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特色鲜明,综合性高职学校的发展之路

1.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高职教育着力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所需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根据广东省及珠三角地区未来人才市场的需求,以学院结构转型、内涵升级为主线,秉持“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的“双融合”办学理念和“发展基础、突出技术、强化技能”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学校教育特色和专业建设,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较强再学习能力和岗位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
为贯彻落实上述指导思想,学校在原有专业基础上,根据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现专业与产业、专业群与产业链、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技术技能要求的对接。按照传统优势专业与现代产业专业并重、重点建设与梯度培养并重、拓展支持专业相辅相成的原则,形成了以工学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为主发展,以纺织服装专业为主要特色,现代产业相关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拓展的专业体系。同时,学校还出台了《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绘制了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路线图,并在各重点专业中率先实施。 #
二、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学校紧紧围绕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以产教协同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校际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等开放、融合、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
1.“项目引领、产学研互动”模式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依托广东纺织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优势,深化“西樵纺织实习教育基地群”建设,以企业真实任务作为学生实习实训项目,利用校内外研发、实习实训基地,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生产过程,实现教研融合,形成了“项目引领、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
2.“三线环环相扣、工学交替、螺旋递进”模式 #
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以代表专业核心技术技能的核心专业课程为重点:服装设计、结构设计(制版)、生产工艺是贯穿三年学制的主线。每条主线都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原则,螺旋上升,让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反复循环,不断强化提高。同时,每学期按照“设计—制版—工艺”技术技能链,进行学校与企业间的轮训、交替,形成了本专业“三线环环相扣、工学交替、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 #
时尚系还与广州长江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组成校企合作共同体,共建长江基地(学院筹建),共同规划、组织、管理、共享成果。以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为示范,依托周边中大纺织服装商圈,借力企业丰富的市场环境和实践资源,将课堂搬进基地,推进实践化、规范化教学。扩大真实项目教学内容范围,丰富项目型课程设置,建立市场化人才评价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将企业产品、操作标准引入课堂,制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让标准成为习惯广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让习惯成为标准”,推进教学标准化,最终实现学生学工合一。 #
(三)“三环相扣、项目联动”模式
#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专业与南方数据科学研究院、软件园实行产学研合作,通过校内仿真项目实训、研究院真实项目实践、软件园实际项目实践,大幅提升学生技术技能,形成“三元嵌入、项目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 #
(四)“行业教育、精英选拔、项目课程”模式
艺术设计系广告摄影专业针对佛山家具、家电、家纺、陶瓷、卫浴、童装、五金配件等行业日益增长的线上销售商业摄影需求,通过市场调研,将原有的艺术摄影重新定位为商业摄影,改革课程体系,开发面向电商行业的策划、包装、摄影、设计一条龙订单服务项目的课程内容。引进外部资金和行业摄影师,在校内建立企业摄影工作室。通过考核选拔学生、滚动储备人才、公司运营管理、项目任务指导、岗位专业化培训结合、薪酬与绩效考勤挂钩等方式,培养社会需求的摄影人才,形成“产学研用、精英筛选、项目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大大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
(五)“校企共建、特色学院”模式 #
机电工程系探索订单培养、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LED新型电光源)专业为示范,与广东祥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厂中学校”或企业“特色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光电学院,实现人才培养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的延伸、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衔接、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变、技能培养与技术开发的融合。
6.探索多形式的现代学徒制 #
学校以部分院系为试点,探索多种形式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如以纺织系现代纺织技术专业为试点,探索企业班组长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模式;以艺术专业为试点,探索基于多学科工作室制的学生转制准员工现代学徒制模式;以机电系半导体照明技术专业为试点,探索基于光电学院“厂校”平台的“学生-员工”双重身份校企联合培养现代学徒制模式。
#
3.大力推进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改革 #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根据技术领域和专业岗位(群)需求,按照生产工艺、工作流程开展课程,构建基于专业(专业群)规划的专业集群课程结构体系,即“专业(专业群)通用技术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拓展创新技术技能课程模块+技术技能专项训练与综合技术技能训练及在职实习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同时,在课程体系框架基础上,着力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第一考试网,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现场融合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提升学生技术改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职创新创业能力。
#
1.以实践基地为保障,突出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建立以学院为主导、企业为龙头、企业依托、基地集群等多种模式的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确保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实训、实习,注重技术技能综合课程训练、技术开发、创新活动设计等,强化实践育人,各专业实践教学时长占教学时长的比重达到53.7%,生产性训练时长占实践教学时长的比重达到80%。
2.以校企合作为纽带,实现专业课程教学评价过程的开放
#
专业设置以服务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人才市场需求研究为基础,目前开放33个专业,以十大核心专业带动十大专业群建设,与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幸福型产业紧密对接,形成开放的专业设置;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将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相衔接,实现课程设置的开放性;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术技能、素质要求为基础,通过工作任务分析、生产技术要素分析,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和学生就业后可持续能力发展,开放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开放性;以校企合作为纽带,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各自承担教学任务和技术开发任务。 通过产教协同、工学交替等方式,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衔接,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构建多主体、多方参与的评价体系,与学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等相关第三方评价机构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开放。 #
3. 参照职业资格标准,体现课程教学过程的专业性 #
学校自2008年起实行“课证一体化”和“双证书”制度,要求每一位毕业生都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证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强化环节,推进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真实职业环境对接、教师下厂与企业师傅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充分体现课程教学过程的专业性。 #
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日益显著,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广东特别是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为核心,不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近年来在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教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管理整体水平显著提高。
1.专业内涵建设不断提升
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质量工程取得了标志性成果。现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1个,成为广东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
2.社会研究服务成果丰硕 #
近五年,学校教师承担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132项,获得政府科研经费资助2000余万元;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8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粤港重点招标项目2项、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香港桑玛纺织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1项;省级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培育)在首批项目中获得批准。
(三)学生技能竞赛成绩优异
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生技能大赛中广州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校学生有190个作品(项目)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2个团体或个人获国家级奖项;在省级大赛中获奖300个作品(项目),42个团体或个人获省级奖项;在市级大赛中获奖97个作品(项目),75个团体或个人获市级奖项。特别是在2013年全国技能大赛广东选拔赛中,学校荣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最终荣获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
#
(根据广东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