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岩土工程师考试《专业知识》预习资料(27)

垫层施工
1.施工机械
(1)粉质黏土与灰土:宜采用平碾、振动碾或羊足碾,中小型工程也可采用蛙式夯、柴油夯。 #
(2)砂石:宜用振动碾。
(3)粉煤灰:宜采用平碾、振动碾、平板振动器、蛙式夯。 #
(4)矿渣:宜采用平碾振动器或平碾、蛙式夯。
2.施工方法、分层铺填厚度、每层压实遍数
宜通过试验确定。除接触下卧软土层的垫层底层应根据施工机械设备及下卧层土质条件的要求具有足够的厚度外,一般情况下,垫层的分层铺填厚度可取200~300mm。为保证分层压实质量,应控制机械碾压速度。 #
3.含水量控制 #
粉质黏土和灰土垫层土料的施工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2%的范围内,粉煤灰垫层的最优含水量宜控制在最优含水量Wop±4%的范围内。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也可按当地经验取用。 #
4.其他施工要点 #
(1)当垫层底部存在古井、古墓、洞穴、旧基础、暗塘等软硬不均的部位时,应根据建筑对不均匀沉降的要求予以处理,并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铺填垫层。 #
(2)基坑开挖时应避免坑底土层受扰动,可保留约200mm厚的土层暂不挖去。严禁扰动垫层下卧层的淤泥或淤泥质土层,防止其被践踏、受冻或受浸泡。在碎石或卵石垫层底部宜设置150~300mm厚的砂垫层或铺设一层土工织物,以防止淤泥或淤泥质土层表面的局部破坏。
(3)垫层底面宜设在同一标高上,如深度不同,基坑底上面应挖成阶梯或斜坡搭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并按先深后浅的顺序进行垫层施工,搭接处应夯砸密实。
#
(4)粉质黏土及灰土垫层分段施工时,不得在柱基、墙角及承重窗间墙下接缝。上下两层的缝距不得小于500mm。接缝处应夯压密实。 #
(5)灰土应拌和均匀并应当日铺填夯压。灰土夯压密实后3d内不得受水浸泡。粉煤灰垫层铺填后宜当天压实,每层验收后应及时铺填上层或封层,防止干燥后松散起尘污染,同时应禁止车辆通行。垫层竣工后,应及时进行基础施工与基坑回填。
#
(6)铺设土工合成材料时,下铺地基土层顶面应平整,防止土工合成材料被刺穿、顶破。铺设时应把土工合成材料张拉平直、绷紧,严禁有褶皱;端头应固定或回折锚固;切忌曝晒或裸露;连接宜用搭接法、缝接法和胶结法,并均应保证主要受力方向的联结强度不低于所采用材料的抗拉强度。 #
基桩的布置宜符合下列条件: #
1 基桩的最小中心距应符合表3.3.3-1的规定;当施工中采取减小挤土效应的可靠措施时,可根据当地经验适当减小。 #
表3.3.3-1 桩的最小中心距
土类与成桩工艺 排数不少于3排且桩数不少于9根的摩擦型桩桩基 其他情况 #
非挤土灌注桩 3.0d 3.0d
#
部分挤土桩 3.5d 3.0d
#
挤土桩 非饱和土 4.0d 3.5d #
饱和黏性土 4.5d 4.0d
钻、挖孔扩底桩 2D或D+2.0m(当D》2m) 1.5 D或D+1.5m(当D》2m)
沉管夯扩、钻孔挤扩桩 非饱和土 2.2D且4.0d 2.0D且3.5d #
饱和黏性土 2.5D且4.5d 2.2D且4.0d #
注:1 d —圆桩直径或方桩边长,D—扩大端设计直径。 #
2当纵横向桩距不相等时,其最小中心距应满足“其他情况”一栏的规定。 #
3当为端承型桩时,非挤土灌注桩的“其他情况”一栏可减小至2.5d. #
2 排列基桩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力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抗弯截面模量。 #
3 对于桩箱基础、剪力墙结构桩筏(含平板和梁板式承台)基础,宜将桩布置于墙下。 #
4 对于框架-核心筒结构桩筏基础应按荷载分布考虑相互影响,将桩相对集中布置于核心筒和柱下,外围框架柱宜采用复合桩基,桩长宜小于核心筒下基桩(有合适桩端持力层时)。#p#分页标题#e# #
5 应选择较硬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全断面进入持力层的深度,对于黏性土、粉土不宜小于2d,砂土不宜小于1.5d,碎石类土,不宜小于1d.当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桩端以下硬持力层厚度不宜小于3d.
#
6 对于嵌岩桩,嵌岩深度应综合荷载、上覆土层、基岩、桩径、桩长诸因素确定;对于嵌入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岩的全断面深度不宜小于0.4d且不小于0.5m,倾斜度大于30%的中风化岩,宜根据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适当加大嵌岩深度;对于嵌入平整、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且不应小于 0.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