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灵运与温州山水诗:中国山水诗的鼻祖与发祥地

公元422年,谢灵运被任命为永嘉县太守。在任期间,他游历各县,发现了永嘉县的秀美风光,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山水诗。温州的神奇山水因谢灵运而闻名于世!他是中国历史上山水诗的奠基人,温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 #
千百年来,这片充满谢诗词的山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墨客。如今,这里的人们热爱脚下的山水,欣赏、创作山水诗,有些东西已经与他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
由于谢灵运的存在,特别是他游历名山的创作方法,使得温州诗体中的山水传统得到了极其发达的发展。可以说,谢灵运与山水诗构成了温州文化的重要元素。时至今日,谢诗的风格和影响仍在被放大,甚至深深地铭刻在历史之中。 #
因此,谢灵运与温州山水不仅是温州重要的文化品牌,“瓯江山水诗路”也成为目前列入浙江省“大园林建设”的四大诗路之一。 #
那么,谢灵运之后,中国历代诗人是如何传承起源于温州的“谢客诗风”的呢? “答客诗风”对温州本土诗人和山水诗有何影响? 11月2日上午,北京大学教授、温州学者钱治熙应温州文史馆邀请来温州讲学。他以《谢客走后的永嘉山水》讲座从地域文学经典的角度探讨了谢灵运温州诗风的传承。 》如题,对此进行了阐述。以下文字摘自讲座内容,有增删。 #
寻谢灵运·中国山水诗之源 #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乐府诗,一类是山水诗。他有100多首诗流传至今。 #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始于刘宋永初三年(422年)镇守永嘉县的途中。在他的100多首诗中,约有21首清晰地描绘了永嘉县的山水风光,其中不少是温州人所熟悉的。如《登塘上楼》中的“池中生春草,圆柳成鸣鸟”,《云日交辉,天水清鲜》等。 《攀登江中孤岛》。温州境内有谢池巷、康乐坊、驻马坊、江心岛上的谢公亭、成仙亭等80多处他的诗迹和碑记。是温州历代名人文物较多的地方之一。少量。
#
谢灵运的诗主要写于永嘉县(今温州)、会稽光宁(今上虞)、临川(今江西)三个地方。 《歌书·谢灵运传》有其游历三地山水及诗歌创作的记载。他对这三地的山水游览几乎都成为当时的重要事件:
#
“每有一首诗来到京城,无论贵贱,都争着写它。昔日,全国士民,远近慕之,其声名动京城。”可见他对当时诗坛的山水诗风影响很大。而他在永嘉县的山水诗创作成为这种影响的基础。也就是说,永嘉县是谢灵运成名山水诗人的地方,他在这里奠定了山水诗鼻祖的地位。谢灵运的山水诗“丰富和开拓了诗歌的境界,使山水描写独立于玄学诗之外,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玄学诗的风格,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使其成为中国诗坛的里程碑”。中国诗歌发展史”。学校”。 #
谢灵运的山水诗体,文学史上习惯称为“大谢体”。其特点是“注重山水和风景本身,风格古朴”。
#
谢灵运离开温州已经快一年了,但他对温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却很大——从南朝到唐代,甚至直到近代,他的温州山水游记都被视为地域文化经典。旁白。于是更多的南朝名人、文化总督、各地诗人纷纷涌来。他们有的来到温家进行实地“考察”,有的怀着思念远道而来顶礼膜拜。综上所述,不同时代的诗人主要是对谢灵运和温州山水的致敬,通过“临摹游记”、“缅怀谢谢”、“传承精神”来延续“大谢风格”。
南朝:抄·迹
#
文华县令诗路再探与瓯县隐居高林隐士 #
应该说,谢灵运在永嘉县开创了山水游览和诗歌创作的传统。于是,在他离开温州四五年后,更多的南朝名人到来了——他们几乎“复制”了谢在永嘉县的山水创作活动。 #
如与谢灵运并称“颜谢”的颜颜之(384—456),以及写有“晚春三月,草长江南,杂草丛生”的邱池。他们不仅出于同样的政治原因上任,永嘉县知还以“追随谢氏足迹,创造”为主要内容,延续了谢克的诗风。 #
《宋书·颜颜列传》记载,元嘉三年(426年),贬低颜、谢的徐仙之被处决,颜颜之被征为中书侍郎,赏赐丰厚。但因得罪刘湛、殷景仁等当权者,颜氏升任永嘉太守。据温州文史遗载,颜彦之曾游历古称青澳的洞头门岛,并建望海楼(此事为张氏《青澳山》诗中所唱)。有信,唐代中叶诗人。 #
温州景观的最大特点是山海重叠,海景是重要元素之一。谢灵运的诗中,如《赤石行船诗》、《君洞山望明海诗》、《行天登海口番禺山诗》等,都写了观海的情景。海。颜彦之去青澳岛看海,大概是受到了谢的作品的启发。可见他也曾游览过永嘉县的山山水水,但根据现有文献,并没有发现诗词。 #
邱池在创作上明显效仿了《谢客》山水诗。 #
丘迟(464~508),字西范,南朝文学家,吴兴吴城(今湖州)人。他擅长诗词,文辞优美。他曾以《陈伯书》成功招集各国将领投降。梁天监三年(504年)出任永嘉太守。
因谢灵运之前去永嘉县途中写下《富春珠诗》,所以在当时隶属永嘉县的石门洞留下了一首诗。丘池从建康(今南京)前往永嘉县途中路过富春江时,还写有《丹法渔塘诗》和《夜米堰口诗》两首。他还游览过石门洞并留下诗篇。秋池不仅“抄袭”了他的行踪,而且在诗风上也明显沿袭了“大榭风格”。例如,“悬藤岛易至,悬崖峭壁难近”之类的句子,就纯粹是大佬句法。
当时除了文化总督外,还有追随谢灵运诗词的高林隐士。 #
如齐梁时期的陶弘景,据说隐居于永嘉县南溪、桃山一带。在他著名的山水小品《答赏书》中,有一句话:“实乃欲界仙境,自康乐以来,无人可比。”有学者认为,陶写的是谢灵运诗中的永嘉县山水。类似的说法在其他地方的编年史中也可以找到。 #
可见,南朝谢灵运之后,来到永嘉县的士绅官僚、道士也纷纷从事山水游览、山水文学创作等活动,寻找神秘之地。 #
唐朝:回忆与赞美 #
李杜开创喊声感谢风潮,网红打卡地江心语 #
如果说南朝诗人对谢氏诗的继承主要是临摹谢陵在永嘉的山水活动,那么唐代诗人对“凌云诗风”的传承则主要体现在对其在永嘉事迹的追忆和致敬,并以谢陵为永嘉的山水活动。一个重要的历史记录——这一时期的诗人由南朝的“学谢”转变为“咏谢”。
#
从与温州有关的诗词中可以看出,唐代诗人在派人到温州旅游或给温州诗人送礼时,总是以谢灵运为主要典故。他们可能想象着谢灵运笔下的温州风景,也可能踏上温州探亲访友、追忆往事。 #
比如,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深受谢灵运的影响,虽然从未到过温州,但从谢灵运的诗中感受到了温州的山水,对他们充满了敬佩之情。他们开创了历代温州诗歌中“咏谢”的风格。如李白的《清溪玉镜池宴周升》,开头是“上康乐上官,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岛,久留痕迹”。数千年。”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韦琬回王屋》中还提到了石门、谷雨、谢康乐等。杜甫的《辞别裴丘魏永嘉》中也有这样一句话:“孤岛亭在何处?天涯水雾中。我是故人旧官,谁能相助?”我在绝境中,群臣躲藏时有梅花福,行山时记得感谢公。”李杜之后,张子荣、朱庆余、司空图、崔道荣等人的诗作中,谢灵运也是绕不开的一位。他吟诵的江心岛,因靠近县城,又是唐代海上通往温州的门户,所以吟诵最多。 #
在唐代温州,“大谢体”诗风是这一时期的基本标志。当然,到了唐代,温州还没有足够数量有影响力的本土诗人,而大谢??的诗风更多地体现在与温州有关的外国诗人的诗作中。
#
例如,唐代担任诸暨太守的郭泌来到温州,写下了两首模仿“大谢体”的古诗五首;镇元年间,温州行士路英等人就有仙岩瀑布歌谣和诗作。他们不仅在风格上学习谢灵运,而且他的诗中的大部分词也来自谢灵运的诗。他们还多次指出,类似活动是对谢灵运出访的回应。 #
除了“大谢体”诗外,张又信是唐代诗人中所谓“永嘉太守规诗(苏轼词)”的具体例子。这部《永嘉太守》中,有许多与温州有关的诗词被保存下来。他是唐代诗人。诗人到温州后,有意识地效仿谢灵运这一典型代表。 #
张友信到任温州时,曾游历永嘉县及其属县,写下许多歌颂风景的绝句。可以说,是自谢灵运以来,他创作的以永嘉山水风光为题材的最大的一首诗。其中《行天诗》、《谢池》、《孤岛》、《春草池》等诗,都是纪念谢灵运游历的作品。 #
宋元:传承·精神
开创温州诗风,成就温州山水诗 #
唐代温州并无有影响的本土诗人。 《全唐诗》收录了晚唐割据温州的朱褒的一首诗。这可能是现存唯一可以确定为温州当地诗人所写的唐诗。
宋代,温州文化达到发展顶峰,在科举、文学、学术等方面成就斐然,人才辈出。温州素有“温多使,东南第一”之称。在诗歌创作方面,表现在本土诗人的涌现、本土诗歌创作的繁荣及其对全国诗坛的影响。
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突出表现山水的第一人是《恒堂集》的作者许景衡。他有一首《谢公彦》诗向谢灵运“致敬”:
#
外出守护时,云虽远,但频频上来也不厌其烦。 #
五个字里有那么多好句子,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独有。 #
风月楼长势好,塘草春长。
#
那个孤高意气的人,他的肖像依然留在尘埃里。
#
这首诗表现了许景珩对谢灵运的深刻了解,强调了他酷爱游历、思念远大的志向;尤其盛赞他千百年来独树一帜的五言诗。可以说共鸣更深,与一些一般提及谢公的诗不同。 。至于徐自己的作品,最好的也是《五古》和《五韵》。他的诗中有很多表达温州山海之美的句子。
#
南宋时期,温州地方著名诗人团体“永嘉四灵”继承了谢灵运的诗风,主要是因为谢灵运酷爱山水。他们的诗中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常常写到谢灵运。例如,徐昭的《江心寺碑记》中有一句话:“但我疑惑,化为一块石头,曾坐下谢父。”诗人看到寺前的一堆石头,想谢灵运是否也曾坐在这里,拉近了历史的距离。 #
“四灵”所写的诗大多以写景为主,这就是徐昭所说的“诗以山水万物为本”。而这种注重山水的特点,可以说是“入景极深”。这种审美情趣是由谢灵运开创的。另外,谢灵运的山水诗很多喜欢说理,常常涉及外来思想。这种风格多见于“四灵”诗体。比如翁娟的《何臣代之秋日湖楼宴集》、《邓飞霞山构图》等,都是典型的“大谢式”做法。
而另一位“四灵”赵士修的作品《何尘水云胡状云》则有“新雨已过,绿林田埂翠绿,欣然拥抱舒畅,期待远方”等句子,也与美景有关。谢的风格很接近。
#
此外,擅长山水诗的元代平阳诗人陈皋、乐清人李晓光,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了谢灵运的影响。
#
明末何白(1562~1642)是继林景熙、李晓光之后温州诗歌史上的又一位天才。其诗风主要借鉴李白的风格。但何白赢得了很多人的青睐,谢克的山水诗也是重要的灵感来源。例如,他的《雁荡山游五古》作品,大多借鉴了谢客的风格开创以乐府古题作诗的诗人,用了很多谢客的诗词。
应该说,谢灵运确实是温州诗风的创始人,是温州诗史上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由于他的影响,温州历史上的山水诗尤为发达。 “大谢体”在温州诗坛传承最久,因为直到今天,谢灵运仍然是温州诗人咏温州诗的基本主题。 #
附:大谢体诗词欣赏
#
丹法玉蒲滩诗 #
南北朝丘池
#
玉潭的雾气还没有散去,赤亭的风却已经刮起来了。 #
歌声在溪水中间流淌,诵经声响起。
#
村里的孩子们突然聚集在一起,野性的老人面面相觑。
奇特的石象、崭新的山峰、独特的造型。 #
林中野树丛生,寒沙升起。
攀爬藤挂岛很容易,但想要接近倚崖岛就很难了。
相信它永远是一个僻静的住所,它只会暂时处于空旷的地方。 #
过去坐着尖叫是一项任务,但今天躺着治疗仍然可以接受。
#
清溪玉镜池与周升宴
#
唐李白 #
康乐往上官,永嘉往石门。 #
江亭有一座孤岛,历经千年,痕迹犹存。
来秋浦游玩,三访桃培园。 #
千峰雪照,万谷猿猴。
#
兴、谢公合,文以周子伦为基础。
#
扫崖除落叶,月下开清瓶。
#
小溪在楼南,小溪向南流。
#
重归玉镜池,清心神魂。 #
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可以让你远离喧嚣。 #
夜色晴朗归来,平原上高声歌唱。
走后路过这里,替我向兰生道谢。 #
春天的草池塘
#
唐张又新
#
谢公孟草稍有不同, #
没有机会驱逐太监。 #
也有人说飞霞是一个游览的地方, #
池中烟烟、柳树也缭绕。
赫臣黛芝秋湖楼宴集 #
宋翁娟
一夜,雨来,秋色变幻。
湖山初现,风烟微寒。 #
臣子们大摆宴席,开楼赏清景。 #
我珍惜我森林里的人们,并邀请我们一起参观这个省。 #
近处的大陆上铺满了绿草,远处的山脊上升起了白云。
淡淡的兰花香,清香如潇湘。 #
符华篇突然完成,达到满屏。
#
只不过是一场创作之旅,何必去仙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