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三难问题成为孩子的幸福乐园搬进了新校园

改变三大难题,成为孩子们的快乐天堂
乔迁新校区后,在启明学校工作近20年的徐进校长印象深刻。 对于现在的教育教学条件,徐晋欣喜不已,他说:“真是太好了,以前想都不敢想。” #
启明学校始建于1994年,是市教育局直属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也是该市唯一一所主要招收智障儿童的公立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位于谷子市,占地面积仅1129平方米。 起初,学校只有几十名学生,空间狭小并不是问题。 还有来自绍兴、丽水、衢州等地的智障儿童来到这里学习。
后来,随着智障儿童数量的增加以及家长对智障儿童教育的重视,学校空间局促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2009年,学校有学生160人,生均用地面积仅为7.1平方米,远低于国家79平方米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学校不招收金华以外的学生,将每班规模扩大到15人(按照教育部标准,每班学生人数应控制在8至12人)学生),不能完全满足市政府的需求。 因此,2006年,学校停止招生。 2007年,学校报名90人,尽力解决了20名智障儿童的入学问题。 但后来学校因规模有限,不得不间歇性限制招生。 经常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但徐晋却拒绝了。 入学难成为徐晋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
学校占地仅3亩,却容纳了近200名学生和教师。 因此,住校的学生只能睡在由大教室改建的宿舍里。 每个宿舍要睡30名学生,非常拥挤。 学校食堂仅在一个角落,只有10平方米。 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只能在会议室吃饭。 在启明学校读书的孩子们每天需要换很多衣服,但由于没有地方晾衣服,只能在走廊里晾衣服。 生活的艰难第一考试网,徐晋看在眼里,但他只能在心里担心。
#
去过旧校址的人都知道,启明学校没有操场,孩子们跑步很困难。 徐进告诉记者,启明学校原本没有康复教室、直观实体教室等资源教室,教育教学无法真正深入。 就连学生穿衣、叠被子等基本知识训练都难以开展,更不用说一些技术技能了。 开设学生未来生计培训课程。 教学难度成为徐晋面临的另一个难题。 #
“三难”问题让特殊教育发展难以前行。 近年来,在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金华市特殊教育学校于2014年开工建设。2023年12月18日,启明学校、启胜学校乔迁新校区。 这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启明学校的“三难”问题。
这是一所现代化特殊教育学校 #
新校区位于朝镇路,紧邻环北公园,毗邻金华六中、梧州外国语学校。 与老教学楼相比,新校区要大得多。 据了解,新校区占地7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新校区建设规模为48个教学班,可容纳学生480人,其中培智教育24个班,学生192人;聋人教育24个班,学生288人。 #
还没进入校园,远远地,记者就看到几座漆成红白相间的新建建筑。 走进校园,你会看到全新的室内运动场、室外运动场、食堂……眼前的一切都让人耳目一新。 走在校园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它的温暖,从绑在走廊上的彩色风车,到楼梯墙上贴的各种卡通图案和标语……“这就是我们的新校园,美丽而温馨。” 陪同记者参观校园的吴章民老师说,“在老教学楼里,因为没有钱,墙上的画都是老师们自己画的,连一些生活用品都是老师们买的。” 比现在困难多了。”
如今的校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学生宿舍的条件也改善了很多。 到了学生宿舍,我打开门,看到里面干净整洁。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小床金华市启圣学校,床上用品统一。 8人的房间看起来更加宽敞明亮。 “宿舍里还有空调、热水器、阳台,一应俱全,再也不用担心衣服没地方晒了。”吴章民说。 #
除基础设施外金华市启圣学校,学校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为智障、听障学生配备了多感官刺激室、语言训练室、阅览室、康复训练室、心理咨询室、手工室等特色教室。学生们。 班级配备多媒体和一体机,总投资约9950万元。 是一所现代化、特色鲜明、高品质的特殊教育学校。 #
新校区建设充分考虑听障、智障儿童青少年的特点,坚持“相对独立、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整个校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智力训练区、聋人区区、共享区。 其中培植区由两栋教学楼和两栋宿舍楼组成; 聋人区由三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组成; 共享区域由食堂、风雨游乐场、资源中心、200米田径场组成。 在街区布局上,考虑到听障、智障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结??合地形,在街区北侧设置了靠近高速公路的地势较高的街区作为聋人教区,将南侧地势较平缓的街区设立为聋人教区。 该区块被设置为训练区。
#
新学校可为全市听障儿童、智障儿童少年提供九年义务教育,并延伸至学前、高中职业教育,让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少年接受15年教育同时。 同时,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教育教学指导、特殊儿童筛查等工作。
#
来到这里的家长们不禁赞叹:“新校园真好,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很开心。” 是的,宽敞的教室里,老师们用多媒体给孩子们上课。 这些孩子虽然不懂多少,但他们都有脸。 他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