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医师实践技能 > 考试动态 >

高考首轮志愿填报启动别被“热门”、“就业”牵着鼻子走

2024-05-2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昨天开始,2023年浙江省高考第一轮报名开始。 每年的这个时候,考生和家长都非常困惑。

#

无论如何选择,教育行业人士都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写申请表。 不过,这毕竟是我人生第一次要面对这么多的选择。 如果我没有选对专业,也不要太担心。 许多学院和大学允许您更改专业。 如何扭转局面? 钱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转专业的学长。 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

不要一时兴起就换专业,否则你会承受很大的学业压力。

#

刘巧艳是浙江大学2023级学生。 昨天一早,她在微信朋友圈里回望三年的大学生活:谁能想到,兜兜转转、换专业后,她终于回到了自己热爱的专业。 那年高考后,她考入了浙江大学社会科学专业。 大一上半年,她主修旅游管理。 大一下学期,她申请转专业,转学新闻专业。 #

“我一直对新闻专业感兴趣,但当时浙江大学在吉林省还没有新闻专业的招生计划,最后我只好填了社会科学专业,打算先去浙江大学。”学习了快一年,我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News,就毅然提交了申请。” 刘巧艳告诉记者,考生在填写申请表时很容易受到“人气”、“就业”等因素的引导,常常忘记或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是很遗憾的。

#

蔡玉英,2023年毕业于宁波大学,是一名准毕业生。 她通过“三一计划”进入宁波大学,最初选择了水产养殖专业,属于海洋类。 “高考后,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听说宁大的专业在国内很有名,而我是舟山人,自然就选择了这个专业。” #

大一第一学期的一天,蔡玉英走错教室旁听了一堂经济学课。 她被深深地吸引了。 “那时我发现我的兴趣是经济学。” 学期结束后,她立即向学校提交了转专业申请。

#

“转专业往往是无奈之举第一考试网,有好有坏浙江科技工程学校,能正确填写高考申请表是最好的,但这涉及到运气。” 浙江大学2023级学生宋鹏宇,大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大二上学期转学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但他对第二专业仍不满意。 “我当时想学信息专业。 我记得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简介里的一句话。 他说的——‘主修电子信息,更关注电子’,我没有注意到内涵——‘偏向电子,信息少’。”

#

宋鹏宇告诉记者,他们专业有一位同学,大一就从数学系转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纯粹是因为父母觉得数学纯理论系很难找到工作。 但后来,这位同学后悔了,因为他学习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致成绩平平。

#

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学生转专业“一时兴起,不顾后果,一意孤行”。 浙江大学的一位女同学,以前学的是艺术专业。 三年级的时候,她觉得画画已经没有出路了。 她突然想转行,瞄准了计算机科学。 转行后,她要补的专业课太多,所以不得不延长任期。 毕业了。 #

“当你转专业时,学业压力会很大。我大一下学期转学了经济学专业,大一上学期我就得补上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我有一个同学,大二上学期才转学,只能更疯狂地补专业课了。” 蔡玉英特别提醒同学们,在转专业之前,需要衡量一下自己的适应能力、学科基础等,弄清楚自己想转的专业需要学什么,不能一愣一愣地就转。 专业的。

#

转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多数高校放宽了门槛。 #

“你的专业怎么样?” 这是中国计量大学各二级学院院长在收到教务处的专业转学最终统计表时互相询问的最多的问题。 2012年以来学校公布的最终统计数据中新增的“意愿流失率”是各学院最关心的指标数据。

#

意愿流失率是指申请转出专业的总人数与现有专业总人数的比值。 它代表了职业流动性的趋势。 被老师戏称为学生的“跳槽意愿指数”,部分专业的“跳槽意愿指数”高达25%。 “这震惊了专业领袖和领导者。 #

据中国计量大学最新统计,今年共有369人申请转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4.97%。 去年同期,申请转出的有262人,占比3.49%。 意愿流失率上升1.48%。 #

转专业的人数逐年增加,记者在省内各大高校采访中也感受到了这一趋势。

#

浙江大学2023级新闻专业约有50人。 近三年,转入人员约20人,转出人员约6人。

#

仅今年,浙江城市学院就有200多名一年级学生转专业。 其中,大一上半年转学的学生有32人,大一下半年申请转学的学生有173人。 学校每年提供500多个转专业名额。 学生可以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浙江科技工程学校,此后每学期都有机会申请。

#

浙江科技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全校转学率最高的专业之一,近两年每年约有30名学生转学。 当被问及原因时,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叶寒教授告诉记者:“汉语言文学,大家习惯称中文系,是一个长期的专业,总会有同时,得益于近两年国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文化产业是我省八万亿产业之一。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博物馆、展览馆、文化礼堂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加大,中国对外文化拓展也受到各国学习汉语的欢迎。学文化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前景。” #

支持学生顺利“跳槽”的,是各高校日趋宽松的转专业政策。

#

记者采访发现,省内不少高校普遍在大一升大二之前提供转专业的机会。 实践中,多数院校坚持“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原则,即转出时对院校没有限制,转专业所在院校经考核合格,合格者可转专业。 同时,在校学生还可以通过双学位专业和辅修专业选择跨学科课程。 #

近年来,为了给学生更大的选专业空间,省内多所高校降低了转专业“门槛”,甚至将时间延长到大二、大三,申请转专业没有门槛学期期间。

#

“我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均可申请转专业。 前三个学年,学生每学期都可以在校内申请转专业。” 浙江科技大学2023级学生杨丹增从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科)到汉语言专业,“我当时去咨询教务处,老师说除了艺术类,教育部规定的非艺术类专业之间不能互相转学,其他专业都可以转学,而且不像以前有规定一个专业多少名尖子生可以转学,但我们学校是‘零门槛’。” #

其他多所高校的老师也透露,目前总体原则是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