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推进多地叫停暑期校外学科培训

未来网记者分析发现,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全国多地已停止暑假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科目培训,北京(包括线上线下)也于8月14日停课。
#
截图自@甘肃网络广播电视台
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双减”政策要求,2023年9月1日起,义务教育阶段假期课外科目培训全面停止。到时候,家长还会给孩子报补习班吗? #
为此,未来网记者采访了十余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
截图自微博@长春人长春事儿
#
“无事生非”的孩子沉迷手机,让父母抓狂
#
“假期里,孩子一个人在家,从来不主动写作业,也不肯做我布置的作业,我都快被她气死了!”山东家长高萌向未来网记者抱怨,自己女儿平时在学校很好照顾,但今年报名的暑期培训班停课后,她好像就没事可做了。“她无事生非,整天待在家里,第一选择就是看手机、玩游戏!甚至早上10点多才起床!”
#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家长)说的太少了,不管用,说的太多了,又容易激化矛盾。实在不行!如果有校外培训班中考一对一家教,或者学校组织统一辅导,孩子就能学到点东西,而不是一玩就是两个月,开学后注意力很难集中。”高萌的经历,也是很多家长担心的问题。
北京市丰台区的陆女士,被放暑假的儿子快逼疯了。 #
“除了周末逼着他出去逛展馆,儿子几乎从不放下PAD,无论是吃饭还是上厕所,睡觉都想把PAD当枕头,熬到凌晨12点多还精神抖擞,不管我们催他多少次,他都不肯睡觉,第二天中午才起床。他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早餐和午餐是一起吃的,一天两顿。” #
补习班“放假”,一对一辅导开始!
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虽然很愤怒,但是还是不敢耽误孩子的学业,因为他们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但根据《公民促进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以及“双减”政策要求,自2023年9月1日起,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和寒暑假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开展学科培训。 #
图片来自贵州省教育厅@贵州教育官方微博8月10日发布 #
未来网记者采访了解到,尽管家长不能利用周末、节假日“逼迫孩子追赶”其他孩子,但绝大多数家长不愿“低调”,短期培训需求难以抑制,仍会给孩子报辅导班。
#
因此,各种新型辅导方式越来越受到青睐,名师工作室、一对一辅导、小班“游击战”等模式似乎正在卷土重来。 #
当记者问到,如果网课也停了,你还会给孩子报班吗,或者改报素质类的兴趣班吗?
#
来自洛阳的家长王林毫不犹豫地表示:“我会继续报读学术课程,我的孩子马上就读高中了,如果他不选择艺术,就没有必要报读兴趣课程。” #
未来网记者从一位教育机构从业者处了解到,受疫情影响,今年暑假出行受限,学生的补习需求旺盛,不少自称一线老师的小机构和个人都在寻找能提供一对一授课的老师。 #
北京市朝阳区的徐先生告诉未来网,刚放暑假的时候,他家孩子还在上大班网络课,如果培训机构停课,他家孩子也会选择一对一辅导。“孩子学习不好,就得报辅导班!小学跟不上,初中不是更跟不上吗?” #
“改一对一辅导,还能干什么?”北京海淀区的杨洁此前给女儿报了线上数学培训班,在“双减”政策出台后,她担心课程受到影响,立刻把暑期班改为一对一。
在课外培训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一对一模式被证明是不划算的,优胜教育的倒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然而如今,很多家长还是会选择多年前流行的一对一辅导模式。
#
未来网记者了解到,今年暑假中考一对一家教,杨杰给女儿报了一对一的线上数学、英语班,每门课的优惠价为600多元,每期十节课,暑假十天学习两门课的费用近1.3万元。
一对一私人辅导安全令人担忧
在上海家长齐鑫看来,一对一补习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只是一方面,安全隐患才是最大的问题。 #
此前,媒体曝光了多起触目惊心的家教猥亵、性侵学生的案件,有家长为孩子请了年薪16万元的高薪家教,却最终引狼入室,让17岁的女儿在自家被家教多次猥亵、性侵。 #
“涉案人员中不乏学校名师、大型培训机构老师,一对一辅导很难杜绝学生被骚扰,如果是个人,没有机构背书,学生不是更没安全感了吗!”齐欣非常反对一对一辅导,“不管是老师上门辅导,还是你把孩子送到老师家里辅导,都不能安心。” #
一些家长还担心,大部分家教都是个体经营,不隶属于任何公司,一旦教学质量出现问题,不仅投诉、退款困难,还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得不偿失。 #
期待“双减”套餐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北京市西城区家长王灿的女儿即将上初二英语作文,“双减”政策实施前,她一直在校外培训机构报读学科课程。 #
王灿认为,孩子上中学后,家长已经不能再对学习进行帮助。如果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对自己要求过高,而学校又没有合适的老师,没有给予更多的指导,那么去校外培训机构就会成为学生的首选。作为家长,要创造条件支持她,不能打击她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告诉未来网记者,当前出现人人参加课外辅导的怪现象,是因为教育“内卷化”严重,家长想尽一切办法将手中的经济资源转化为孩子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孩子的竞争力。
#
截图自@羊城晚报官方微博
家住北京朝阳区的孙萌有两个孩子,同样十分重视孩子的课外培训。大女儿虽然刚上小学,但已是培训班的高年级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入班学习思维游戏、外语等课程。 #
在孙萌看来,是否让孩子入学并不完全由政策决定,更多的是取决于中考的难度和录取率。比如今年中考,一些地区就出现了超出大纲的题目,很多考生看得眼花缭乱,只能望着题目大呼小叫。
“2003年我参加高考,那一年的数学试卷难度极大,平时能考130多分的学生,只考了90多分。”孙猛说,作为高考过关的人,为了应对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难题和怪题,他会想方设法给孩子报班,提前扫清高考路上的“拦路虎”。 #
孙猛解释道,其实作为家长,我们真心希望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不要再被困在辅导班里,而是能有更多时间与家人轻松玩耍,培养一两项受益一生的兴趣爱好,锻炼身体,健康成长。 #
“如果孩子长大后,除了课外辅导班,什么美好的事情都记不住,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孙梦如说。
“‘双减’政策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如果一对一辅导普及了,家长就得多花钱,这显然不是政府的本意!”王灿补充道,“希望政府能做好让家长放心的后续保障和配套服务,解除家长和孩子的后顾之忧,落实好政策。” #
事实上,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班都有着更高的期待和要求,王灿建议学校利用这段时间组织一些素质、体育、兴趣等项目,既能吸引孩子参与,又能学到一些技能,让家长省心又省钱,一举两得。 #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中家长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