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学习型城市建设高级研讨班:为学习型社会注入新活力

为进一步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做好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项目,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近日主办了第二届“学习型城市建设高级研讨会”。研讨会聚焦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一步凝聚了观念共识,统一了工作思路,深化了理论思考,交流了实践经验,为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城市,北京、上海、太原、杭州、宁波、武汉、长沙、成都等8个城市在会上交流了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的经验做法。 #
探索经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模式
在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建设学习型城市不仅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
十多年来,杭州一直致力于把杭州建设成为“学习意识深入人心、学习行动随处可见”的城市。杭州紧紧围绕学习型城市建设,先后出台了近200项政策,涉及学习型城市总体设计、城市发展面貌、教育改革、文化繁荣、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形成了系统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政策体系。杭州坚持探索与总结相结合、交流与创新相结合,理性思考、战略构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行动框架体系,努力打造“文化名城、学习天堂”品牌。 #
太原市自2010年起启动学习型组织评估监测工作,以标准化创建为准则,以标准化评估监测为手段,历经创建、评估监测两个阶段,不断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为学习型城市建设进一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完善了优秀学习者奖励制度,坚持每年举办学习活动周、开设太原市民大讲堂、社区市民日常课堂。 #
长沙市在自我评估的基础上填报相关监测数据,并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监测数据和信息报送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我们将根据监测结果和专家意见,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汇聚各方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已有成果,弥补各种不足,探索长效工作机制。 #
宁波市教育改革发展规划以创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发展战略。《宁波市终身教育“十三五”规划》提出“以创新为动力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实现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并具体提出“扶持100家左右民办“学习+创新”社区,以此为试点,探索具有宁波特色的学习型社区发展模式”。两年来,共有1.66万余个单位、100多万名职工参与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产出创新成果2.7万项,创造经济效益数百亿元。
创建学习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统筹协调社会和政府各方面资源,监测的8个城市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强劲势头。
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推动建设水平提升
#
为不断提升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水平,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进程,太原市建立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定位明确、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学习型城市建设新型智库服务体系,统筹谋划全市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研究、咨询、决策、指导、培训等全方位、全过程、一体化服务。
#
长沙社区大学副校长林涛表示,长沙通过学习型城市建设,引导全社会形成“人人可学、随时学、处处学”的良好风气,以读书为荣、享受读书。长沙还推出了全民读书系列论坛、“书香长沙”公益课堂、“为你读书”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作家面对面——和我一起读书”系列活动等,受到广泛欢迎。 #
北京学习型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翠竹介绍,北京利用信息技术打造数字化学习平台,建立了北京学习型城市网站,拥有近30个一级栏目、100多个二级栏目,5000多个学习小时、100G在线学习资源,视频课程网站日均访问量2000人次,年访问量超过70万人次。 #
武汉市大力建设数字化、网络化社区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体系,已建成54个市级数字化学习社区,“武汉终身学习网”资源总课时达9189小时,建成课程3095门、视频资源5000余小时,初步形成了满足市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体系。 #
成都积极推进“互联网+”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应用,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社区教育。成都社区学院教师张军辉介绍说,成都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搭建了学习型城市建设运营平台:由1所社区学院、20所社区教育学院、318所社区教育学校、3138个社区教育工作站组成的管理机构和社区教育服务体系;1+N的“市民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成都形成了几个特色鲜明的品牌:“最成都市民课堂”通过精心设计的2000多门最具成都特色、最受老百姓喜爱、最能代表主流文化倡导的项目理念和特色内容的课程,吸引了300多万市民参与,2023年荣获全国“最受老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
#
新起点,建设学习型城市任重道远 #
建设学习型城市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要在发扬永远在路上的精神的同时,努力实现阶段性的建设目标。
#
上海在“十三五”规划中特别强调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探索社区教育从业人员能力标准和培训制度,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内涵建设梯度发展标准,推行上海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试点老年教育兼职教师注册发证制度,完善终身教育统计制度。
#
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也发现了制约建设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如与《全国教育规划纲要》到2023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提出的目标任务相比,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拓展和提高;学习型城市监测尚处于试点阶段,监测指标体系有待修订完善,监测对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学习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一些地方市级统筹能力不足,各级政府和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资源整合效率低,跨部门协调配合薄弱,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有待加强,一些学习型组织尚处于创建初始阶段。 团队学习、网上互学、学习圈等高水平学习型组织建设尚不成熟;学习载体、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有待加强,终身学习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
#
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王志强看来,未来的学习型城市建设,应该把城市、区域、机构和个人连接起来,以社会发展为共同利益。应不断利用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更大的网络连接中建立一个宽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相互进行有意义的连接,积极发展公民的学习参与,通过互动合作为每个人提供终身学习的解决方案,让每个人都拥有做出良好学习决策的工具和能力。 #
各地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和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一如既往地不断创新,继续发挥顶层设计的引领作用、教育系统的支撑作用、公民的主体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平台载体的吸引力,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学习型城市创建之路。 #
中国教育报 2023年6月20日 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