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董禹:燕京理工学院,改变我人生的母校

6月,燕京理工学院的校园里充满着毕业季的氛围,汽车服务专业的董禹今年的毕业显得尤为轻松,因为去年11月份,当很多人还在忙于公考和求职时,董禹就凭借着自身的专业本领和综合素质,被北京华德宝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提前聘为该公司的机修助理。
#
#
四年前的盛夏,这个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大男孩,拖着沉重的行李,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希冀来到了一个令他陌生而又激动的地方,在这里董禹将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大学时光。也许他不曾想到,4年后他将怀抱“河北省优秀毕业生”等各种荣誉自豪地走出了校门。说起自己的四年的成绩和收获,董禹认为最感谢母校的培养,是母校呵护着他的成长之路。“母校让我真正懂得了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
“在不断学习与磨砺中学会自我成长”
#
初入校门,自由、开放、活泼的大学气息使董禹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心中又有许多的困惑与疑虑。“18岁,花样的年华,我的青春应该怎样度过才会更有意义”,董禹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于是,他步入了书的海洋,想从往哲先贤那里寻求答案,终于奖学金的荣誉使他成为了同学眼中的“学霸”,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可是,此时的他却觉得成长的意义应该不止于此,因为他的生活似乎与大学开放、自由的氛围不相适应,他的大学时代也应该是充满活力、激情四射的青春年华。
于是董禹开始了他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希望从各种活动和组织的历练中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学校办公室是主管学校宣传的单位,每年都从二级学院当中选拨优秀的学生加入,成为学校办公室助理。这一职位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同时给学生的舞台更大。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董禹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了选拔,经过严格地考核,他勉强通过。工作第一天,老师要安排工作,就问他:同学你会干什么啊?他很自信的说:“我电脑好。”“还会什么啊?”“我还会,嗯……,还会……这一刻,他突然意识到,除了擅长电脑,他真找不出别的特长。犹豫了片刻,他对老师说:“只要能学习,干什么都行。”于是,他拿起了相机,成了一个十足的学徒,而教他的老师是与他同岁的学长。从此,运动场、报告厅、图书馆、会议室,哪有活动哪就有他的身影。春去秋归,寒来暑往,经过勤奋的学习,他终于成为校办头号摄影师,也成为一名摄影爱好者。 #
“成长没有捷径,时刻准备着” #
一个真正优秀的学生会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课外的锻炼并没有成为董禹学业的绊脚石,专业知识的汲取仍然是他最渴求的“活泉”。大二那年,他还与他的团队在全国大学生汽车知识竞赛中与清华、同济、上交、北理等国内一流大学学生同台竞技并且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二等奖的辉煌成绩。
#
当初就是怀着对汽车的狂热,董禹毫不犹豫选择了汽车专业,并且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汽车人,时光流逝,志向不曾改变。四年的学习让他从一个单纯爱好汽车者,成为一个懂技术、懂操作的汽车人。“我所在的机电工程学院给与了我最好的学习和课程的培养,这里的老师不仅掌握着深厚的理论知识,还拥有着灵活的操作技术。”回想起四年的专业学习,董禹深深感受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他获得的最大收益。“汽车电控实验室、金工实训中心等一系列的实验课堂使我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校外的名企实地观摩和实习给与了我们实践锻炼的机会。” #
燕京理工学院(原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
四年的大学生活悄然而逝,留给一些人的是无尽的悔恨与空虚。同时对另一些人,却是充实与收获。有的人,手持简历,投身无门,感叹就业艰难;有的人早已步入工作岗位,实现了由学校到社会的华丽转身。“时刻准备着”,董禹告诉我们,成长没有捷径,时刻准备着,只有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成长和成才。 #
“再见了,我深爱的母校” #
回首四年的大学生活,留给董禹的是感恩与感动。难忘专业课的宫焕春老师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陪伴;难忘曾经的队友丁宁在比赛时为团队的无私奉献;难忘在四年的学习与生活中给他精神指引的学院徐盛云院长。董禹模仿着徐院长的口音说:“汽车发动机两个重要的的参数是转速与负荷”“专业能力第二,社会能力第一。”虽然他说的很轻松,但是学院师生能清楚的感受到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对于相伴四年的老师的感恩与尊重。对于他的大学,更是爱之、亲之、念之。董禹说,他把人生最宝贵的记忆留在了这里,他把自己追逐梦想的汗水洒在了这里,越是离别,越是不舍。这也许就是母校的真正涵义吧!同时,他也觉得该感恩的还有自己。“坚持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努力了不一定成功,放弃就意味着失败”,这就是董禹一直恪守的人生箴言。 #
有人说,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它八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对于董禹来说,母校是曾经令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母校是留下他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的地方,更是改变他人生的地方。 文/陈佰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