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护理员:新时代新天地中,年轻人的就业新选择

光明日报记者 王梦敏
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已逐步步入中老年,这是我国养老服务面临的一个现实。 #
然而,谈及养老院护工这个职业,很多人还是难以摆脱这样的刻板印象:“照顾老人起居,谁家的子女专门学这个啊?”“又苦又累,年轻人干这个有什么前途啊?”…… #
其实,这些印象已经过时,如今养老服务已不再局限于日常照护、起居照料,而是对老人“身、心、灵、社会”的全方位关怀为您服务教育网课件中心,而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青年社工无疑是实现养老服务新内涵的重要支撑队伍。 #
养老服务业缺年轻人吗?缺! #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中,未来从事该领域就业、实现“专业对接”的仅有15%左右,从事老年社工工作的学生比例则更低。
年轻人从事养老服务业有前途吗?有! #
随着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养老产业与养老服务市场显示出巨大的需求与发展潜力。目前,尽管外界并不了解或并不看好,但不少胸怀大志的年轻人依然选择投身养老社会工作,从事养老护理师职业。他们用亲身尝试,消除误解,在创新中磨练自己,在坚韧中成长,静待在养老蓝海中扬帆起航。在首届全国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上,参赛选手平均年龄29岁,大部分为90后甚至95后,半数选手拥有本科以上学历。
这些从事养老服务的年轻人,正用脚踏实地的探索告诉大家,人迹罕至的路,其实也是一条“风景大道”。 #
翟浩林培训护理人员如何正确摆放老人的肢体。 胡彩宇/光明图片社 #
凭借良好职业素养,年轻人“脱颖而出”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作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年轻人才供不应求。 #
12年前,李丽珠从护理学校毕业时,并不是众多选择从事养老行业的学生之一。但她进入了厦门一家养老院,如今已是高级技师。有一次,一位家属问她:“你这么年轻,家里人同意从事这份工作吗?”李丽珠笑而不语。但她决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用行动打消周围人的疑虑。
干这行,重要的是细心、负责,年轻的李丽珠善于在此基础上尝试改进方法、总结经验。
预防卧床老人发生压疮是护理的重点。“一位老奶奶入院时,因为家人不会照顾,身上有9个大小不等的压疮。入院时,家人只想减轻老人的痛苦,但我们想做的更多。”李丽珠回忆说,她和同事们每天要花3个小时给老人换药,在皮肤易出汗的部位垫无菌纱布,保证清洁干燥,饮食中增加鸡蛋、牛奶等摄入量,保证营养,经常给老人翻身,注意肢体摆位。 #
半年后,老人的伤口痊愈了!“家人握着我的手向我道谢,夸我们,说把老人交给我们照顾,他们很放心”,李丽珠欣慰不已。
#
随后,李丽珠还总结了一套适合认知障碍、意识不清老人的口腔清洁经验,大大改善了老人的吞咽功能,也正是凭借着精益求精、大胆创新的精神,她获得了“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伤口病例大赛”一等奖。
#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及家属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照护护理,而衍生出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尤为重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逐步构建了从技校、中职、高职到本科的立体化专业教育体系。同时,从国家到地方,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评、以赛促建,激发广大养老护理工作者“学技术、练技能、比技能”的积极性。仅2023年,就有地区赛454场、省赛32场、全国赛1场。
#
“其中,年轻人凭借良好的职业素养开始脱颖而出。”曾多次担任老年护理技能大赛评委首席评委的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教研室原主任刘泽阳说,专业的老年护理员能够根据老年人的现状和需求变化,定制个性化的护理方案。从专业院校毕业的年轻护理员,经过实践技能、应变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多方面的专业训练,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应急事件处理等方面,普遍表现出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
李艳在工作。摄影:杨宇/光明图片 #
男女老少同理心共处 #
闫福云从山东大学护理专业毕业时,社会上很多人对护理人员还抱有过去的认识。她和同学们一样,选择在医院从事临床护士工作。经过三年多的培训,她熟悉了老年痴呆症、脑出血、颅脑外伤、高血压、呼吸道感染等老年危重疾病的护理,掌握了各种抢救器械的使用。 #
此时,她也重新认识到养老护理的意义和价值。“我主要在呼吸科、神经外科工作,这些科室住院的老人很多,看到很多家属或者保姆在护理上不合理的地方,可能会让老人的病情恶化,我很着急,如果有专业的护理,老人康复的会更快!”她咨询了业内人士,了解到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很大,凭借自己的专业技能,一定能有所作为。怀着满腔热情,2012年,她来到了济南一家社会福利院。 #
“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还是有差距。”上班第一天,闫福云在床区帮老人换衣服、洗漱、整理床铺,干着最基础的活儿。她的手艺看似“派不上用场”。但很快,这差距就被一件小事抹平了。
#
一天值班,她给一位痴呆老人喂饭,每次半勺,等他咽完再喂。突然,老人不停咳嗽。闫福云根据经验判断,老人不是呛着,而是喉咙里有痰。她本能地帮老人翻身,拍打他的后背,很快痰就出来了。
“我干完活后,奶奶把我拉到一边,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苹果给我吃。那时候,奶奶眼里的真诚和爱意,瞬间让我下定决心要继续干下去。”闫福云说。 #
近年来,闫福云通过从事养老工作,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体会:“家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老去,当我老了、病了,会不会也像爷爷奶奶一样?这种同理心也能给我很大的启发。” #
“护理老人,需要有娴熟的护理技能,还要有饱满的情感,需要细心观察老人的病情,耐心倾听老人的声音,用爱心去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把护理工作做好每一个细节,真正担负起照顾老人的责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护理部原主任朱云霞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是在“421”结构家庭中长大的,与家中老人感情深厚,很多年轻人能从心底把对家中老人的爱倾注到日常工作中,与老人建立起亲人般的感情。
人迹罕至的道路也是一条风景大道 #
“标准化的评估有助于得到更加精准的评估结果为您服务教育网课件中心,从而为后续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对于课前大家提交的视频,我们会从老人的人文关怀入手,看看如何进行评估……”今年9月,在保险职业学院的课堂上,翟浩琳给学生们讲授《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评估》课程。这个长相甜美、活力十足的90后女孩,是长沙市第二福利院的护理员、养老管家,也是保险职业学院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兼职企业讲师。
翟浩琳大学读的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2023年毕业后,她选择从事养老院护工工作。起初,家人的反对、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让她打了退堂鼓,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她坚持了下来。
#
“满怀爱心和坚韧”,同事们这样评价翟浩林。工作不到三年,翟浩林不断磨练护理专业技能,总结积累实践经验,先后荣获市、省、全国护理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荣获长沙市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如今,20多岁的翟浩琳已是湖南养老行业的知名专家。今年8月,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征集养老护理人才培训优秀课件时,翟浩琳提交了《老年人身体平衡能力评估》视频课件。她还计划录制一系列专业、细致的短视频,“希望更多的护理人员和老年家属能在闲暇时间花一两分钟手机时间,学习到护理小窍门。” #
“近年来,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推进,有效提升了养老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认可度。”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研究宣传部部长赵杰表示,近年来,各地针对养老护理人才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补贴措施。从国家到地方,晋升通道畅通,受过专业训练的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得到认可,社会荣誉让他们在短暂的工作经历中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当他们的同龄人还在为自己的未来做出选择时,他们已经在行业中脱颖而出,甚至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未来要走的路。
(本期选题支持人:任欢) #
光明日报(今年11月8日第1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