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财会考试 > 会计从业资格 > 考试动态 >

学科相通:戴维借电学之斧,在化学世界开辟新路径

2024-06-19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化学家戴维

第一个在化学这门学科上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是大卫。虽然是化学家,但大卫却像林冲借李逵的斧头一样,挥舞着物理的武器。大卫借着刚刚出现的电这把利斧,在荒芜的化学世界里,用电解的方法,劈山斩谷,终于开辟出一条道路,发现了钾、钠、钡、镁、钙、锶等元素#

戴维发现了钾和钙等元素 #

自从戴维借了电斧之后,很多复杂的化合物都在电斧下分解了。他兴奋不已,甚至毫无问题地把硫、磷、碳、氮等元素都砍掉了,希望能砍出一些新元素。结果当然是失败了。

#

这就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哪些物质可以进一步分解?哪些物质难以分解?如果继续分解,会变成什么样子?这又把我们带回到“世界是什么”这个老问题上。

#

大卫 #

世界到底是什么?普通人睁开眼睛看宇宙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就会想找出真相。三千年前,中国古代文人就认为世界大概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它们相互作用,所以世界才如此不同。 #

泰雷兹

#

古希腊学者泰勒斯(公元前624-547年)推论水是万物的本源,只有水分才能产生万物,物质来自水,又化为水。后来希腊学者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35-475年)提出火是万物的本源,世界不过是一团燃烧的永恒之火。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2-500年)认为数字是万物的本源,但这有点玄乎。

#

这些古希腊学者中学识最渊博的是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362年)。他认为事物的本源是原子的排列,它们之所以有形态、颜色、味道等诸多差异,是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大小、形状、排列方式不同。这个猜想真是一针见血,它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要追根溯源,探究事物本身。同时,我国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类似的思想。墨子提出了物质粒子说,他称之为“段”。在《墨子》中,他讨论了物质可以无限分割的思想:“一尺木,日取半,永不尽。”就是说,拿一根短木,今天取一半,明天取一半,后天再截成两半,一直截下去,就永远也截不完。 #

但就在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接触世界本质的时候,希腊却出现了一位名叫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42年)的学者。他认为世界是由火、气、水、土四种“元素”构成的,而每种“元素”又表现为热、冷、湿、干。一种元素可以通过热、冷、湿、干的变化而转化为另一种元素。亚里士多德是当时学术界的最高权威,他的思想主宰了世界一千多年。这种元素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相对于原子论来说当然是倒退了一步,也导致了中外炼丹术的兴起。许多炼丹师梦想着炼制长生不老药,就连野心勃勃的秦始皇和汉武帝也被蒙骗,为此花费了巨资。 他们也一直梦想着点石成金,通过冶炼和精炼,将普通的铜和铁提炼成珍贵的黄金。希腊人从公元前2、3世纪就开始做这些蠢事,一直持续到18世纪,当时许多国王都想用这种方式解决他们的财政问题。

#

直到1782年,英国科学已经发达,牛顿、戴维、皇家学会出现,一些人还在做着这个梦。一天,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正坐在王宫里,为日益紧张的财政发愁。突然有人来访,说他能把铁变成金子,并带来了黄金的样品。英国国王听闻此事,急忙召见他。来访者举起样品,果然沉甸甸的,金灿灿的,光彩夺目。英国国王急忙问是怎么炼成的。来访者说:“我从小就学化学,现在又是皇家学会的会员。现在所用的炼金术,不是像古代巫师那样用火烧顽石,而是用最新的化学方法,使几种元素参与化学反应,生成黄金。”当英国国王听说他是皇家学会的会员,有最新的方法,面前又有一堆真金白银时,他高兴极了。 他急忙下令接收样本,并通知牛津大学授予他博士学位。 #

没想到这件事情引起了牛津大学和皇家学会教授学者们的激烈争论,有人说点铁成金或许有可能,有人说那只是幻想。争论的结果是请这位18世纪的巫师当众试验。那人也大方地答应了,约好时间就去准备了。这天,觐见的人到了,人们就去实验室请他上台。没想到推开门的时候,他正躺在桌子上,已经服毒身亡。他一直在自欺欺人,现在当然过不了这场考验,只好去死。

#

化学就是这样,在黑暗中摸索。有时隧道尽头有光亮,有时却有阻碍。直到英国波义尔的出现,才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建立了元素的科学观念。法国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建立了氧化物的科学观念,并整理出了最初的元素表。看来物质确实可以分成越来越小的部分。就像伽利略之后牛顿要来力学,法提赫之后麦克斯韦要来电学一样,化学确实需要有人出来在理论上总结一下。 #

确切地: #

人们已经摸索了千百年来。 #

窗户纸只等待一个人去触摸它。 #

历史总是眷顾幸运儿。 #

不要轻视机会。 #

这位抓住了机遇的幸运儿是谁呢?他就是道尔顿(1766-1844),一位英国教会中学的普通教师。

#

道尔顿肖像

#

道尔顿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只上过几年小学,之后便在家务农。但他坚持自学,终于在1780年被聘为肯德尔一所教会中学的教师。道尔顿在乡下务农之后,会去寻找书籍和人物。如今来到城市,他便如鱼得水,整天游历和向智者学习,吸收知识。有一天,他听说城东住着一位名叫约翰·戈夫的老人,博学多识,便前去拜访。他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一个苍老的声音应道:“进来!”他打开门,看到一位白发老人背对着窗户坐着。听到有人进来,他没有回头,问道:“你是谁?” #

道尔顿

#

“先生,我是约翰·道尔顿,一名新来的高中老师。”

#

“你想让我做什么?”老人转过身来。 #

道尔顿这才明白自己是盲人,连忙回答道:“我想问你一些关于数学和化学的问题。”

#

“我感觉得到,你很激动,也许你没想到,我是一个盲老头。” #

老人虽然双目失明,但思维却十分敏锐,他转过椅子,和道尔顿聊了起来。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从数学到物理、天文、化学,无所不谈。聊得开心时,老人便站起身,走到一张大桌子前,亲自给道尔顿做实验。

#

他伸手取出一根试管,从架子上拿了一个瓶子,倒出一些粉末,放进试管里,然后“咔”的一声,划了一根火柴,点燃了酒精灯,把试管移到灯上加热,准备水箱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收集蒸汽,测量比重,测量压力。他的手如此熟练,他用的东西仿佛都在那里等着他。他的眼睛不像是瞎子,而是一个明眼人对这种事情太熟悉了,懒得睁开眼睛去看。 #

道尔顿屏息观看,他实在没有想到此时会有这么一个奇怪的人。实验结束后,他急忙问老人如何有如此高超的本领。老人回答说:“一是靠实践,二是靠细心,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从此以后,道尔顿经常来请教。约翰·戈夫在道尔顿晚年把他当成儿子,用自己所有的知识教给他希腊文、拉丁文、法文、物理、化学、数学。道尔顿在这座小城的中学教了十二年书,大学的所有课程都是跟这个盲人老人学的。不能说道尔顿赶上了历史的机遇,和他同时代的人不止几千万,但像他这样抓住每一个机会,自学的人却不多。原来机遇是特别眷顾那些做了艰苦准备的人的。

#

在约翰·戈夫的指导下,道尔顿厚积薄发十二年,已经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思维敏捷的人,更令人欣慰的是,他还养成了勤于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

他的生活极其规律,每天八点起床,在实验室里点火,吃早饭,上午做实验,下午一点吃饭,然后在实验室工作到五点,喝茶,一直工作到晚上九点,吃饭、休息。 #

在实验中,他发现空气在自由均匀地流动,当空气被盛放在容器中时,它对容器壁施加了均匀的压力。当他工作累了,在炉边喝茶时,茶的香味均匀地弥漫在整个房间。似乎气体是一个非常小的粒子,否则它怎么能溶解得如此自由均匀呢?他想到了德谟克利特关于原子的思想,觉得这似乎有些道理。 #

但这终究只是哲学上的推测,要成为化学的原子论,自然需要通过化学实验来验证。但在无数的实验中,道尔顿早就发现,元素的结合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比例,比如氢和氧结合,总是两份氢和一份氧结合成水,如果氢用完了,还有氧,就总是氧,挤不成水。

#

就这样,一个伟大的想法诞生了。 #

他最终于1808年写成了《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他指出:“化学的分解和化合所能作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使原子彼此分离和重新结合。” #

新物质的产生和毁灭,不可能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就如同我们不能把一颗新行星放入太阳系,也不能毁灭一颗现有的行星,或者我们不能创造或毁灭一个氢原子一样,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每一种物质都是由它自己的原子组成的。把铁原子变成金原子是不可能的。千百年来,那些梦想把铁变成金的人,不知道底细,一代又一代地挖空心思,这怎么能不是一场空想呢? #

由于每种元素的原子都不同,所以它们的重量也一定不同。但想象一下原子有多小。后来人们发现,它们的直径只有一亿分之一到四亿分之一厘米。如果你把50万个原子放在一根头发的直径上,它们就能放得下。而一个原子的重量只有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克(10^-23克)。

#

道尔顿当时自然没法用天平来称量,但聪明的道尔顿想出了一个妙招,根据各种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配比,选取最轻的氢,将其原子量定为1,以此为基准,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就是氢的多少倍。

#

1803年9月6日,道尔顿用这种方法迅速列出了化学史上第一张原子量表,其中收录了六种简单原子和十五种化合物原子。为了区分这些不同的原子,道尔顿为元素制定了一套符号表。道尔顿一夜成名,他并不注重名声,但戴维却在未征求他的意见的情况下,接受了他成为皇家学会会员。英国政府授予他金质奖章,柏林科学院授予他名誉院士,法国科学院授予他荣誉学士学位。

#

确切地: #

我没打算追着莉莉到我家门口。 #

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会来找你。 #

但他至今单身,从未结过婚。当人们问他为什么结婚时,他指着自己的头说:“化学反应把脑袋填满了,没有空间再娶一个妻子了。”

#

道尔顿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化学,这是值得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化学的新纪元是从原子论开始的,“近代化学之父不是拉瓦锡,而是道尔顿”。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