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工程
- 财会考试
- 外语考试
- 学历考试
- 职业资格
- 医药考试
《TOP》杂志专访陈润:三十,以文字与坚持而立

商业&财经,世界&中国,在当前中国的国情制度和商业环境下,没有商场爬摸滚打几十年的经验,还真没多少人能明晰通透地去解析沉浮兴衰中隐藏的商业逻辑和经济规律。陈润,面庞上透着一股文静淡雅的书生气息,却有一双冷峻坚定的眼睛,和一颗思维缜密、洞穿世事的头脑。三十。而立。他是六家商业杂志的专栏作家,前后出版近十部财经畅销书,曾深入研究、报道过联想、美的、华润、百度等大型企业,错综复杂中他能抓住最本质的规律,走出自己的道路,关于理想关于梦,他有一套自己的哲学。 #
“财经作家”,肥头大耳、厚厚酒瓶底、大腹便便,发语词一定是程式化的装腔作势——“你看看美国、欧盟的经济……”——朋友跟我介绍起这四个字时,我脑子里飞出来的便只有这样一个形象。进一步了解陈润之后,真相却与自己的设想大相径庭。清瘦的脸庞很符合文青形象,戴眼镜,但是镜片后面是遮盖不住的冷峻坚定的双眼,不够福相,却散发着深沉的智慧。整个采访过程是网络、邮件外加电话三位一体“立体式”轰炸完成的,而且多半是在深夜。这个习惯了在深夜爬格子的年轻作家,一个月差不多要完成15000字杂志专栏的工作,还有书稿的四五万字。问他的每一个问题他都很细致地作了回答,像个孩子做作业般认真。他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就是“勤能补拙”,他自言已经到了三天不动笔就失魂落魄的地步,哪怕废话也要写,经过三四年的职业锤炼,他已经习惯了。
勤能补拙。习惯。或许勤能补拙就是他最大的习惯。#p#分页标题#e# #
陈润出生于湖北黄冈市,赫赫有名的教育名市。黄冈出人才,贵在严字。跟大多数黄冈学子一样,陈润的学生时代也是在“题海战术”中度过:每个礼拜最多放一天假;每个月都有月考;早上天没亮就起床读早自习,直到晚上十点左右晚自习结束。而毕业班会抓得更紧,考试更频繁,在《黄冈密卷》、《黄冈宝典》等教辅材料的重重磨练中,莘莘学子们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成功的基本法则——勤能补拙。不管这个法则是否科学,一代又一代的黄冈人自小便养成勤奋踏实的习惯。这是不争的事实。
故乡是出了名的“全国记者县”,年少时的陈润也有一个记者梦。自小他便迷恋上了文字,小学、初中起作文便经常被老师朗读,到高中时每月还可以在文学社《红烛》杂志发文章,在校外学生刊物拿点稿费。一点一滴的小小成就,激励着他一步步走到现在。也许这样的梦太平淡,毕竟每一个学生都有过,不过借用陈润的一本书名——《理想是用来实现的》,只有付诸行动理想才能实现,当大多数随波逐流时,他始终还在坚持。2008年到北京之后,身处文化中心,如鱼得水,他开始在文化公司做撰稿人,给企业家写传记。后来去出版社做编辑,总有种自己提笔改写别人稿件的冲动,“恨不得自己冲上去写”。于是又做自由撰稿人,写专栏,写几千字甚至几万字的特稿,写财经图书……就这样,文学这条路渐渐敞开! #
80后作家的风头也许都被韩寒、郭敬明占尽了,财经题材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仍旧是冷门,“80后财经作家”尚未形成一种文化现象,财经领域之外,陈润并不为人所熟知。他1983年出生,今年刚好30岁,三十而立,“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百度上是这样解释“而立”一词的。三十岁,他给自己一份礼物,那就是《全球商业一百年》这部商业史诗级作品。自2008年开始,他阅读了大量中外企业史和企业家传记,读得多了,就发现历史轮回中有太多值得关注的细节,今天在国内企业身上所犯的错误或遭受的挫折,在数十年甚至一百年前,全球商界巨头就已尝尽,并总结出系统而实用的“教科书”。“于是,我希望以自己的笨功夫,为聪明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这个回答听起来倒更像是60后、70后的调调,但事实上他的确是一个不会花哨的人。#p#分页标题#e# #
为完成这本书,他花了三年时间,起码阅读四五十本外国企业家传记和一些管理经典,除图书之外,阅读的文字材料超过三百万字。圈内好友都觉得难度太大,跨度长、人物多、细节复杂,不值得花费时间,而他还是坚持啃下这块骨头。与那些热衷于炒作的人相比,陈润很少在媒体亮相,微博更新并不频繁,只言片语,三词五字,绝无哗众取宠的内容。其实随便一句对房价、股市的预测,都可以让一个财经人士红遍大江南北,只要他愿意。可陈润的选择不是这样,那些过把瘾就死的角色不过是当下一颗炮灰,喜欢刺激和挑战的他,更愿意把精力放在和大企业家对话上,对新鲜的写作方式和创作领域的尝试上。 #
三十。而立。有一份坚持,和一份难能可贵的淡定,其实,成功,谁说非要名与利呢?
【采访速记】
#p#分页标题#e# 1、走上这条路有着怎样的特殊机缘?
#
我大学是管理专业,在北上之前我先后在广东的港资、台资企业做基层管理干部,制造业,车间里采集数据然后分析,到北京之后找工作只能去亦庄郊区的工厂。不太愿意去,然后就给文化公司兼职写稿,写了三天人家说你必须全职,因为文字很漂亮,悟性较好。你知道,台资企业管理很严,我没有太多成就感。从事文字工作,觉得自己原来如此优秀,就更勤奋的去阅读,去写作,机缘也算是偶然吧,算是到北京找工作遇阻的走投无路,然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
2、读书的年代一般都有偷看课外书的经历,您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
这个都有的,许多男生都看武侠小说并且着迷,我看的好像都是正统的小说和一些文学杂志吧。小学五年级第一次读白话文的泛黄的“三国”,初中读“水浒”,《红楼梦》看了多遍都没看完。高中时候,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我产生巨大影响,不仅是文字风格还是价值观,我喜欢宏大叙事、跨越年代的作品。当然,我们那个年代的人也读韩寒,我好像一晚上在被窝拿手电筒看完的《三重门》。 #
3、有没有被人质疑的时刻?如何应对? #
肯定有被质疑的时候,比如别人不同意甚至反对你说的观点,比如别人觉得你写的企业家传记过于褒扬没有批判等等,以前我爱和人争论,立即回应,搜肠刮肚毫不留情,打笔仗。现在很坦然了,觉得被质疑也是被人关注,是别人给你的建议和需要提高的地方,你需要反思。被质疑才能成长,是人生的必经考验,而且,说得多错的多,写得多也会错得多,这不是说不写,而是要努力。#p#分页标题#e#
#
4、阎志从一个诗人成为了湖北首富,您如今也自己创业了,是否现在流行文人从商热呢? #
阎志先生是黄冈人,我们故乡的骄傲。其实黄冈有不少知名企业家,比如陈九霖、汪潮涌、周鸿祎等,好像他们都有文人情结,都爱写些东西,汪潮涌的诗也写得很好,他这几年一直在做帆船挑战赛的推广,有一支“中国之队”,队歌就是他写的,像阎志给卓尔足球队写队歌一样。商人来自于很多领域,背景各不一样,文人从商还不算热潮吧。1978是农民从商热,1984是知识分子下海热,比如柳传志这些人;1992年是官员下海热,这些都可以称为现象。目前来说,文人从商还没有出现大潮流。 #
5、一般来说,写文章的思维与创业相差很大,就您观察,或者说个人经历来说,文与商矛盾吗?
#
个人经验谈不上,从我观察来看,文与商是不矛盾的,中国人都有家国情怀,救国、报国心态,文人更是如此,但有些事情靠写字、作文解决不了,就需要实业救国、产业报国,终极目的,还是为了改造这个社会,推动时代进步,只是方式和手段不一样,手拿的工具不一样,以前是笔和纸,现在可能是算盘和机器。
#
#p#分页标题#e# 6、全球商业一百年,揭开财富的面具,您觉得那些商业巨擘们共同的成功秘密是什么? #
我在书中总结出五大共同基因:以使命为驱动力;让变革成为习惯;失败积蓄正能量;不靠教父靠制度;具有社会责任感。其实成功是非常多的因素组合在一起的,企业家的成功更不容易,而超过100年历史的企业就更珍贵,总结起来,其实没有秘密可言,他们都是按管理、经营、战略的常识来运转,按规律办事。我总结的一点是,这个世界上,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所以,人人都可以成神。但事实上,许多人存在侥幸和妄想,想走捷径,想一夜暴富,成神太难。
7、比尔盖茨、乔布斯,我们一直在崇拜着国外的传奇人物,成功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吗? #
比尔盖茨和乔布斯的共同之处是内心非常强大,按照自己内心的信仰做事,不屈从于现实,排除万难,一往无前。好像伟大的人物都是这样的。我们要借鉴他们做事情的态度,中国人就是缺乏信仰,很容易动摇。国内的马云、史玉柱,也是这样的人物。 #
8、“让企业家成为和政治领袖一样重要的人物”,在您看来中国的企业家目前处于怎样的状态?
虽说中国企业家面见官员的待遇已由“跪着”、“站着”提升到“坐着”,但要与“政治领袖”相提并论,实在难以想象。为什么鲁冠球、何享健等上世纪60年代末的企业家都保持看《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的习惯,因为他们对政治敏感,又爱又怕,若即若离,想主动拥抱,又怕被套牢。万通的冯仑被称为“段子派企业家”,他说了一个经典段子足以解释当下的现状:“要管住政府那只闲不住的手,不要在企业家的怀里乱摸。”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2012年就提出“将企业家尊为老大是要树立先商后政理念”,这种观念应该提倡。#p#分页标题#e# #
9、您说过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好坏参半的年代,但是期望它出现转机,您期望的是怎样的一个转机?您觉得它何时会到来?
原话是“我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好坏参半的时代,走过春暖冬寒,体味取舍得失。但老实说,我希望它早点迎来转机。”意思是作为80后,我们有幸观察这个国家变革最急剧、发展最迅速、与世界接轨最紧密的时代,尤其是财经和商业领域,见证“野蛮生长”,见证“大败局”,见证“92派下海”,见证加入WTO前后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现在,还可以见证“全球商业一百年”中最精彩的人物和故事,这种阅历并非人人可具备。我所期望的的转机,就是每个人都有做事情的空间,都有上升的通道;都有表达的自由,有大声喊出理想的勇气;有坚定的信仰,超越赚钱和生存之上。有些事情很快可以看到,一两年内,但是有些观念、信仰等根本性的转变,可能要三五十年。经济改革已经走了三十年,政治改革还需三十年甚至更长,而信仰和思想改革,可能一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