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外教口语培训 天津乐其国际英语

每年11月、12月都是高校的“活动月”。学校、学院和社团等举办的各种迎新晚会、文艺晚会及选秀活动紧锣密鼓、接踵而至。诸如“迎新晚会”、 “才艺大赛”、“圣诞节狂欢夜”、“元旦晚会”等等,文艺晚会类别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高校举办各类晚会,似乎已经司空见惯。近日有网友晒出一组我省某高校一个月内举办各类晚会费用的清单,清单显示该校仅在一个月内为晚会花费至少就超过30万元。如此“奢侈”的投入办晚会究竟值不值呢? #
调查
#
“晚会综合征”弥漫大学校园 #
记者了解到,每年的11~12月是各高校晚会举办的黄金期,各社团、学生会举办的迎新晚会、文艺晚会及选秀活动等,在这一两个月内纷纷上演。高校主办方认为一方面学生可以借这个舞台锻炼自己,同时也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喧嚣之余,殊不知“晚会综合征”却在高校悄悄蔓延,舞台上大量作品的重复性、拼接型制作,少有独特、鲜活的形象塑造和创造的灵性,只得借助于夸张无度的煽情、造势来充填,掩盖不了作品的虚空、矫饰、苍白,因此也引发广大师生的吐槽。 #
“我大一时看过学校举办的晚会,之后就都不怎么看了。感觉晚会缺乏创新和美感,很多节目千篇一律,剧本、表演都有些俗套,有些表演还很夸张,让人看得很疲倦。”省内某高校的郭同学告诉记者,学校举办的各种晚会基本上每年都差不多,内容和形式上没什么变化,所以自己也没怎么在意。 #
记者调查发现,多数同学表示所在学校的社团、学生会等组织举办的晚会数量越来越多,但晚会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晚会综合征”已成为当代高校一个普遍的现象。
据了解,高校大型综艺晚会多数是重形式,轻内容;重排场,轻效益。轰轰烈烈“闹”过以后,既没有留下什么文艺资源,也没创造出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只是让少数人出了一回风头,甚至被某些学校或学院的负责人当成了所谓的“政绩”张扬。 #
“让师生心痛的不仅仅是耗巨资举办晚会,还包括这些高额费用的用法和去处,老师不知道、学生也不知道。”对此,某高校下属学院一负责人透露,这种不透明,其实正是当下高校各类晚会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该负责人感慨说:“学校的联欢晚会可谓一个比一个规模盛大、五彩斑斓。‘歌舞升平、喜气洋洋’,这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各类晚会的主基调。”
#
国贸专业的曾同学告诉记者,“现在的晚会把大量的钱都花在了现场的装饰和布置上,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同学,但晚会的实际效果却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好,我个人觉得,晚会数量不宜太多,此外还得在内容和创新上多下功夫。” #
“现在的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晚会上各种雷人甚至重口味的才艺表演,不仅如此,礼堂内豪华的装饰和舞台上令人惊艳的布置等,让人在观看之余不由得感慨晚会‘奢侈’的投入到底值不值呢?”某高校老师对此非常担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