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经济师 > 考试动态 >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把握战略战术,理解以弱胜强原因

2024-07-31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曹刿论兵法”教学设计

教学意向

1.教学目标:

#

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韶之战的背景,领悟文本大意,整体感知;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为何能以弱胜强。 #

2、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本的主旨。

#

3、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曹刿论战读音,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还取决于人民的支持、战略战术等,认识到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性。

#

2.教学重点: #

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了解鲁军为何能以弱胜强。学会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 #

3.教学难点:

#

掌握本文围绕“辩论”组织材料、适当细节与省略的特点。 #

4. 教学时长:2小时

#

5.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

第六单元 总体结构

#

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曹刿论兵》、《邹忌谏齐王》、《出都奏疏》、《诗词歌赋五首》,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治政、军事战争等内容,既有先秦时期的,也有后秦时期的叙事散文和通俗的古诗词。通过学习,可以收获智慧,感受到仁人志士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

语言要素:学习本单元需要反复阅读,理解问题,提高借助上下文推断文言词意义的能力,积累常用文言词。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性格,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谏艺术,以及浓厚的家国情怀。把握文章写作特点,注意作者在布局、表达、意义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

《曹刿论兵》浅析

#

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

语言要素:通过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文词语和特殊句型,了解词语的古今义异。学习文章的文笔精练,疏漏之处的安排。

#

教学过程

#

整体单元架构

#

往上看。

#

第一课简介

#

老师的话:我们知道,战争中,人心所向和战略正确是取得胜利的两个必要条件。毛泽东“趁敌疲时出击”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绍之战”的启发。让我们和孔子同时代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回到公元前684年,见证这场以寡敌众的著名战役。 #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入新课。 #

长韶之战背景

#

老师的话: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把不太确定读音的单词划出来。 #

学生活动:理解知识,大声朗读课文,圈出发音不确定的单词。 #

了解背景 #

这场战争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是齐桓公即位后对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在这之前两年,齐桓公(王子小白)与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王子九发生了激烈的争斗,争夺王位是一场斗争。篡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的堂兄)已被杀,齐国无君。于是,投靠鲁国的王子九和投靠莒国的王子小白都为争夺王位展开了争斗。鲁庄公拥立王子九为国君,亲自率军护送王子九回齐,并派管仲截杀王子小白。但是,鲁国的计划并没有得逞,因为王子小白竟然不料齐桓公即位后,立即反击鲁国的军队。 两军在齐国前市(齐国境内)交战,齐国获胜,鲁国失败。齐桓公乘胜逼迫鲁国杀死了王子纠。齐桓公在同父异母弟弟的血腥屠杀中巩固了自己的权力。但他对鲁国仍有深仇大恨,于是于次年春天再次派兵攻打鲁国,以进行军事报复和惩罚。鲁国长绍之战。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在《左传》中解释了《春秋》中记载的著名的“长绍之战”。我们来了解一下《左传》。

#

文体知识 #

关于《左传》 #

据说《左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是一部以鲁史为依据撰写的编年史书,保存了我国自公元前722年开始直至200多年的大量史料。 #

论历史散文的文体

#

历史散文又称历史传记,有国别体、编年体、纪年体三种。

#

分国体:各个国家的历史都以独立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完成某一历史过程的描述。分国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主要是记录文字,也记录事件;《战国策》主要是记录事件。

#

纪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述历史事实。其优点是线索清晰,背景明确,系统性好;缺点是不便于集中、广泛地描写人物。《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都是纪年体著作。

#

传记:这是一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叙述方式,由司马迁所创,古代正式编纂的《二十四史》均采用传记体,这种体裁对后世影响很大。

#

阅读文本

#

教师活动:大声朗读课文。

#

学生活动:反复背诵并正确发音。

#

课件呈现单词的发音: #

贱民与玉帛何有隙,吾不敢独占,小恩小惠尚未传扬,小托小托尚未兑现,吾与君共骑,战事惨烈,旌旗垂垂。 #

【设计意图】了解并积累相关文学知识,理解内容。 #

明确文章主旨

#

教师语:请同学们再朗读一遍,并在课后结合笔记翻译课文,并标出有问题的部分。

#

学生活动: #

1. 结合注释翻译原文。 #

2、小组讨论过程中,当小组出现疑惑时,小组长会将小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记录。 #

3.课堂重点讨论小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

#

4. 选择学生翻译文本。

#

师生共同梳理古文知识: #

【词类的使用】

#

1. 上帝保佑你(名词用作动词,保佑,保护) #

2. 公爵击鼓(名词作动词,击鼓)

#

【一词多义】 #

1. 因此:(1)公爵问为什么(原因,起因);(2)因此,他被赶走了(原因) #

2. 以: (1)怎麼打(依靠) (2)必信(据) (3)必分人(放) #

3. 之: (1)肉食者谋之(代词,指此事) (2)公侯乘之(代词,指曹刿) (3)故而伐之(代词,指齐军) (4)孝大牢(结构助词,的) (5)公侯必勉励之(助词,无实际意义) #

【古今同义词】

#

1. 它们有什么区别? #

2. 吃肉的人是卑鄙的(古代意思:目光短浅;现代意思:脏话、行为恶劣、不道德;鄙视、瞧不起) #

3.祭祀(古义:用于祭祀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事业牺牲自己或放弃自己的利益)

#

4.必须基于情感(古代意义:真理;现代意义:情感)

#

5. 再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再一次) #

【特殊句型】 #

1.判断句型: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曹刿论战读音,译为“什么是……”和“什么不是……”。 #

例如:忠诚

#

2.省略句:有的句子省略了主语,有的省略了宾语,有的省略了介词等,翻译时需予以补充。

#

例如:你可以打架 #

3.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一般结构,句子的顺序是主语、谓语、宾语,但有些古汉语句子的宾语在主语前,定语在主语后,翻译时应遵循现代汉语的句子顺序。 #

例如:“为什么要打架?” #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言文知识。 #

澄清文本思想

#

教师语言:重读课文,自读课文,完成文章的线索

#

学生活动:阅读文本,按要求梳理理论战流程。 #

(课件展示) #

事件发展线索:迎接挑战——()——赢得战斗——(); #

人物活动线索:()——请询问——()——解释。

#

清除: #

事件发展的线索:面对战斗——准备战斗——赢得战斗——评估战斗;

#

人物活动的线索(见--询问--加入战争--解释 #

教师语言:选择一个线索,复述文章内容。

#

学生活动:选择一个线索并复述文章的内容。 #

教师语:这篇文章阐明了什么道理?

#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

明确:全书以曹刿为中心人物,围绕“辩论”叙述了长韶之战的基本经过,阐述了只有赢得民心、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抓住机遇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

老师总结:

#

本文虽短,却能紧扣“辩论”这一主题,用对话的形式,层层有序地展开,阐述曹刿如何辩论。全文共分三节,每节为一部分。第一部分,描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描写曹刿如何指挥作战。第三部分,描写曹刿如何阐述自己取胜的理由。 #

【设计意图】理清故事背景,了解故事梗概,为第二课做准备。

#

课外讲真相活动

#

教师语言: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文,并添加适当的情节。

#

【设计意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做准备。

#

第二课简介

#

老师语:古今中外兵家辈出,从创造《孙子兵法》的孙武到编纂《孙子兵法》的孙膑,从“吾幸能一歌而达吾心”的曹操到“吾未及吾志而死”的曹操,从“举世无双”的拿破仑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毛泽东……这些名字我们都耳熟能详,但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一个平凡却不平凡的平民百姓的生活。他不是君主,却创造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他不是将领,却有自告奋勇奔赴战场的智慧。他无愧于“平民兵家”的称号。

#

【设计意图】将图案引入设计中,引起兴趣。

#

以不同的角色阅读文本

#

教师语言:本文记叙了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三组对话,请朗读他们的对话内容,并仔细体会他们说话时的语调。 #

学生活动:

#

1、以不同的角色朗读文本,并尽量了解人物的语调,读出两个人说话时的不同语调。

#

2.和同桌两人一组练习,然后在课堂上以不同的角色大声朗读。 #

预设: #

曹刿:你能读懂他的无知、谦卑、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

鲁庄公:你能读懂他的热情、忧虑和远见。 #

师生总结: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曹刿忧国忧民而表现出的深谋远虑;鲁庄公由于缺乏军事才能而表现出的愚昧无知,但又好学好问。 #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角色的朗读,为学生创设情景,帮助学生把握人物性格。 #

人物对比分析

#

师言: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在文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中总是把这两个人进行比较。对比文中的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然后对比朗读,感受人物的性格。 #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大声朗读比较,感受形象。

#

清除: #

老师的话:从图表人物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爱国之人,有政治远见,军事才能突出,谋略非凡。鲁庄公是一个缺乏政治和军事才能,但务实谦逊的人。善于倾听;尊重贤人,任人唯贤;不耻下问,以求真知。 #

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生动逼真。曹刿与“乡人”的对比,凸显了曹刿抗敌的责任感和保家卫国的政治热情。庄公的愚钝、浮躁与曹刿的聪明、慎重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出身底层、目光远大的战略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

对比阅读

#

教师语言:对比文章内容,对比朗读,感受人物性格。 #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后,大声朗读并进行比较,感受形象。 #

【设计意图】分析曹刿、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略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文本的主旨。 #

探索战争胜利的原因 #

教师语:小组讨论长韶之战中鲁国为什么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探讨卢胜利的原因。 #

关键点:

#

1. 开明君主 #

2.曹刿,一位有远见和军事才能的人

#

3. 民众的支持

#

#

老师总结:人民的支持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我们要看到人民的力量,毛主席领导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充分发动了人民,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一个能发动人民力量的军事家,也一定是卓越的军事家。战争的胜利一定是与战争有关的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实,任何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

【设计意图】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了解鲁军为何能以弱胜强。 #

谈论灵感 #

老师的话:鲁国的胜利给了你什么启示?从曹刿的做法和孟子的“天下皆知,吾与子偕老”的道理出发,我们怎样才能做好集体的一员?请分享一下你的看法。

#

学生活动: #

思考、讨论、交流。 #

【设计意图】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武器装备,还与民众的支持、战略战术等密切相关。

#

课外活动 #

1.背诵全文。 #

2、收集关于“以人为本”思想的名人名言。

#

预设: #

1、民为邦本,邦稳则邦安。(《尚书·五子歌》) #

2. 民为大,国为次,君为小。(《孟子·中庸》下) #

3、为天地立心,为民立命,继往开来,继往开来,天下永平。(张载)

#

4、吾闻有德之君使民安,无德之君使己安。君使民安,则其安长;君使己安,则其亡。民为国之本,贵食爱生,方为可取。民安则君安;民安则君安。(《三国志》陆凯) #

5、国之本,民之所系。不思养民,则国之本也。(康有为) #

6、国之根本,在于民。(孙中山) #

7、民为万物之本。(汉·贾谊)

#

#

【设计意图】认识到以人为本思维的重要性。

#

结尾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