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的源起、思潮与当下:劳动关系的深度剖析

不仅勤劳的上班族会穿,就连身穿价值3万元大衣的明星,也被贴上“娱乐圈打工者”的标签,在一些语境中,被赋予“今天打工者,明天老板”等奇怪用法。
#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词的来源,但大家都很自然地接受和使用这个词。就像人们广泛接受的“社会动物”和“搬砖”一样,这个话题并不新鲜,它直指现代社会的症结。 #
在几乎所有行业和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已成为效率机器上的一颗螺丝,被时代的速度所席卷,被内心的渴望所深深驱使。
#
阚里香从节目中选取了四个方面呈现给大家,希望能够简单梳理“打工族”背后劳动关系的起源、思考和现状。
来自坎里巷的四位主讲嘉宾: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从“劳动”关系的起源——《资本论》讲起;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为何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徐本(人文主义者、著名作家)在《劳动与时间》中看到了劳动如何从高贵走向卑微;最后,闫飞(清华大学社会学副教授)从社会学的角度,给予了大家对这个现代齿轮下全体“劳动者”的关怀与思考。 #
01.
#
马克思早就预见到了工人的命运 #
工具本来是为特定的人服务或起特定的作用的,但从量变到质变,它的地位越来越高,直到最后变成了相反的局面——货币、货币以及由货币、货币衍生的资本成了主宰者。 #
——坎利香《你好,马克思先生:他创造的世界》主讲人 #
杨钊 #
《资本论》描述了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资本主宰着人类社会。马克思去世后,他对资本主义的描述仍然有效。直到今天,我们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
按照马克思的概念,资本与工业化是密不可分的,工业化所形成的最基本现象就是生产者不能独占生产资料。 #
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21世纪打工网,直到18世纪的欧洲,大多数社会生产工具,如农民的锄头和工人的铲子,都是由生产者拥有的。
#
蒸汽机发明之后,蒸汽动力得以代替人力,各种机器和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那个时代极其新颖的东西就叫机器,这是一种巨大的、独立的、被科学驯服的、可以利用自然力的特殊生产工具。
#
一些人先积累了一定的货币,把它投资于建造当时比较大、比较昂贵的机器,这就成为最早的工业资本。 #
它们价格极其昂贵,但使用这些机器的人却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拥有它们,这就造成了生产者和生产工具分离的现象。马克思明确地把这些人称为工人或劳动者。 #
工人不再生产产品来换取生活必需品,而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计,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活形态,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现象,也是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关键因素。
原本,工匠们用自己的工具进行生产。但在工厂里,工人使用机器,却失去了操控机器的自由。他们无法决定如何使用机器,更不用说生产什么了。
#
工人没有自主权,只能在别人的规则和命令下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这样的体制下,劳动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这意味着,一旦你成为一名工人,大多数时候,你都是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而不是作为目的。 #
作为哲学家,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目的”问题,人为什么活着、为什么存在?
人活着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概念出自康德,但马克思在新的人的生活形态下,在“劳动”领域对这一抽象概念进行了不同的定义。
马克思的回答是:人能够决定自己创造什么,而不是被自己创造什么所决定。 #
在生活方面,马克思要我们思考,什么时候我们作为自己而活着,什么时候我们作为劳动者而活着,也就是什么时候我们是为了换取资产而活着,才得以生存?
此时,我们已经不再是严格定义下的完整的人,因为我们不再是为了目的而活着,而是作为一种手段,用生命去换取其他的东西。
这种作为手段的存在,对马克思来说,就是人的异化。
#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按照马克思的预言,劳动者由于不能为自己而活,也就不可能去追求生存的意义,其生存状态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庸俗和粗糙。 #
《摩登时代》中,工厂老板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不断强迫流水线工人加快工作速度,甚至强行灌食。 #
资本家购买的只是劳动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比奴隶还要恶劣,在这种关系中,资本家只需要关心工人明天会不会回来继续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劳动力。
这是个临界点,对资本家来说,最好的情况就是工人吃饱喝好,睡一觉之后,第二天还能照样回来上班。他给的工资就安排在这个最低限度,这时候他就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资本家不在乎工人除了劳动力之外的一切,不在乎工人的生命,更不在乎工人的灵魂。 #
在这种体制下,为了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增长,必然会毁灭劳动者作为一个完整人的一切可能性,使劳动者变得庸俗、没有思想,不去追求生活中任何有意义的、能让自己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事情。
#
02.
#
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
穷人靠劳动赚钱,富人靠资本赚钱。穷人努力工作,富人利用杠杆。
#
——阚利祥《实用契约经济学》讲师
#
聂惠华
#
最近经济学界很流行的一本书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他利用世界多国300年的收入数据,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近几十年来,全球收入不均现象逐渐扩大,而且将愈演愈烈。 #
简单来说,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
为什么呢?一个原因是穷人通过劳动赚钱,而富人通过资本赚钱。 #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两个因素的贡献:一是资本,包括机器、工厂、土地等生产资料,以货币或钱币形式体现;二是劳动力,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
关键在于,由于资本的回报率大于劳动的回报率,所以主要靠资本赚钱的富人会越来越富,而主要靠劳动赚钱的穷人当然会越来越穷。
皮凯蒂指出,资本是可以买卖的,理论上可以无限积累,比如一个人的资本可以达到足以与一个国家匹敌的水平。
#
用资本生钱的企业主、投资人、股东,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股权融资、公司上市等方式,把别人的资本集中在自己手里,把小额积累成大额,再利用资本的规模效应,投资收益最高的行业,就这样通过“借钱生钱”的方式,不断扩大自己的财富。
而绝大多数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工薪阶层、白领阶层,都只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挣钱。
#
相对于资本,劳动力赚钱有三个缺陷:第一,投入有限,无法突破24小时的限制;第二,缺乏规模经济,普通人无法调动大量劳动力进行生产,除非是资本家;第三,很难从一个行业转到最赚钱的行业,毕竟每个行业都有进入壁垒。 #
疯狂的外星人 #
第二个原因是穷人努力工作,而富人利用杠杆。 #
资本可以循环积累,从而有放大效应。用契约论的话讲,就是敢于向别人借钱,善于利用债务契约。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用未来的钱做现在的事。这是单靠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无法做到的。
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弗兰克·奈特教授在《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一书中提出,企业家敢于承担风险,善于把握商机,从而赚取超额利润;而不敢承担风险的人,则只能为企业家打工,获得无风险的报酬,也就是工资。 #
但很多穷人并不是怕借钱,而是借钱很困难,所以无法利用债务杠杆进行长期投资。
#
贫困人群和中小企业借款难,这是世界性难题,从合同角度看,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往往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很难兼顾信贷和项目盈利前景。
实事求是地讲,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现行融资制度明显有利于富人,不??利于穷人。
概括来说,穷人之所以穷,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冒险,而是因为他们的初始禀赋太差,冒险的机会成本太高。换言之,贫富差距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原因而非主观能力造成的。 #
03.
劳动如何从高贵变为卑微?
#
当有人把“劳动光荣”这句话运用到当今世界时,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这样的说法有时只是一种讽刺和欺骗,以掩盖不同劳动的本质。
#
——坎里祥《西方思想三千年》讲师 #
徐奔 #
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现代社会,我们的“劳动”概念极其分裂。
我们一方面歌颂劳动的光荣,但另一方面,我们内心其实却看不起劳动,尤其是那些付出努力却收获甚微的艰苦劳动。 #
但在古希腊,劳动确实是光荣的,正如赫西奥德在史诗《工作与时日》中记载的那样。 #
古希腊农民辛勤劳作以提高小麦产量,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在土地上运用了什么耕作技术,也不觉得自己在从事某种职业,而是坚信自己是在遵守人与神之间关系的严格法则。
#
例如,杜鹃鸣叫时,就是播种的时候,麦穗成熟时,则要祈祷麦穗丰收。农民对于一年中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有相应的礼仪。
#
在这样的劳动体验下,劳动者对上帝的公正充满信心,这是农业活动的内在精神,农业活动不再是一种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实用价值的行为,而是一种新的宗教行为和体验。
人生产五谷,藉着人的劳作与努力,得以与神交通,人因着人的劳作而得到神的爱。
古希腊人这样看待农民的劳动,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是不可能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只有在这个观念里,只有在当时的宗教和生产力背景下,农业劳动才具有特殊的意义。 #
今天回过头来看,农业劳动一旦失去宗教特性,就失去了特殊的尊严,不再被视为善和有德,农耕就成为一种奴役和低贱的劳动,甚至沦为一种人身控制的政治手段。
今天许多农民、劳动者只是消耗着体力,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最终得到的报酬却少得可怜,这又使他们既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又没有办法通过知识和技能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状况,只能一代又一代地陷入辛苦劳作与贫困的恶性循环。
面对任何概念,我们都需要注意它和实际情况的区别。当我们把“分工”的概念运用到古代世界时,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例如,农民从事农业劳动,并不一定把它当成一种职业,而可能是在完成一种宗教仪式。
#
“无声的暴力” #
当有人把“劳动光荣”这句话运用到今天的世界时,我们不应该轻易相信,这样的说法有时只是一种讽刺和欺骗,用来掩盖不同劳动的本质。 #
现代社会,劳动的组织和秩序已经十分发达,被视为人类活动的唯一形式。但无论哪个社会,都还存在着一些事实上的劣势群体,即使人们没有直接歧视他们,但在内心深处,他们还是看不起他们所从事的这种劳动。
#
在大多数人忙碌劳动的时候,在统治者和资本家的眼中,许多劳动者只是和马牛骡驴一样的生产资源,总是被欺骗、被利用,想要什么就得到什么,却从来没有被当作真正的人来尊重过。
虽然赫西奥德的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劳动神圣的观念也缺乏现实的宗教土壤,但对劳动、对劳动者的尊重,依然是我们当今社会应该向古希腊学习的。
04. #
我们都在时代车轮的推动下前进 #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都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个工厂,而现在这个工厂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几乎是被推着往前走,在如此麻木的机械运转中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关爱。 #
——坎里巷“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讲师
#
颜飞
当然,我们还是要生活在现代社会。
#
我们常常逃脱不了《摩登时代》查理的困境,每个人都渴望成功,追求极致的效率,但每天却要做大量机械、重复、毫无意义的工作,从而越来越迷失自我,丧失主体性和创造性。 #
如前所述,从纯技术角度看,分工能够实现最高程度的效益,但是,由于分工追求工具理性的低成本、高效率,忽视了人性,限制了个人自由。 #
然而,如果社会为了效率而实行分工21世纪打工网,不分活动领域,那么此时的人们就为自己筑起了一个无处不在、无法逃脱的铁笼,这就是马克斯·韦伯的经典论断——“人性的铁笼”。 #
其实韦伯曾经做出过悲观的预言,在他看来,过度的理性将对人类的命运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果世界被理性所主宰,一切都由理性所创造,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一个怪物,因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已经不再是人了。
#
最终的结果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专家,一个没有心灵的享乐主义者,一个幻想自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水平的失败者”。 #
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一困境?我们是否有机会摆脱过度理性的束缚? #
现代 #
可以说,在这个追求效率的“现代”,无论是在消费市场、大学机构,还是几乎所有的行业领域,我们每个人都成为了效率机器上的一颗螺丝,被时代的速度卷走,被内心的渴望深深驱使。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个巨大的工厂,我们都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我们人类创造了这个工厂,而现在这个工厂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几乎是被推着往前走,在如此麻木的机械运转中逐渐失去了对自己的关爱。 #
韦伯在宏大的历史维度中向我们展示了理性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虽然听起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与愤慨,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就这样消极地度过一生。
#
有时,当我们作为旁观者,看着纽约、伦敦、北京、上海早高峰的人们,会发现他们被蜂拥而至的人群挤进像地铁一样的钢箱子里,去到城市里数十层的钢筋水泥摩天大楼中的一栋,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傍晚时分挤出地铁,回到自己的小房子里居住。
日复一日,人们依然忙碌着,并愿意为这样的生活付出高昂的代价。 #
事实上,理性危机虽然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每个人都身陷其中,被困在人性的铁笼之中。而我们能否走出铁笼,则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世界,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策略。 #
欲望驱动人生,心知得失。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为了理想、自由,还是欲望?我们能否在实现真我的同时努力前行?我们能否救赎灵魂,找到人性的真谛,从而缓解牢笼的痛苦,抵达生命的彼岸? #
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发你们的思考,让你们能够追随自己的热情,而不是被时代的车轮麻木地推着前行。
#
*本文内容整理自《看里香》四期节目,内容有大量删减及调整,小标题为编者所加,请前往相关节目聆听完整观点及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