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剑道 年中法文化之春:法国艺术家阿尔贝·帕尔马中国首展

遥远而又近在咫尺
2023年“中法文化之春”期间,法国艺术家阿尔伯特·帕尔玛在中国的首次个展《遥远,却又在这里》于2023年6月2日下午三点半在798艺术中心举行,欧承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开幕式隆重举行。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夫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回顾报道。
#
27岁那年,他在一次演出事故中双肺被烧伤,大量抗生素让他失去了听力,医生对他宣判了死刑。他顽强拼搏,在垂死的沙漠路上奋力前行。攀登,来自东方的哲学救赎了他的精神。32年后,他拿起羽毛笔,开始创作艺术。他曾在需要十万笔才能完成的画板上工作了72个小时。如今,他的个展首次来到中国,他叫阿贝尔·帕尔玛。
“如果有山脉,海洋,树叶或树枝,闪电,皮肤或织物,那只有通过遇到你的记忆,印象,梦想,他的手才会遇到空间,它下面的区域,紧贴着它的区域。” #
—让-吕克·南希 #
▲ 法国艺术家阿贝尔·帕尔玛 #
浴火重生的艺术家
阿贝尔·帕尔马1947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博尼,年轻时因躲避纳粹迫害逃离阿尔及利亚,居住在法国南部的格拉斯,后于于默奥大学攻读文学与艺术史专业。
#
在法国的早期职业生涯中,他以喜剧演员的身份起家。1976年北京剑道,在万塞讷的军械库剧院,一群喜剧演员准备了一场向米萨克-马努雄抵抗运动致敬的演出,阿贝尔·帕尔默就是其中之一。影片中的一位演员准备表演喷火特技,随着摄像机开始拍摄,他准备喷火,但令人意外的是,火并没有被吐出来,而是被吞了下去。灼热的火焰充满了他的肺部。他全身被烧伤,立即被周围的人送往医院。在生死搏斗中,大量的抗生素治疗损坏了他的听觉神经,左耳完全失聪,右耳逐渐失聪,被诊断为“80%残疾”,终身残疾。
#
后来有朋友建议他去东京,到了日本后,他开始以演员的身份教授课程,但耳聋让他失去了平衡北京剑道,头晕目眩、吐血不止。一位剑道大师建议他练习日本剑术,以改善身体状况,重新找回平衡感。就这样,他长达30年的剑道生涯开始了,他成为了一名武术家。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在这里”部分作品 #
回到法国后,他因耳聋、无业而陷入极度贫困,他所教授的日本剑术在欧洲并不像在亚洲那么受欢迎,过去的痛苦再次出现,这次被诊断为癌症。他住在马南街的两间小阁楼里,把自己关在禁欲和痛苦中。每天傍晚,当西边的太阳刺眼得让人看不见的时候,他便盘腿而坐,陷入沉思,走进阁楼,像日本人一样脱掉鞋子。 #
2008年冬天,他坐在阁楼里,肚子抵着桌角。突然间,癌症涌上他面前的康颂纸上。61岁的帕尔马成了一名画家,而且是一名大画家。年底,他在阁楼桌上的纸上用上千支笔完成的画作,名为《癌细胞的扩散》。
中国首展在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开幕 #
2023年,“中法文化之春”迎来了第十二个年头。6月2日下午,阿贝尔·帕尔玛在中国的首展在798艺术区程信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开幕。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在这里》开幕式现场:从右至左:法国驻华大使顾山、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程新东、艺术家阿贝尔·帕尔玛之女玛雅夫妇与孙子马克斯、798艺术区管委会主任桑小伟、秘书长张国华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如此”开幕式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远在天际,却就在眼前》开幕式上,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程新东致辞,右为法国驻华大使顾山。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就在你面前》开幕式上,法国驻华大使顾山致辞,左为法国大使馆翻译路易斯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却又在这里》开幕式上,艺术家阿贝尔·帕尔玛的女儿玛雅和丈夫发表演讲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却又在这里》在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开幕式上。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夫妇、策展人程新东与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工作人员合影
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2000年创立于北京,连续多年荣获《中国艺术权力榜》年度最佳画廊奖。空间在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建立了文化交流的桥梁,其作用是连接东方与西方。在当代艺术交流中断半个世纪之后,它为中国公众提供了开阔视野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引领西方公众发现和欣赏来自中国的当代新艺术,也拓展了公众对国际艺术的欣赏范围。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却又在你面前》在程鑫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 #
“中法文化之春”十二年来所积累的丰硕成果,离不开两国政府部门、工商界、文化界、媒体伙伴的大力支持,两国友谊也愈加牢固和深厚。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
展览开幕式上,凤凰艺术记者专访了法国驻华大使顾山(-),他对中法两国间不断的文化交流深有感触,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让中法两国的友谊更加深厚、更加牢固。谈及如何看待本次展览中法国艺术家阿贝尔·帕尔玛的东方情结,顾山说: #
“帕尔马确实和中国道教文化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帕尔马的一生就是不断寻找道路的过程,同时他也一直在努力和疾病做斗争。他在亚洲开始练习武术,并在此基础上,在20世纪60年代从剑术转向笔法。所以他练习了三十年的剑术,然后才开始用钢笔作画。帕尔马相信,在最小的动作中可以发现最伟大的东西和真理。”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在这里”部分作品
#
夜晚、剑道和羽毛笔
这是一场与病痛和命运的抗争。在帕尔马失眠、痛苦的时候,他开始阅读,在烛光下用细小的笔迹抄写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把文章撕碎,变成看不见的碎片,文字消失在字里行间,他让情绪在纸上在另一个世界重生,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放手了,离开了意义,进入了虚空。
#
他把迅速增加的力量转移到桌子右侧的纸张上,用图钉将其固定住。他把羽毛笔握在手中,像一把小剑。2008年减去1976年,32年的剑术磨砺出一根羽毛。纸张洁白如大西洋上的悬崖。无数小浪冲击悬崖,溅起泡沫。 #
帕尔马的作品引起了众多作家、哲学家和艺术家的兴趣,包括亨利·布肖、帕斯卡尔·谢亚、莫比乌斯和让-吕克·南希。由此产生的独特图像从保罗·克利的贫穷艺术、现代艺术、传统书法和以“无为”原则为基础的亚洲精确运动伦理等来源中汲取灵感。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如此”部分作品 #
帕尔马的画属于黑夜,正如人们说他的画应该在低光下观看。帕尔马的画是颤动的场,图像在其中不断变化、存在、嵌入。他经常在夜晚作画。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他说那是因为在夜晚他的梦最能把自己的氛围注入理性的墙壁,因为夜晚是放松警惕的地方,它抹去了白天的悸动,交给了运动和流动性。正如中国文人画中充满悬崖、瀑布和深渊的山水画一样,夜晚把他带到了一个俯瞰虚空的地方。而他的许多作品都以“无题”命名:
#
“于是,我的夜游开始了,但没有被愚弄的人却游离在话语之外。他们是德语单词‘los’,超脱的、松散的、被抛弃的、迷失的、自由的。根据古希腊对人类美丽定义的潜意识‘掌握语言的生物’,夜与本体感受的潜意识共存。夜,现实是一场阴谋,行动试图解读,不命名,不服从语言。像贝克特一样,寻找‘我沉默的语言’,‘让双手说话’。”
▲ Palma的创作场景 #
帕尔马工作时,会围绕一张完全被颜料覆盖的桌子作画。他不停地绕着桌子移动,在下一笔画附近放置蜡烛,蜡烛数量更少、更短。每一幅画都会从各个方向观看。甚至从每个角度、每个方向。它从每个角度思考,也应该从每个角度思考,不断旋转、潮起潮落,我们从各个地方陷入其中。 #
在谈及东方剑术对他的哲学观和艺术思维的影响时,他说自己在70年代末来到日本时,状态非常不好,日本治愈了他受伤的身体,卸下了他最后残留的战斗力:轴心稳定,重心牢固,靠气息支撑。他感受到道家朴素的道理:认知的基础是我们的身体,而不是我们的心灵。 #
▲ Palma作品细节 #
这种呼吸与轴线法则是如何体现在绘画中的?帕尔玛认为这种精神上的浸入让他在几何意义上拥有了极度的敏感。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在活生生的图形中,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结构和动作,重新建立起体图与几何意义之间的联系。学习节奏改变与实践的关系,这就是他的法则。如何在一幅50*65cm的素描画中,承受多达35000笔的笔触?帕尔玛认为,从来都不存在真正的重复。两笔看似相似的笔触之间,却出现了淡淡的颤动与细微的差别,让每一个重复的图案,其实都是独一无二的。
#
许多观察家对帕尔马的画作所展现的思想水平印象深刻。有些人将他的作品与曼荼罗相提并论,讨论其抚慰人心的特质。帕尔马认为这与帕尔马所说的他躺在画板上,处于一种极度专注的状态,羽毛笔不断唤醒他内心的原始力量相呼应:
“它是我潜意识的地震仪,非常深邃和私密。从外表看,你只能看到一个老人坐在那里,只有他的手在动,但有时,过去情感的回忆会涌入我的心中。这支笔激起痛苦的洪流或打开我心中幸福的深渊。我不知道下一次的笔触是否会引发失眠。”
#
▲阿尔伯特·帕尔玛个展“遥远而又如此”部分作品 #
这是一种对自我存在的探索。帕尔马讲了一个故事:西姆鸟的故事。苏菲派向人们讲述了寻找这种神秘鸟类的故事。它的分形图案经常出现在他的画中。他试图触及一个最终会重建整个图像的点。但如果你把他的一笔与其他笔画完全相同的笔画分开,你什么也看不到。然后你会发现,35000笔画产生了一个与原始图案毫无关系的整体图像:
#
“对我来说,关键在于找到总结所有线条的一笔。总结所有图像的图像。这是一次呼吸,一场游戏。它的另一边是我的笔尖、我的存在、我所表达的东西。无限,另一边是希望将羽毛笔插入更大图像的靶心。” #
▲ 法国艺术家阿贝尔·帕尔玛
#
在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中,阿贝尔·帕尔玛学会了一种自我心灵的救赎。之后,他打开了一扇门,就像他在三十多年的剑道修行中所领悟到的一样:身体是心灵的驱动力。在黑暗与寂静中,他回归灵魂深处,那里只有羽毛笔、画笔、墨水与纸张,对无限的追求与对无限的追求在这里相遇,无数个“无限的存在”唤醒了一种对身体与心灵能量的精准操控。阿贝尔·帕尔玛的作品,无论具象与抽象,都像新的曼荼罗一样运转。
#
▲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本次展览策展人程新东 #
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创始人程新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在法国从事艺术经纪、策展工作,自九十年代初开始策划中法艺术交流活动。程新东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认为中法文化交流使得西方思想与东方思想相融合,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平台,自九十年代起就已建立。本次展览阿贝尔·帕尔玛的个展为《远在天涯,近在眼前》。东西方文明在地理上相距遥远,但帕尔玛的艺术与人生经历无疑向我们揭示了:一种新的文化融合,让两种文明与思想在当下更加接近。透过帕尔玛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 #
“这是西方与西方之间高水平的接触,或者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条穿越亚洲‘道’的绕行之路,反过来,这也使令人兴奋的欧亚冒险得以重启。” #
展览信息 #
▲ Palma个展《遥远而又如此》海报
阿尔伯特·帕尔玛“虽然很远,却很近” #
策展人:程新东 #
艺术家:阿尔伯特·帕尔玛 #
展览开幕:2007年6月2日
#
展览时间:2023年6月2日—7月16日 #
展览地点:程新东国际当代艺术空间(798艺术区)
(凤凰艺术北京报道/李鹏撰文/李鹏编辑/李鹏) #
红色警报,高能攻击!
《凤凰艺术》的游彦君又来捣乱了!
#
这不是一个无聊的团体。
现在加入“与盐共存的1001种方法”微信群,你可以: #
随时抢DIY、插花、陶艺、音乐、戏剧、亲子活动等优惠券及大红包!!
尽快获取各类好玩又便宜的活动!! #
扫描有研君二维码,带你进群!!
#
为什么不点击图片来观看这个精彩的新展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