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笔下的才全德不形:安时处顺,心如止水,超越君臣的德友关系

庄子虚构了鲁哀公与孔子的对话,引入了一个相貌丑陋、天下人都畏惧的人物,孔子畏惧他,从而引入了“才华全无,德行不外露”的概念。才华对应着一组反义词。 #
孔子说:“生死存亡、富贵贫贱、贤恶恶恶、褒贬、饥渴寒暑,物变天下,天命之道也。”可以理解为“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不为世间的富贵贫贱而惊,接受自然规律。“德不化”代表一个人有理想德行的表现,犹如绝对静止的水。“平则水之丰。”“内守而外不扰”,形容人的心如静止的水,心态平静而纯净,这是对道德修养的最高褒奖。 #
庄子借用鲁哀公的情怀,提出了一种超越君臣关系的“仁友”,这大概就是庄子的理想吧。 #
本章还有一个比较颠覆常识的概念:“有人形而无人情”。这里的情,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情绪,而是庄子在齐物论中一直反对的是非之争,是引起纷争的私欲。这样的是非善恶,给人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
所以“无心做人,不受是非”的思想,和老子的《道德经》很一致,只有无为而为,才能无所不能。 #
如何才能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对错?按照庄子的观点,你必须跳到更高的维度,像鲲鹏翱翔在天空。你领悟并遵循自然的大道,正是这些大道塑造了人类的伟大。它们更强大、更持久、更难以撼动。人世间的一切,智慧、谋略、商业交易等等,都是我们应该忘记的东西。我们真正不应该忘记的是修炼美德。
#
所以说“人不忘记已忘记的事,而忘记未忘记的事,这叫真忘事。”
我终于明白庄子为什么在整篇《德宠赋》中用很多残疾人来写故事了,他其实是想在形式上把“形式”和“德”彻底区分开来,“德强则形式忘”,让读者在写作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到如何“忘掉该忘的,不忘不该忘的”。
做减法才懂得选择,这也是一种方法论。
从大局来看,庄子的思想基调还在《逍遥游》和《齐物论》里。人如何才能自由?物如何才能平等?和《论语》中反复出现的“仁”,《孟子》中的“性”和“义”,《中庸》中的“诚”很相似。我想,这大概是古代思想家的一种思维习惯。用一句话来统领思想,需要千言万语去铺陈,需要千言万语去阐释。这大概也是“可道之道,非常道”的另一种体现吧。
#
我很佩服庄子的表达能力,为了解释这两个概念,他编了那么多故事,动了那么多脑子,但在这个物质丰富、人人都有身体和情感能力的时代,我们仍然在经历某种精神上的缺失。
所以庄子的思想不是过时的,在过去是先锋,在现代也是先锋,一个事物的先锋性,不在于它诞生的时代,而在于它的价值是否还具有稀缺性。 #
? #
原文01:感叹它的魅力
鲁哀公问仲尼:“卫国有个恶人,名叫哀太他。与他同住的人,都想念他,却离不开他。女人见到他,都对父母说:‘宁为你夫妾,不为你妻。’这样的事,已经发生过几十次了,没有一次停止过。从来没有人听过他唱歌,总是跟着别人唱歌。他没有君王的地位来救人,也没有财富来盼望别人的肚子,而且他用恶行吓唬天下。他跟着唱歌,却不唱歌。他的学问不超出四方。而且,男女在他面前是统一的。他一定和别人不同。” #
我召见了他,他果然邪恶,吓坏了世人。他跟了我一个多月,我却对他有意思;他跟了我一年多,我却信任他。国家没有君主,我却把国家交给了他。他沉默不语,反应迟钝,似乎舍不得离开。我相貌丑陋,但最后还是把国家交给了他。没过多久,他又抛下我走了。我担心他,仿佛他要死了一样,仿佛他在这个国家里没有欢乐。他是谁? #
这段话中,庄子介绍了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叫爱戴他。百度搜索中对“戴”字有两种解释,恰恰相反。一种是野马、庸人,一种是积极放松、放荡不羁。庄子后来会用“爱戴他而不得”来形容他的好友惠施。
#
其实,在这里使用这样一个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意义的词语不是很合适吗?
这种人首先被定义为“恶人”。在庄子时代,恶是指相貌丑陋的人。而丑陋的人则代表着“好看的外表都一样,有趣的灵魂却很少”。男人和他相处会舍不得离开,女人见到他会对父母说“宁为他妾,不为他人妻”。说这句话的女人不下十个。
#
他不主张什么,却常常随波逐流。他既没有君王之力去救人性命,也没有财富去满足别人的饥渴。而且他相貌丑陋,天下人都惧怕他。他只随波逐流,不领导别人。他的智慧并不超脱世间。这里我们重温一下前面《齐物论》中说过的话:
#
“六合之外,圣人思而不议;六合之内,圣人议而不辩;春秋诸王之意,圣人议而不辩。”这是一条基本道理。
#
试想一下,在现代,一个相貌丑陋、人人都怕他、没有任何权势、既不富有也不高贵、在公众场合也不随便发表意见的人,却有那么多男人愿意和他交朋友,有那么多女人愿意嫁给他,我想,他一定有什么过人之处吧。 #
于是,鲁哀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把哀岱叫了过来。他果然长得丑陋无比,但相处一个月,已经觉得他很可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鲁哀公就完全信任他了。信任到什么程度呢?国家需要宰相,我就把国事托付给他。他“默然应允,滔滔不绝”,先是沉默,然后似答应,再然后若无其事地就要拒绝。鲁哀公此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
“我丑,所以才把国事托付给他。”这里出现了一个“丑”字,意思是说鲁哀公看到哀岱不为权势所动,所以才第二次把国事托付给他。鲁哀公感到惭愧,认为这样有德行的人,才有资格治理国家。 #
读到这里,不禁想起《逍遥游》中庄子写到“尧将天下让与许由”的场景,而许由给出了经典的回答:“鹪鹩筑巢于深林,不啻一枝;鼠饮于江河,不啻充饥。”在庄子眼中,能够超越名利诱惑的人,才是人间圣人。 #
?
#
原文02:人们爱母亲,不是因为她的容貌,而是因为她创造了她的容貌。
#
仲尼说:“我出使楚国,看见小猪在吃死去的母亲的肉,过了不久,小猪都抛弃小猪逃跑了,它们看不见自己,也不知道同类。爱母之人不爱其形,而爱其形之人。战死沙场的人,不以竹草为葬;断足之人,不爱其形,都是无根的。” #
身为皇帝的御驾亲征,不得剪指甲、穿耳洞;娶妻者,必须远离皇帝,不得再用。身体完好的人就够了,更何况是有德之人呢!如今爱戴等人不言不语,却信守承诺,无功而返,求人赐国,只怕人家不肯接受。这人必定是才华齐全,却无德相貌的人。 #
孔子回答说:“我曾经出使楚国,偶然看到一群小猪在吃一头刚死的母猪的奶。过了一会儿,它们突然表现出害怕,逃跑了。它们逃跑是因为母猪对它们不再有任何反应。可见,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身体,而是爱主宰身体的精神。战场上牺牲的士兵不再有棺材装饰陪葬,被砍掉双脚的人也没有理由珍惜曾经穿过的鞋子。这都是因为失去了根。” #
皇帝的妃子不剪指甲、不打耳洞,皇帝的妃子侍卫也不准进宫侍奉,这是保存身躯完整所必须的,何况是品德完美的人。如今这个爱娣,不说一句话,就得到了别人的信任,没有什么政绩却被人视为心腹,别人愿意把江山交给他,就怕他不肯接受,一定是品德完美、品德高尚的人。” #
? #
原文03:才子佳人有完人德行未显:平乃死水之丰!
哀公问:“什么叫才智圆满?”仲尼答道:“生死存亡、贫富贵贱、贤恶恶恶、褒贬、饥渴寒暑,是事物变化、命运运行的规律。昼夜有来有往,而知不能预知其始,所以不顺畅和谐,不能入神宫。使之顺畅和谐,不失平衡,昼夜无间,与万物和谐,是心通时生,是谓才智圆满。” #
“什么叫德行无形呢?”他说:“和平犹如静水之丰,可以作为典范,因为它保护内部,不扰乱外部。德行就是和合的养成。德行无形,任何东西都离不开它。”
#
鲁哀公问:“天地之美如何?”孔子答道:“死生、生死、贫富、富贵、善恶、毁誉、饥渴、寒暑,是事物变化的规律,是自然的运行规律。昼夜交替,人的智力尚不能窥见其始末。所以,不要让它们扰乱我们的心境,不要让它们扰乱我们的心。保持心境平和,这样你才能与万物一同吸收春天的生机。这就是对万物的响应,用心去感受四季的变化,这就是天地之美。”
鲁哀公又问:“什么叫有德而不动于外?”孔子说:“静,是水静到极处的状态,可以作为学习的标准。心静到极处,就不会为外界事物所动摇。德,就是修身养性,修心清净。有德而不动于外,万物自然都愿意亲近他。” #
?
#
原文04:国王与大臣-美德与友谊 #
有一天,哀公对闵子说:“我以前面朝南坐镇天下,给百姓施行管教第一考试网,却担心百姓的死活,自以为自己很聪明。现在听到贤人的话,我又怕自己没有实质,轻视自己的身体,从而毁掉自己的国家。我与孔子并不是君臣之交,只是以德为友而已!” #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的话语告诉闵子,说:“我当政,关心百姓的生死,自以为自己是最明智的人。现在听到贤者的话,我后悔自己犯了错误,恐怕自己的话有些过分了。我鲁哀公与孔子并不是君臣之交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而是以德为友。”
#
? #
原文05:人不会忘记已经忘记的事,但会忘记未忘记的事,这就叫真正的忘记。 #
闉跂(假名,闉跂指走路时,腿脚弯曲,踮着脚走路。直立:驼背、残废的样子。嘴唇。)劝卫灵公,卫灵公很满意,看他整个人,豆子瘦得像肩膀一样。翁昂大言劝齐桓公,齐桓公很满意,看他整个人,豆子瘦得像肩膀一样。所以德有德,形有忘。人不忘已忘之物,忘未忘之物。这就叫至忘。
#
故圣人行有道,知为恶,约为胶,德为结,事为商。圣人不谋,则知何用?不斩,则胶何用?不损,则德何用?不卖,则商何用?四者,即天下之商也。
#
被天所卖的人,是被天所供养的。你们既得天上的供养,又何必利用人呢?你们有人的形体,却没有人的情怀。你们有人的形体,所以你们在人群中;你们没有人的情怀,所以你们不能判断是非。
#
它如此渺小,以至于它属于人类;它如此伟大,以至于它独自构成了宇宙。
一个跛足、驼背、嘴唇有毛病的人,向卫灵公游说,卫灵公很宠爱他,你看那些身体完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脖子又细又长。一个颈部长了罐子般大小的瘤子的人,向齐桓公游说,齐桓公很宠爱他,你看那些身体完好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脖子又细又长。所以,当一个人的德行高于常人时,身体的缺陷就很容易被忘记。人忘记不该忘记的,却不忘记应该忘记的,这就叫真忘事。 #
所以,圣人进入自由境界后,就把智慧看作万恶之源,把克制看作监禁,把小恩惠看作社交,把手艺看作商品交换。圣人从不谋划,何必用智慧?圣人从不砍伐,何必陷害?圣人从不吃亏,何必用恩惠?圣人从不买卖,何必做生意?这四种修行,叫做自然养生。
所谓自然滋养,就是受到大自然的滋养,既然我们受到大自然的滋养,为何还需要人工的滋养?
圣人只有人的相貌,却没有人的情欲。他有人的相貌,所以他活在人间;但他没有凡人的情欲,所以是非不在他身上。
#
小,这是人为的偏见!大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 #
原文06 人真的无情吗?
#
惠子问庄子:“人没有情吗?”庄子说:“有。”惠子说:“人没有情,怎么能叫人呢?”庄子说:“道给他以容貌,天给他以形状,怎么能不叫人呢?”惠子说:“既然叫人,怎么能没有情呢?”庄子说:“那不是我说的情。我说的没有情,是人不以好恶伤身,总是顺应自然,不以利生。”惠子说:“不以利生,怎么能有身呢?”庄子说:“道给他以容貌,天给他以形状,他们不以好恶伤身。现在你在灵外,你耗尽精力,你倚树吟唱,你倚枯梧桐树睡去。天选了你的形状,你以刚硬白皙的身躯歌唱。”
#
惠施问庄子:“人没有感情吗?” #
”庄子说:“是啊。
惠施又问:人如果没有感情,那怎么能叫人呢? #
庄子说:“道赋予他容貌,天赋予他形态,怎么能不被称为人呢?” #
惠施说:既然是人,怎么会没有感情呢?
#
庄子说:“是非之分,吾谓之情。莫以好恶、爱恨之情,而损其性情。顺应自然,莫以人为延长寿命。” #
惠施说:如果不延长寿命,怎么保存身体呢?
#
庄子说:“道给了他容貌,天给了他身体。不要以好恶从内部伤害自己的身体。现在你浪费心智,耗费精力,对着一棵树念经,睡在一棵枯梧桐树上。天给了你身体,你却用硬白的理论来争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