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30 年硅谷主导科技行业,日本曾成有力竞争者

波士顿周边的工程产业集群是美国二战后军事工业综合体的所在地。该地区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引领着科技产业,拥有一批航空航天和武器制造商,以及数字设备公司和王安公司等计算机公司。
20 世纪 80 年代,日本开始成为科技行业的一个强大竞争对手,并成为存储芯片、电视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然而,硅谷创造的高价值科技公司数量比其他任何竞争对手都要多。它开创了个人电脑(苹果)、先进微处理器(英特尔)和互联网技术(3Com 和思科),并引领了互联网的建设——从 到谷歌搜索引擎,再到社交媒体巨头。
硅谷为何如此占据主导地位? #
这并不是因为它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拥有巨大优势。麻省理工学院在工程和硬科学领域的排名一直领先于斯坦福大学。正如我在《风险投资史》中所解释的那样,硅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最擅长将基础科学领域的技术创新转化为盈利的公司,即使许多创新最初来自其他地方。
#
此外,硅谷的优势或许并不单单来自于“文化”,毕竟文化是一个神秘而模糊的概念。
#
事实上,硅谷的优势来自于一种风险友好型、实用性极强的特殊融资方式:风险投资。 #
《风险投资史》英文版出版半年多以来,我一直在向世界各地的听众强调这一洞见。当我在欧洲、非洲和亚洲部分地区向听众发表演讲时,人们常常告诉我,硅谷的成功是这些地区永远无法实现的,因为硅谷文化独特而神奇。
#
这些来自美国以外的人常常带着敬畏和疑惑的口气指出:“当硅谷的一家初创公司失败时,它的创始人会把它看作是一次学习的经历;而当我们国家的一家初创公司失败时,我们只会把它看作一次失败。” #
我理解这种文化宿命论,但我的回应有两个方面。第一,看看硅谷的历史。第二,看看中国。 #
20 世纪 50 年代,硅谷的科技产业才刚刚起步,当时还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概念,创业文化也并不浓厚。
当时的美国,主导的是大公司、大工会等大型组织,而非勇敢的创业公司。那个年代,有一本书叫《组织人》,书名就揭露了当时美国的官僚主义和反创业文化。毫不奇怪,1957 年成功创办硅谷第一家芯片制造公司仙童半导体( )的八位科学家,在当时被称为“八大叛徒”。离开原公司去创办竞争对手,在当时被认为是背叛。 #
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投资者亚瑟·罗克首先打破了这种偏见,并最终创造了一种环境,让企业家可以尝试、成长、失败并重新开始,而不会被视为“叛徒”。
1961 年,在罗克筹集资金创办仙童半导体公司四年后,他创立了第一家成功的风险投资公司西海岸,罗克的目标是为任何有突破性技术产品想法的人提供资金风险投资起源于,并通过提供切实可行的商业建议来支持他们。 #
感谢洛克,工程师们现在有了另一种选择,不必将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大公司: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他们可以脱离严格的企业等级制度,创办自己的企业。 #
罗克创办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惊人的利润,其他投资者也纷纷效仿。1972年,红杉资本和凯鹏华盈开始运营。当这两家风险投资公司也取得成功时,更多的效仿者蜂拥而至,创造了硅谷第一波风险投资浪潮,从1977年持续到1983年。正是在这几年里,硅谷公司超越了来自日本和波士顿的竞争对手。 #
新兴的风险投资行业已被证明是创业者尝试新想法和开发新产品的最肥沃的土壤。摆脱了大公司的层级结构,创业者可以快速开发原型并尝试出售以赚取利润。如果他们失败了,他们的初创公司很快就会倒闭。但风险投资家通常仍愿意支持他们的下一个想法。 #
要了解风险投资的力量,请想象以下场景: #
一家大公司研究部门的一位工程师有了一个好主意。
他的老板可能不愿意支持这个想法。他可能担心这个想法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或者他担心的恰恰相反:这个想法将带来一种创新产品,从而抢走公司现有产品的客户。 #
商业思想家克莱顿克里斯滕森将这种恐惧称为“创新者的窘境”。
在一个没有风险投资的世界里,失意的工程师别无选择,只能放弃自己的想法,而经济也可能永远不会从其潜力中受益。
#
然而,在一个由风险投资家组成的世界里,工程师可能会在咖啡店、聚会或体育场遇到投资者。两人之间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
工程师: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我有一个很酷的想法,但我的老板不喜欢。 #
风险投资家:你应该辞掉那家大公司,自己创业。 #
工程师:但是我没有资金。 #
风险投资家:别担心,我会投资的。 #
工程师:但是我以前从未创办过公司。 #
VC:别担心。我已经帮助过几十位企业家创办公司了风险投资起源于,我会告诉你怎么做。
工程师:但是要制造我设想的产品,我需要 6 名优秀的工程师来帮助我,但我不知道在哪里找到他们。 #
风险投资家:我的风险投资公司有一个数据库,其中包含这个城市所有工程师的信息。 #
工程师:但是为什么那些优秀的工程师会选择冒险加入我的小创业公司呢?毕竟创业是有风险的。大多数都会失败。
VC:确实如此,不过这很容易。我告诉这些工程师不用担心,因为我的投资组合中还有其他初创公司。如果你的公司倒闭了,我会帮他们去其他公司找份工作。
从这个假设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这个对话表明,虽然创业总是困难且有风险,但当有风险投资家参与时,创业就变得不那么令人生畏了。 #
谷歌长期担任首席执行官的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曾经告诉我,当他决定加入谷歌时,谷歌还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其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 Brin)似乎认为 30 岁以上的人智力不足。 #
施密特之所以同意冒这个险,只是因为风险投资家约翰·多尔 (John Doerr) 向他保证,如果谷歌没有成功,施密特可以成为多尔另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换言之,施密特愿意承担失败的风险,并非来自于“硅谷文化”,而是来自于风险投资家给予的特定激励。
总而言之,硅谷创业环境之所以如此活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风险投资。 #
但如果这种模式只适用于硅谷,我们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奇怪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地方没有多大关系。中国在颠覆这种观点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因为中国的科技行业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也是有类似风险投资的参与,硅谷并不是一个没有借鉴价值的孤立案例,因为中国也走了同样的路。 #
红杉资本、IDG资本、经纬创投和高盛等西方金融公司将风险投资模式引入中国。中国几乎所有早期面向消费者的科技公司都从中受益,包括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新浪、搜狐、网易和携程。然而,正如我在《风险投资史》中所记录的那样,中国投资者很快就掌握了风险投资业务,不再需要西方的帮助。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兼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和今日资本创始人兼总裁徐欣等人逐渐主导了中国的风险投资业务。他们是京东和美团等互联网公司浪潮背后的力量。但从全球角度来看,真正重要的是,中国的风险投资领袖正在效仿硅谷模式。他们正在证明风险投资在其他国家也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 #
得益于中国的例子,风险投资如今已准备好在全球蔓延。风险投资模式已经在以色列、印度和欧洲部分地区蓬勃发展,在东南亚和拉丁美洲也显示出强劲势头,并在非洲逐渐兴起。这将在世界各地引发创新和创业热潮。在一个充满坏消息的世界里,这种发展令人欣慰。
结尾 #
长江阅读的好处 #
你认为激发创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12月19日18点前,点赞最多的两位朋友将获赠《创投史》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