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名字的数字之谜:从一到六十七,为何有些数字缺失?

建国西路154号
原先的卢湾区地方虽小,但各中小学搬迁乱成一团,恐怕没多少人能全盘托出。比如建国西路154号这个学校地址就跟我有渊源,因为上世纪80年代末,我母校、位于肇嘉浜路与徐家汇路交汇处的五爱中学面临“搬迁”。一位香港商人出资在原校址上盖了一座新楼,但学校还有好几个年级的学生,于是我们成了“搬迁户”,来到建国西路过两年“过渡”生活。我记得五十五中学只是一所普通中学,入学率大概不怎么样卢湾区业余大学,但体育项目很有特色,篮球队一点也不逊色于向明、卢湾、五爱、碧乐、红星(后改名为清华)等,足球踢得也很不错。高一刚到建国西路的时候,五十五中有个卷发的朋友经常和我们一起踢球,速度快,技术好,防守队员根本防不住他。五十五中其实已经取消建制了,他们的老师同学都去哪了?我当时年纪还小,管不住自己,当然也没怎么要求。高三的时候,新校舍建好了,我们又回到了斜桥,告别了在建国西路读书的岁月。 #
建国西路154号内景
虽然我只在建国西路读过两年书,但记忆却很美好。毕竟那是高一、高二卢湾区业余大学,十六七岁的年纪,有青春、躁动的记忆。校园、礼堂、操场、走廊、门楼、食堂……每一棵树、每一草都是那么熟悉。所以今天偶然路过这里,我忍不住走进学校看看。感谢保安小哥的允许,我拍了几张照片。毕竟,从我们离开之后,这里经历了碧螺中学、卢湾业余大学等多所学校。教学楼经过修缮,再也不是当年的模样。但建筑的布局却没有改变。走在学校里,还是能感受到“回到过去”的悸动。
现在是一个停车场 #
教学楼走廊
教学楼背面 #
原礼堂
#
回想在建国西路的两年,我真是浑浑噩噩,学习也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球场上,打到天黑,才坐上我的28寸凤凰老坦克,一路骑过戒备森严的公安、检察院、法院,回家吃饭,等拿出老师布置的作业时,已经打哈欠了。那时,建国西路、陕西南路一带还很安静,学校旁边的布高还是一条很整洁的小巷,人很少。我们班的男生在两节课之间“大放假”的时候,就偷偷溜进巷子里抽烟,等到下课铃响了,就赶紧跑回教室。建牌、星宝、希尔顿、乐富门……混杂的香烟味道很浓,老师早就看穿了我们的把戏,但我们把香烟藏得很好,只是偶尔被不小心“抓个正着”。学校对面是卢湾体育馆,看上去破旧不堪,草坪也很少。楼上的游泳池很专业,有50米的标准池。最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卢湾体育馆门口的小店,卖的是玻璃瓶装的酸奶,浓稠得像豆腐花,必须插着粗吸管才能享用。在寒冷的冬天,一瓶酸奶喝上一口,很快就热起来。还有卖李子、梅子、陈皮梅的老头。我们几个学生一边装模作样地跟老人聊天,一边偷偷打开广口玻璃瓶,抓一把零食塞进口袋,回到学校后再分享。我很想跟老人说声对不起,可是你们去哪儿了?
卢湾体育馆 #
全新面貌
#
回到家,我想查找建国西路154号的地址和五十五中的历史,但一无所获。1948年的《上海路图》上,这里原本是一块空地,有足球场和工务局的花圃。学校是什么时候建在空地上的?什么时候变成五十五中的?没有资料可查。1990年代出版的《卢湾区志》和1980年代末出版的《卢湾区地名志》中,都没有五十五中的记载。它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和我们一起踢足球的那个卷发男孩敏捷的背影,却也十分模糊。
#
1948 #
这是一个空旷的地方。 #
卢湾体育场原址 #
1948年为上海市工务局苗圃、仓库。 #
还有一座穆斯林墓地
建国西路154号
#
虽然学校变化很大,但我也没什么怨言,毕竟地方还在,楼还在,还可以跟保安打招呼,进来拍照。相比上海那些已经消失的地方,我算是很幸运了。我只是想知道,五十五中到底还有哪些书里找不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