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重工谭旭光:国家卓越工程师,诠释专注与创新精神

◎本报记者 王彦斌
荣获“全国优秀工程师”称号后,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潍柴”)董事长谭旭光”)、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他组织召开集团2024年度科技创新颁奖大会,提出大力弘扬工程师精神;对全球子公司业务进行专题点评并进行前瞻布局;他考察了全国各地的商业领域,然后提到了创新和服务……
#
专注、投入、忙碌是他的常态,也是他通过实际行动诠释“全国优秀工程师”内涵。
“‘全国优秀工程师’的荣誉是对我过去工作的肯定。”近日,谭旭光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会继续做一名工程师;不仅要做好,还要培养下一代工程师,让他们可以静下心来把事情做好。” #
一种产品,一家公司,终身工作
在潍柴,谭旭光从37岁开始从事柴油机试验工作,成为公司“一把手”。他一步一个脚印,多年来一直从事内燃机及动力系统的技术创新和工程管理工作。超过47岁。
他痴迷于科学研究,带领团队将柴油机热效率从20世纪90年代的38%提高到50.23%、51.09%、52.28%。他连续三项创造世界纪录,被国际权威测试机构德国南德意志集团誉为“世界最佳”。发动机行业处于最先进水平”,得到了全球同行的一致好评。 #
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项。作为科技企业家,他将科技创新植入潍柴DNA2024二十大召开时间是2024年具体时间,让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创造了3100亿元营收2024二十大召开时间是2024年具体时间,成为国企改革的标杆和聚焦的典范。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主要业务。 #
“一种产品,一个企业,干一辈子”。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谭旭光的事业和追求。 #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从斯太尔发动机的“引进、消化、吸收、再改进”开始,谭旭光为自己和同事们制定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我们能成为世界顶尖的发动机公司吗?” #
理想远大,挑战也随之而来。
#
从最初的机械传动到时兴的电子控制,再到如今的新能源,新技术演进中的“路线问题”考验着决策者的判断力。谭旭光深知,很多跨国公司的倒闭正是因为技术判断失误。 #
采访中,记者听到了一个故事。
2014年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新能源汽车迎来爆发式增长。谭旭光有敏锐的直觉,“新能源来了。”一年时间,他飞遍全球超过40万公里,去过硅谷、斯坦福大学、欧美各大从事智能驾驶的创新公司……他坚信“不调查研究,就有办法”。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
#
此后,潍柴牵头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全面布局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三大新能源技术路线的逻辑已经清晰。
当全球首台高功率金属支撑商用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在潍柴诞生,并以92.55%的热电综合效率创下世界纪录时,潍柴在新的赛道上再次实现“超车”。 #
时间证明了他的判断。
要想强大,就必须拥有被世界认可、别人抢不走的核心技术。 #
自2002年潍柴决定开发集成内燃机前沿技术的“兰亭”以来,潍柴用了20多年的时间开发了发动机、商用车动力总成、工程机械液压动力总成、农业装备无级变速动力总成、和新能源。在动力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自主突破和商业落地。
梳理各种突破后,“深耕科技、引领行业、实现节能”是贯穿研发过程的一句话。 #
2023年1月17日,谭旭光被《科学中国》杂志评选为“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作为一位在充分市场竞争中打拼的企业家,战略导向、技术导向一直是他鲜明的标签。
什么是科技公司? “很简单,你的产品和技术是否有市场竞争力,核心是你有没有能力溢价。我们不做低价产品、低利润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我们的产品想要实现高附加值、高利润、高投入,就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含量。”谭旭光解释道。 #
伟大成果的背后是巨大的投入。 #
总结潍柴近20年的研发之路,“有钱就投资,持续投资;到了一定阶段,研发投入会从工程应用转向原创发明。多年来,研发投入一直保持在6%—— 10%。”谭旭光说道。 #
他始终相信:“要做强,必须拥有世界认可的核心技术,不能被别人抢走,行业依赖我们,这是我们的目标。”
谭旭光长期工作在我国电力系统工程技术创新与实践第一线,将科学与工程完美融合,落实到国家需要、行业尊重、市场认可的产品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国优秀工程师”的内涵。 #
如今,谭旭光光荣重返工作岗位,他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代。 “作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重要的不是你取得的具体成果,而是你对一群工程师的影响,对一代工程师的影响。”他说:“只有做好一件事,培养一批人,才能稳步前进。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