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学院教务部 要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汕头大学

这是一所位于东南部的地方大学,却成为教育部新工科建设重点建设的四所重点大学之一。 #
这是一所与汕头经济特区同龄的大学,但它的“宿舍改革”却吸引了全国高校的学生。
这是一所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诞生的大学。 正在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立高等教育的独特路径。
这是汕头大学。 它将“改革创新”写入基因,致力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验田”。 它用37年的发展历程诠释了改革开放与高等教育如何携手并进。
走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
汕头大学绿草如茵的校园里,柱子、白墙、落地窗的行政大楼散发着西洋风情。 建筑外墙上那块不起眼的铭牌——“1981年奠基”,让人们意识到汕头大学自成立以来就已经“与众不同”。 #
1979年,李嘉诚回到阔别40年的家乡。 他了解到,拥有数千万人口的潮汕地区还没有一所大学支撑其发展,因此他希望资助建设一所大学。 这一想法与广东省政府筹办汕头大学的计划不谋而合。 #
1981年底,汕头经济特区在东郊龙湖村1.6平方公里的荒地上正式设立。 同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汕头大学。 学校由广东省政府主管,并得到香港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
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面对中国高等教育长达数十年的封闭式教育历史,需要非凡的决心和勇气。 1986年6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李嘉诚时,一致同意汕头大学应该更加开放。 #
今天的汕头大学师生对这段历史十分熟悉。 或许正是这段历史赋予了汕头大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改革创新的基因,注定要走一条国内大学没有走过的路。 #
世纪之交,当众多高校忙着合并、扩张、壮大规模时,汕头大学开始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
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2002年,汕头大学开始探索“学分制”。 教务处处长蔡英辉告诉记者,与其他大学的“学分制”不同,汕头大学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课程、导师、毕业年限(3-6年),并且所有专业均开放辅修和双专业,没有转专业的门槛。
#
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配合学分制改革,汕头大学实行小班教学和导师制。 教授不仅要教本科生,还要用专门的时间来指导学生。 #
如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管理? 汕头大学从2008年开始探索书院办学模式。最早对四年制本科实行住宿学院模式的致诚学院党支部书记高健表示,学院打破身份限制,采用住宿式学院模式。跨年级和专业的混合住宿方法。 6到8个相邻的宿舍组成一个“社区”。 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标志和文化。 社区的日常管理由学生自己选定的负责人承担,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治; 学院党团建设采用“依托宿舍建社区、依托社区建党团”的独特模式,真正实现“支部建在连接上”; 针对全面素质教育的需求,学院为学生增设了健身房、共享空间、社团活动室等功能区域; 学院院长和辅导员的到来,拉近了老师们的健康距离。 “宿舍不再只是睡觉的地方,学生课余的学习、生活、成长真正融为一体。”高健说。
#
汕头大学也给予各学院改革的空间。 2002年,针对基础课程与临床教学脱节的问题至诚学院教务部,医学院开始探索“系统一体化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2005年,工程学院针对传统工程教育知识与实践的真空,开始探索国际通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实施。 两者一是从人体系统出发,二是基于产品的“构思、设计、实现、运营”过程。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指向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协调统一。 两项改革分别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
实现上述改革第一考试网,基础在于教师。 汕头大学先后探索教授委员会制度、阳光财务制度、教师年薪制度等,让教师的评价和聘用不再以论文和奖项为依据,在改革中感受到尊重和学校的发展。 #
“汕头大学因改革开放而诞生,改革创新是汕头大学的基因,汕头大学未来的发展也将取决于改革开放。” 汕头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姜洪说。 #
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坚持
“改革其实就是更好地坚持。” 初来乍到、曾在五所大学工作过的江宏以较为平静的态度看待汕头大学的改革。 在她看来,汕头大学最难得的一点是至诚学院教务部,一切改革的动力都来自于人才培养,这是学校的核心职能。 #
“在汕头大学,行政人员的办公条件是最简单的。” 如果我不说这句话,很难想象校长办公室对面这个只有白色墙壁和沙发的狭长房间是一个贵宾接待室。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座新的学院建筑“应有尽有”。
晚上8点是大多数大学生在教室自习或在宿舍休息的时间。 当记者走进汕头大学致诚学院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二楼体育馆,大二学生王健康一边拿着器械练习,一边值班; 三楼自助就餐区,几位团支部书记围坐在桌子旁,统计着今年的奖学金申请名单。 四楼的电教室里,七八名学生正在看英语电影,英语俱乐部在这里活跃着……
#
一楼楼梯旁,几个学生正在排练《大学日》。 高见告诉记者:“我们最初的想法是把这里布置成一个展示区,展示学院所获得的各种荣誉,但经过深思熟虑,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有用,所以我们铺设了地板,安装了镜子和杆子。 就成了现在的练习室。” #
从这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看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态度。 经过致诚学院10年的探索,汕头大学去年开始在全校推行书院制。 知行书院党支部书记杜世民感慨道:“来到书院后,我发现,如果不把学生中间的课桌搬走,我们永远无法了解他们真正的样子。思维。”
杜世民告诉记者,学校现有八个书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几位领导正在共同努力。 她所在的知行书院以“知行合一,精益求精”为校训,希望学生“用知识引导行动,用行动促进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长为博学多才、勤奋思考、认知清晰的人。” 去年夏天,她带领学生完成了《1986年海战口述历史研究》,通过对老兵的采访,让学生了解历史、思考未来。 #
“书院除了专业学习之外,还担负着品德、素质、能力的培养,让宿舍成为立德树人的新战线。” 高健表示,“不过,学院并不主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发展,所以这才是专业学院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汕头大学“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另一端,专业学院也不甘示弱。 在工学院、医学院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2011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一体化教学改革”。 #
在蔡英辉看来,过去大多数高校都是基于知识体系来设计教学,很少考虑学生能学什么、社会需要他们学什么。 此次改革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着眼于学生毕业五年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并以此为目标推出教学计划。
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务处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加大力度开展二级教学单位的状况评估。 考核内容从辅导制度的落实情况到是否有一定比例的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课程,其结果与学院的表现挂钩。
#
除了制度保障,一些细节也印证了“精细化”。 位于汕头大学图书馆一楼的互学中心已成立14年。 这里聘请成绩好、经验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为学困生答疑解惑,为新生提供选课指导和大学适应性课程。 通过同行交流,双方都可以在学术上受益。 #
面向世界,我们也要扎根中国
俗话说“有海的地方就有潮人”。
#
潮汕文化走向世界的传统、特区人民对外开放的使命、李嘉诚基金会的全球资源,共同铸就了汕头大学的“国际化”定位。 #
汕头大学学生入学后立即参加英语分班考试,相当比例的课程全部以英语授课。 雅思考试成绩在广东省高校中排名第二,口语成绩排名第一。
汕头大学师资队伍中,外籍教师占15.1%,近一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 #
汕头大学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69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2023年,62.56%的学生获得海外交流学习机会。
#
……
人们常说:“汕头大学离世界很近”。 事实上,汕头大学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不仅能在世界各个角落竞争,还能找到回家的路”。 #
在致诚书院,记者看到,五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生正在讨论小学的经典诵读公益课程。 他们告诉记者,公益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课。 该举措始于 2010 年,目前已有 47 个门,服务时间超过 310,000 小时。 #
由于多种原因,粤东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通过公益课程和服务学习活动,汕头师生走出校园,走进乡村社会,服务人民、了解国情。 例如,汕头大学医学院有一项持续多年的活动——为晚期癌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医疗服务。 “一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如果病人还活着,学生们往往会选择继续陪伴他。” 医学院教授杨棉花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是医者仁心、济世情怀。” #
汕头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行医执照考试,并在世界顶尖大学留学,其中许多人最终回到了家乡。 汕头大学医学院五家附属医院承担了粤东地区50%以上的医疗服务,医疗扶贫行动服务群众超过60万人。
#
汕头大学与这座同龄城市的情感联系,铭刻在这些温暖的举动中。
#
“汕头大学作为粤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满足地方需求、服务国家战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江宏说道。
#
今年年初,汕头大学关毅团队凭借“以人类传染病防控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控体系的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感染H7N9禽流感。” #
汕头大学与地方政府、行业共建研发机构、实验室、研究中心近40个。 目前,学校正在与汕头市规划共建省级实验室。 立足粤东产业特点,选择先进化学制造作为重点建设方向,推动汕头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汕头大学的最新举措是携手以创新闻名的以色列理工学院,创建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一墙之隔的两所学校共享探索课程和师资。 望向汕头大学校园外,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标志格外醒目。 这个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的合作平台,力求将汕头产业与以色列等国的技术、产业、人才对接起来。 #
不久前,汕头大学成为广东省首家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实验示范校,与南方科技大学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王泉,担任执行总裁。 一系列行动意味着新起点——汕头大学将着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制度、科研体制机制、学术评价体系、资源招募与配置机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在为广东提供高等教育。 探索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姜宏表示:“学校将进一步拓展办学结构,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经济走廊,坚持办学特色国际化、精细化教育,继续做高等教育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先行区、实验区,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型高水平大学,为广东“四个走在前列”做出应有的贡献。
#
《中国教育报》2023年11月12日第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