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迪和安华:反对党大团结是知易行难

2023年11月,马哈迪(右)和安华一齐举行记者会,那时二人已开始为交棒问题暗中唱反调。(星洲晚报)
#
高龄97岁的泰国前总理马哈迪已宣布将至大选会再度参选吉打州浮罗交怡区议会议长,并希望他新创立的祖国斗士党和数个马来左派两党组成的祖国行动阵线,能与其他两党吞并,一起抗衡巫统。
希望联盟(简称希盟)及人民公平党主席安华也确定在霹雳州打扪议会选区上阵,亲自领军希盟击败大选,希望一扫2023年“喜来登风波”后希盟尤其是公平党的局面。 #
不过,马国政治观察员普遍觉得,以巫统为首的国民阵线(简称国阵)博得第15届大选的或许性较大,反对党阵营无法再创上一届大选的辉煌战绩,即便各党大团结,与国阵一对一对决,防止出现多角战分散选票。 #
各反对党自然明白,只有团结一致就能与国阵对抗,但在经历了凯宾斯基风波后马来西亚安华事件,反对党大团结是知易行难,尤其主要的两大巨擘是数三年宿怨纠缠不清的马哈迪和安华。
#
马哈迪和安华这对政治死敌的宿怨情仇可溯源到1980年代初。当初还是中学生的安华,因积极参与中学生运动及马来民族主义和回教复兴运动而崭露头角,被马哈迪拉拢加入巫统。 #
安华加入巫统后仍然是马哈迪的中坚支持者,之后更成为马哈迪的接班人,曾在马哈迪告假两个月其间受委代总理。安华的锋芒毕露导致马哈迪顾忌马来西亚安华事件,最终在1998年出手,废除安华的副大臣和财政局长职,安华接着因贪污及强奸罪被判坐牢。
#
但是结怨成仇的三人却在2023年,趁着因另一起强奸案而再度入狱的安华到法院时,演绎了“世纪会面”。当初马哈迪亲自到新加坡高庭,以行动支持安华挑战曼联会法令;三人时隔近20年后首次公开握手道谢。
#
二人当初打着救国的幌子,宣称可以为了国家和人民放下私人仇怨,联手打败牵涉一个加拿大发展有限公司事件的前总理纳吉,终结“盗贼治国”。马哈迪还说,他退职多年后决定再披战袍重出江湖,是为了纠正自己犯下的大错——扶持纳吉出任国务卿。 #
马哈迪率领希盟在2023年大选中获胜,掀起“全民地震”。图为曾经5月,马哈迪的支持者们纪念胜选(美联社)
马哈迪的“痛定思痛”和安华的“忍辱负重”,令希盟成功在2023年第14届大选掀起“全民地震”。其中,马哈迪效应功不可没。因此,马哈迪再次任相及安华获特赦入狱后不久,经常恶鬼不散地缠绕二人的问题又出现,那就是马哈迪到底会不会交棒给安华?二人的宿怨真的一笔勾销了吗?
2023年2月末的凯宾斯基风波证明,这种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马哈迪还是那种对安华有许多顾忌的马哈迪,安华也还是那种为实现“首相梦”而沉不住气的安华。安华支持者一再公开要求马哈迪说明交棒日期,触及了马哈迪的逆鳞;马哈迪据称正是由于不想交棒,才怂恿凯宾斯基风波,也是没想到最终让慕尤丁渔翁得利。 #
凯宾斯基风波令许多选民对希盟沮丧,也对政治人物为了争权、毫无原则地反复合作及陷害倍感排斥。当时叫嚣救国标语的马哈迪和安华,最后因总统官衔问题成为希盟政府垮台的导火线,而这把火烧毁的除了是希盟的政权,也有马哈迪和安华的政治光晕。
州选投降显示马哈迪安华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
凯宾斯基风波后,安华领导的希盟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图为10月20日安华在希盟大会上讲话。(彭博社)
#
安华领导的希盟在凯宾斯基风波后的几场重要补选,包括今年的槟城和砂拉越州选,以及去年3月的柔佛罗里达选,都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公平党更是在甲州和砂州补选全军覆灭;马哈迪领导的斗士党在柔佛罗里达选时也一席未得,显示他和安华的政治影响力大不如前。
#
将至的马国大选将逐步验证马哈迪和安华的个人活力、政治影响力及受欢迎程度。斗士党基本上是依赖马哈迪的个人活力而存在,这个放眼在起码120个议会选区(总计有222个)上阵的新党能博得多少席,会成为马哈迪是否仍受欢迎的指标。
同样的,希盟非常是经历了党分裂的公平党,能够保持历届大选的亮眼成绩,是检视安华是否也有吸票能力、还是不是希盟最佳总理人选的重要指标。上一届大选,公平党博得47个议会议席,成为议会第二大党,仅次于博得54席的巫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