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施高校创新工程成果显著

北京市大学科技园。为拓展大学科技园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大学科技园孵化孵育能力,市教委对北京高校大学科技园孵育孵化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截至2011年,市教委联合市科委、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共同认定了26家大学科技园,其中国家大学科技园14家,占86家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数的16.28%,居全国各省市之首。 #
校企合作项目。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北京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北京高校积极与园区内相关企业合作,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城市建设,带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了首都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为北京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辟了新思路。
二、成果显著,经验丰富
#
1.学科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
在2008年度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排名工作中,北京地区共有36所高校的349个一级学科参加,评估排名第一的学科有50个,占全国排名第一的55.6%。
#
2.高校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有了长足进步,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
2011年度,北京地区高校共获得国家三大奖47项,继续处于全国高校领跑地位;北京地区高校承担科技项目44 205项,当年项目投入经费149.93亿元;出版科技专著831部;发表学术论文74 545篇;获奖成果58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71项。
#
3.市属高校特色进一步彰显。经过创新工程的实施,市属高校在很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队伍建设方面,科研团队建设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北京工商大学[微博]孙宝国教授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市属高校第一位自己培养的院士。在人才培养方面,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提升,北京工业大学[微博]、首都医科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有7篇博士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8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在科学研究及基地建设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 2011年获准建设“眼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市属高校在国家级科研基地方面的重要突破;另外,市属创新能力有提升,以第一承担单位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项,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连续3年获得4项国家科技进步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王忠诚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
4.社会服务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 #
创新工程紧扣国家和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为创新型国家和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服务,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高校科技资源与首都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之路。2011年,北京地区高校共签订技术转让合同931项,合同总金额10.27亿元,比2010年增加了 16.28%;当年申请专利9393项,比2010年增加了11.91%。 #
三、展望未来,信心满怀 #
下一步工作战略重点是:深化学科建设,建成一批开展科学研究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科技和学术高地;整合各方协同创新能力,提升服务北京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构建多学科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强化科学研究,培育高水平科研力量;加强科研基础条件与平台建设,提高科技支撑能力;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持续支撑和引领。我们将秉持“科学定位、需求导向、协同创新、人才优先、重点突破” 的指导方针,进一步提升北京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地服务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