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王铮去职引发争议: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

“北大罢免王征北大附中校长职务”的消息就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激起涟漪,在教育圈传开,然后不断向外传播。
#
自12月14日北大发布《关于王政免职的通知》以来,相关话题的讨论仍在继续。 讨论的核心不是王政,而是他在北大附中进行的改革,以及由此引发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 #
作为一名因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而受到关注的中学校长,王征辞职后,出现了两种极其反对的声音。 一种声音抱怨王政,甚至感叹“中国只剩下一种中学了”; 一种声音认为,王政的改革是以牺牲工薪阶层子弟入学率为代价的,“早就该取消了”。 #
“正面和负面的声音中,前者的动机是好的,但也不完全正确;后者的评价虽然不公平,但也不能说完全错误。” 作为教育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谭传宝认为,王政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不能排除升学率。 如果改革后学生其他方面有所提高,但成绩却下降了,那不叫全面发展——这应该是一切教育改革的检验标准之一。 #
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认为,王峥是一个有教育理想并执着弘扬教育理想的人。 他值得尊重,但他未必是一个全面的优秀校长。 王政辞职引发的争议背后,并非简单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实际上深刻反映了中国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尴尬。 #
谭传宝认为,教育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社会问题,一定程度上需要通过社会发展来解决。 但同时他指出,在中国需要参与大国竞争的时候,孩子的综合实力应该增强而不是削弱。 社会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勇敢的改革者。 #
王政与他的教育改革
1964年出生的王峥,与北大附中有着40多年的渊源。
#
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附属中学,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四年后,大学毕业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
王征在北大附中任教期间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他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1994年,30岁的他担任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 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
在北京大学支持深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王政于2000年前往深圳筹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并兼任南山分校校长。 2002年至2009年4月任深圳中学校长,2003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校长。 #
在深圳中学期间,王政开始了教育改革。 比如,他强调学生发展的主动性; 他主张,一、二年级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成长,而三年级学生则要重点准备高考。
#
2009年,王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中国的教育模式非常统一,大家在几千所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发展方向不同, “还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各种各样。所以我希望学校教育有一点多样性,有一些选择,给学生一个不同的发展过程。这就是我推动一些改革的初衷。” #
2009年4月,王征重返北大附中担任校长。 2010年起,北大附中实施“转班”改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课程安排前往不同的教室。 高一学生可与高二学生同班。 不再有传统的班主任。 。 高中高年级学生集中精力准备高考。
据北大附中校友石楠介绍,王征在北大附中的改革主要包括实行“轮班制”、设立专门的国际部(即单位/学院)。用于出国留学)。
#
2013年后,北大附中借鉴英美House体系和中国传统书院体系,将原来的6个单位发展为8个书院。 书院脱离固定班级的固定群体后,通过书院自治推动公民教育,通过混龄长辈制度推动书院传承。 2023年9月起,其中两所学院列为出国留学,其余学院则以高考为主。 #
在向澎湃新闻谈论王峥时,不少教育界人士都提到,王峥是一位有教育理想的人。
#
王政没有直接阐述他的教育理想,但我们可以从他过往的一些言论中窥见一斑。 #
王政担任深圳中学校长时提出,深圳中学致力于培养个性鲜明、充满自信、勇于承担责任、具有思想力、领导力、创造力的优秀公民。 无论身在何处,他们都热心服务社会,尊重自然,关爱他人。 #
王政回京担任北大附中校长后,这段话也被写进了北大附中的小册子——只不过开头的“深圳中学”被替换成了“北大附中。” #
此外,在2023年央视纪实频道播出的纪录片《高考》中,王征也有过比较直接的说法。 他说,在现行体制下,教育就像“戴着手铐、脚镣跳舞”,真正放下舞蹈是每一个教育者、教师的向往。 “所以,只要有机会,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条件,我们一定会尝试这个。”
王政辞职后,北大附中何去何从?
从深圳中学到北大附中,王政确实一直在尝试改革教育。 与此同时,他的改革也引发了各种争议和风波。
#
纪录片《高考》中提到王政对高中生的改革引起轩然大波。 纪录片中,王政本人提到,北大附中有很多北大的学生。 有人向北大领导投诉,认为学校应该介入,不要让校长(王政)胡作非为,甚至建议罢免校长。 #
有学者认为,回过头来看,当时北大并没有解除王征的校长职务,说明北大对王征的改革还是比较宽容的。 与此同时,王政在改革中也做出了一些妥协。 在纪录片《高考》中,采访北大附中的学生表示,高一、高二和高三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到了高三的时候,五六楼就关门了。 原因是高三必须按照高考规则集中精力准备高考。
不过,有教育界人士指出,近年来,在北京市海淀区几所重点中学中,北大附中的升学率(主要是北大、清华的录取人数)落后远远落后于同一阵营的人。 学校。 一些家长将北大附中的“没落”归咎于王铮的教育改革,因此时不时有人公开提出解聘王铮。
“事实上,如果高考更加注重综合素养,题型更加灵活,对北大附中的学生来说是有利的;但在目前的考试模式下,如果高考考试成绩对比的话,北大附中会落后一些。” 一位学者说道。
#
今年是57岁的王政担任北大附中校长的第13个年头。 12月14日,北京大学官网学校公告栏上贴出一则通知:学校决定免去王政的北大附中校长职务。 #
此消息从北大及北大附中传出,迅速在教育界传播,引起社会关注。
虽然新闻中北大没有具体说明王政为何被免去校长职务,但王政教改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大量认为,王政的辞职与其教改引发的巨大争议有关。 一定的关系。 #
与此同时,许多人,无论是王政教育改革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认为北大附中将进入另一个时代。 甚至有人担心,未来北大附中会迎合家长的需求,追赶其他名校,走向注重升学率、升学率的道路。
#
不过,中学时期经历过王政和王政前任校长康健管理学校的施楠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她说:“我认为更换校长不会对北大附中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在施楠的印象中,原北大附中校长康健气质优雅,说话喜欢引用经文,见到学生总是微笑; 王铮有着“理工男”的气质,做事雷厉风行、雷厉风行,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 下午放学后,留在学校参加社团活动的学生,经常会遇到王铮在食堂吃饭。 #
近日,施楠与众多校友聊起了北大附中。 讨论最后达成共识,北大附中继承了北大的精神和气质。 北大附中虽然历经多次改革,历任校长,但其一些固有的特点(如追求自由、重视自主学习等)并没有根本改变。
#
施楠记得,康健时代,北大附中也是自由多元的。 老师在课堂上不会按照课本进行教学,而是会做大量的知识拓展。 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学生们每天都提前放学,但他们想留在学校自学。 那也没关系。 高三时,老师会根据高考要求调整教学状态,带学生复习教材内容,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和规则,更好地应对随着高考。 #
“在王政接手学校之前,北大并没有太关注学生是否必须考上北大或清华。老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在填写申请时,他们也会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而不是学校排名。” 施楠说,她放弃了去北大的机会,选择了另一所大学——这所大学的知名度不如北大,但她感兴趣的专业的声誉比北大同专业的声誉要高。北京大学. #
因此,在包括石楠在内的北大附中毕业生看来,王政的改革步伐并没有大到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步; 而王政之后的几任校长,很可能不会也无法改变北大附中的固有精神。 。 #
陈志文还指出,几乎所有大学附属学校都会带着所属大学的基因和风格。 王政卸任后,北大附中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但仍会保留北大的基因。 王政的前任康健校长也是一位理想主义校长。 这并非偶然。 #
“因此深圳北大附中,北大附中不可能接近‘清华附中’、‘人大附中’,更不可能成为衡水中学。” 陈志文说道。
“历史重演”与教育改革的困境 #
王政被免职后,不少人认为,这背后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 多年来倡导的素质教育输给了现实、应试教育。
事实上,教育改革带来的争议和矛盾不仅仅存在于北大附中。 #
近日,多位教育界人士向澎湃新闻提及,事实上,王政在深圳中学推行教育改革时,曾遭遇部分家长的反对。
#
此外,2023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南京一中校长遭到家长批评并要求开除。 原因是学校素质教育导致“入学成绩高,高考成绩低”。 迫于压力,南京一中承认了错误,并出台了趋于应试教育的整改措施,如晚自习延长至十点、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等。 #
对此,谭传宝指出,类似事件在中国教育改革史上曾多次发生。 #
谭传宝回忆道:“十多年前,南京的学校比较注重素质教育,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办学非常灵活,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后来,由于南京中学的出现,高考无望,更加应试,对于苏北地区的教育现状,舆论最终被南京学校大量引进校长所平息。苏北地区,把苏北模式搬到南京。”
#
在分析王征辞职的原因时,谭传宝认为,一方面王征已接近退休年龄深圳北大附中,另一方面不排除父母施加的压力可能起了一定作用。 #
令一些人困惑的是,在多年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王政在开放、包容、创新的深圳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为何却遭遇阻力? #
在陈志文看来,这说明王政面临的问题更多的不是体制机制的冲击,而是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观念和价值观难以动摇。 当社会评价仍然以分数、名校、学历为主的情况下,相关的教育改革很难落地。 “比如王政认为应该是这样的教育,但很多家长认为应该是另一种教育。” #
此外,陈志文分析,人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可能会受到地区发展和开放程度的影响,但在教育方面,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或者父母关心的事情却惊人地一致。 深圳家长对于可能影响升学率的教育改革并没有因为深圳是一个开放创新的城市而更加宽容。
#
同样,谭传宝强调,很多教育问题实际上是社会问题。 儒家文化坚信“万物皆下品,唯有教养为高”。 此外,东亚社会的“人的现代化”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得足够好。 个人依赖性和等级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每个人都只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人”。 “人”,不愿意做普通工人,这些才是重点。 #
为此,陈志文表示,“有人简单地将王政的争议称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争’,但争议背后远没有那么简单。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感受都是客观的。”但这也不客观。”
陈志文认为,这些争议深刻反映了中国教育面临的复杂处境、困难和尴尬。 #
“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排除高等教育的升学率。” #
在重新审视和评价王征多年来在北大附中所进行的改革时,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王征是一个有教育理想的人,值得尊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的改革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或误解。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朝晖表示,“王政的一些教育评价标准与现行考试招生制度下的标准不同,这导致家长对他的教育改革产生紧张情绪。”
在褚朝晖看来,王政所做的并不是改革教育,而是尽可能按照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来进行教育,更加注重个体内在本质的发展。 “在教育理论中,它是一个概念。但是,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教育不能按照我们单一的概念来进行,而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人的本质本身也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不同孩子的天性的充分表达只能以某种方式存在。” 楚朝晖说道。 #
谭传宝认为,王政希望学生有更多的发言权,管理自己的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追求自己的兴趣。 方向没有问题。 中国的教育最需要的是放宽限制,让孩子走自己的路。 独立人格,自由学习。
“但需要注意的是,王政的一些做法可能是有问题的。” 谭传宝表示,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包括高等教育的升学率。 如果一个孩子其他方面进步了,但是成绩却下降了,那不叫全面发展。 这应该是一切教育改革的考验之一。 #
“一个社会不可能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但良好的学习成绩应该是学生全面、自由发展的产物,而不是相反。只要高考牺牲结果的代价是牺牲孩子的全面自由发展。” 覃传宝说道。 #
“我认为王政的改革之所以产生这些批评,主要原因并不一定是他的理想是错误的,而是最好的教育可能不仅仅只有他的理想中有这个维度。某个维度的理想不是关于教育和生活的。” 。 一切。” 谭传宝分析道。 #
谭传宝认为,“如果不让孩子回答问题,还是需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就需要让孩子产生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如果学校不能用自己的措施来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那就很抽象了。 地面让孩子自由,就像鸟儿不能真正飞翔一样,那不是鸟儿的自由。” #
他指出,“如果王政的改革方向是对的,那么这对后来的改革者有一个启示: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理想,但这些理想必须与其他教育规律相结合,不能单一方向追求一个维度。 理想的。 孩子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离不开学习成绩。” #
教育改革者应该何去何从?
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应该做什么? 改革中应避免哪些误区?
褚朝晖认为,从长远来看,教育管理和评价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不同的教育理念和理念应该能够在其中发挥作用。 因为每个个体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地受益于多样化的思想和观念,单一的标准和单一的观念将对所有个体都有害。 #
谭传宝指出,很多人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做教育,但这实际上停留在对古代体验式道德教育的认识上。 近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现代教育要求教育者有更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作为基础。 有教育理想的人不能忽视教学本身的某些客观规律,必须防止教育改革“压葫芦升瓢”。 尊重教育规律,着力提高教育专业化,通过教育科学提高教育生产力。 #
谭传宝还强调,一切教育改革措施都应该能够增强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 如果忽视这一点,只推进某个维度的改革,一定会“未始先死”。 ——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惯性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 一切教育措施最终都应促进儿童德、智、体、艺、体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学习成绩的有效提高。 如果教育改革不能带来教学效果的提高,即使理念正确,也是无用的。 #
他说,“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一方面要坚持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另一方面素质教育不能毁掉孩子的表现,我们需要参与大国竞争” ,而我们需要的是加强而不是削弱孩子的综合实力,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教育科学来提高效率,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自由发展,让他们有更多内在的学习动力搞素质教育不等于孩子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
谭传宝认为,虽然“钱学森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答,但社会应该以更加宽容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勇敢的改革者。
(应受访者要求,希瑟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