催生新路径
#
“来之前我以为我的工作就是每天看论文、做实验,但来了之后很快就接触实际项目,参与重点研究课题,已经开始‘实战’了。现在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感觉就像自己在开发游戏一样。”北京理工大学2023届硕士毕业生、现任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研究部助理工程师的刘静这样描述自己入职后的状态。“我现在的工作主要是基于光伏、风能等应用场景的虚拟现实软件开发。虽然跟专业有关系,但我现在做的工作是我以前没有做过的,目前做的人也比较少,所以更多的是自我成长,在工作中不断督促自己提升自己。” #
刘静的选择并非孤例。据职场社交平台“脉脉”发布的2023年春季招聘新人才流动趋势显示,“新经济”正成为就业增长新引擎。人工智能成为求职活跃度最高的新经济领域,游戏、新生活服务、智能硬件、新教育培训等新经济领域就业竞争度最低。大型招聘平台智联招聘3月底发布的《2023年春季招聘市场周报》也显示,网络经济人才需求已超过疫情前的2023年。 #
“这些新业态一方面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也引导了产业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学生选择这些行业,一方面是看重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薪资也比较吸引人。”张继伟分析道,“我们近几年观察到一些互联网公司在校园招聘上越来越积极。以教育培训机构为例,以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会选择传统的线下培训机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线上机构。”
#
在刘静看来,新经济业态的开放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吸引更多多专业的学生加入,拓展更多的就业路径。“传统的电气相关企业,显然会需要电气人才,但现在我们的工作首先需要用到大数据工具,用物联网来监控云台发电站的数据。我的强项可能更偏向于软件、计算机、可视化。所以,相比传统的,新业态的人才需求更加多元化对口招生是啥意思,需要‘软硬兼施’。”刘静说。 #
除了突破行业限制,就业形式越来越灵活的新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现在还有一个趋势,学生自主创业的比例越来越大,去年在北京这个比例就达到了10%左右,还是比较高的。这种自由职业,不仅有传统的翻译、家教等,还有开网店、直播等。从这一代大学生来看,他们越来越不愿意被一些东西束缚,他们追求更加个性化的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比例未来可能会增加。”张继伟说。 #
03 #
毕业生应认清自己的定位,理性选择 #
不仅求职渠道增多,行业和就业形态也在拓展。记者发现,“后疫情”时代就业打破了此前对地域、薪酬的过度“执念”。从就业地域来看,北京地区重点高校毕业生留守率近年来持续下降,随着不少“新一线城市”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其就业市场受到青睐。随着脱贫攻坚“收官”、乡村振兴推进,回乡就业也形成新的吸引力,“留在北上广”不再是多数毕业生的选择。从对新工作的期待来看,智联招聘等提供的相关调研数据显示,61.2%的受访者表示更看重企业文化和员工福利,52%的受访者更注重劳逸结合。
“我遇到过一个在北京和老家考公务员的学生,他老家公务员考试的成绩还没出来,但北京公务员考试已经显示他通过了。但他似乎不打算留在北京,尽管留在北京的福利可能更好。”张继伟分析说,中央民族大学毕业生留在北京的比例已经很低了,而且从往年的情况看,每年都下降一两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现在学生的职业发展选择更加明确、更加具体,也反映出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和地方城市群的崛起,不同地区之间,至少在硬件方面的差距在缩小。” #
“当然在北京、上海,各种信息更加发达,相关学术资源也相对丰富,对以后的学术研究会很有帮助。从我自己的条件来说,我是云南人,大学、研究生都在昆明,找工作可能更方便,所以昆明的就业机会也会一视同仁考虑。我个人觉得找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是专业性质,以及单位对我们学科是否足够重视,这样才能看到学科、领域的发展前景。其次,工资待遇也会综合考虑。”林杨真说。
#
“我个人认为,求职的过程就是不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需求的过程。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目标还比较迷茫,处于‘什么都想体验一下’的状态。有一段时间,我也对互联网金融很感兴趣,学习了很多金融相关的知识。后来,我逐渐发现自己还是愿意做相对稳定的工作,更喜欢实验室氛围,也不想放弃这些年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最终选择了科研院所。所以你还是要问自己,未来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抱着这个目标去选择就业单位,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刘静说。
#
“第一,不要把求职当成‘一劳永逸’的事情。第一份工作确实重要,但不要过多地限制自己,如果不能一步到位,要不断积累,向目标靠拢。第二,要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民族的需要联系起来,这样以后工作越久,越能体会到工作的意义和价值。第三,我觉得很多同学找工作还是跟风的,要多思考自己的优势和未来的发展,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不要总是用不必要的条件给自己压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张继伟建议道。(记者 周世翔 杨飒) #
来源: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