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实践探索,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根据教育部教学成果奖条例设立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领域的最高级别专业奖项,每四年评审一次,代表了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教学的最高水平。
#
据介绍,获奖成果《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建设20年实践探索》由袁卫星、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教育部特聘教授冯建军组成的团队,历时20余年,遵循“循序渐进、点面结合、纵横推进、螺旋上升”的研究思路和路径,以生活为切入点、以理论为先导、以课题为重点、以实践为检验,从校本实践、课程建设、区域推进、社区营造、学习中心建设、推广辐射等环节入手,成功构建了中小学生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学校学习状况的生命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
该项目首次提出“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生命教育理念,项目组制定了《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指导纲要》,首次提出以“生命”为中心、为原点,围绕人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开展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积极生活、成就生命,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让有限的生命实现最大的价值,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
项目组围绕生命三个维度,打造了安全、健康、修养、交往、事业、信仰6大板块、144个主题的生命教育内容体系,整合了其他课程中分割的生命教育学习内容,围绕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生命现象螺旋式地开展教育。目前已出版《新生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等48本实验读物,覆盖小学至高中各阶段,在全国300余所学校推广使用。疫情防控期间,还编写了《新生教育》“抗疫版”,在全网免费分享。 #
2023年,袁卫星校长被深圳市宝安区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后,立即在学校成立了生命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在生命教育渗透课程、教材、课堂的大背景下,学校探索以“特色课程为主”,学科渗透、主题教育、班组活动、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家校社会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生命教育实施机制。学校开设生命教育特色课程,课程连续化、常态化,纳入课表和课堂;推行学生生命成长导师制,建立“学校-中心-年级-班级”四级教育机构;建设生命教育体验馆,打造通过场馆课程推进体验式生命教育的空间样本; 依托深圳云学校,多方推进、积极筹建生命教育网络学习中心,构建“专家名师+学校教师、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生命教育新模式;以“家校合作共育”为行动,以办好新型家长学校为载体,积极开发新型家长课程,创造性地开展生命教育亲子电影课活动;与宝安区团委联合共建青少年生命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探索建立青少年生命教育服务体系宝安区基础教育网,进一步深化家校社会联动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开通线上课程; 启动疫情期间粤港澳经验融合项目宝安区基础教育网,推出《疫情面前勇敢成长——青少年生命教育公益课23讲》等系列线上课程,发放生命教育公益电子书,在线学习人数超过500万人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共青团中央》等多次报道。 #
在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袁卫星校长始终把生命教育课程建设与发展作为头等大事,以理论为先导、以研究课题为重点、以实践为检验,与全国生命教育实践界一道不断探索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
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生命教育相关项目5项,出版《生命的课》等生命教育专著10余部,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上海教育研究》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编写各研究阶段生命教育实验书籍48本,在全国建立生命教育基地学校158所,受益师生500余万人。在北川开展地震灾后生命教育,在安康、毕节开展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近500名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资助。
#
“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袁卫星认为,教育质量应包括学业质量、发展质量、生命质量,学生在校园里应健康快乐、自信阳光地生活。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未来,宝安中学(集团)将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命教育”特色课程三方面推进融合,以生命教育为抓手,开展“有意义、有趣、可能”的教育。 #
据悉,在区教育局支持下,袁卫星??校长将协助宝安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制定《宝安区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大纲》,并以此为核心形成生命教育体系保障。
#
同时推动成立宝安区中小学生命教育领导小组和宝安区中小学生命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依托“新生命教育研究院”专家、名师资源,按照外部引进、内部调配、灵活运用的原则,建设生命教育专家库和教师库。推动宝安区中小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形成内容全面、实用性强、开放性强、针对性强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打造生命教育体验馆,以体验馆建设为亮点,丰富生命教育课程资源。加强以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优秀教师、家长为多元化教育主体的生命教育导师培训。以家长学校为切入点,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
#
(原标题:《基础教育领域最高奖项!宝中校长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秦汉编辑点评刘春生、范金华、刘一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