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都市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

规划指出,武汉将以五鹅黄黄为核心,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推动武汉都市圈基础设施、创新源头、产业协同、对外开放、公共服务、新智能、安全发展、生态绿色、要素市场。 加快形成空间结构清晰、经济集聚度高、区域竞争力强、城市功能互补、交通通畅、产业分工协调、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城区格局。要素有序流动。 。 武汉都市圈将建设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地区、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重要增长极。 武汉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将推动湖北建设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并取得成效。 #
根据规划,到2025年,武汉都市圈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万亿元,年均增长6.5%左右。 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核心功能进一步完善,力争全国主要城市排名前列,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主引擎作用省内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
建设便捷城区 #
实现圈内城市一小时通勤
今年12月11日,连接武汉、鄂州、黄石、黄冈的武黄高速公路正式免费通车,推动“武黄黄”四市向更加紧密的城市一体化转变。石勇 摄黄石日报记者 圈媒体联盟
#
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设施互联、管理协同、服务共享共赢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五鄂黄国际大通道建设综合交通枢纽。 #
到2025年,“123综合交通网络”(武汉都市圈1小时通勤、长江中游城市群2小时通勤、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会完全成型。
#
创建轨道上的都市区。 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城(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一体化。 探索开通武汉经鄂州至黄石、武汉至孝感等公交列车,规划武汉至孝感、黄冈等周边地区城(郊)铁路,推动武黄城市化转型,加快建设武汉至孝感、黄冈等城市。武汉-黄黄地区轨道骨架网络中的“鱼”。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实施进程中国武汉建设信息网,开展五期建设规划研究,继续建设前川线、11号线、12号线、19号线等项目,打造快速网络化主要城市和地区。 通勤网络。 #
加快打造国际航空客货运输“双枢纽”。 完成武汉天河机场第三跑道及滑行道系统、T2航站楼改扩建、湖北区域高空管制中心项目、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项目,并开展前期研究第四跑道和第二航站区建设。 。 推动天河机场、花湖机场标准统一、信息互通、安检互认、通关一体化,形成资源共享、高效运行的协同模式,实现彼此异地货站和通关一体化。备用机场。
建设创新型都市圈
优化全球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
鄂州光谷联合科技城。
#
加强创新协作,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建成,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重大进展,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全球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持续优化。
我们将共同打造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 聚合都市圈科技创新能力,聚焦智能网联、芯片、北斗等产业,实施重点项目攻关“清单指挥制”和“赛马制”,攻克一批关键核心科技进步,工业基础能力不断提升。 #
共建高水平实验室和国际先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增强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
共建光谷科技创新走廊。 建设全球光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全球生命健康技术创新中心、全球碳中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和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构建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创新发展联动轴,连接“五鹅黄黄仙”重点功能板块和重要创新平台,共同打造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中心。
加快8个城市离岸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探索“离岸创新”、“协同创新”、“科技创新飞地”等合作机制。 完善都市圈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
建设协同都市圈 #
形成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2023年3月1日中国武汉建设信息网,全市数字经济应用场景供需对接会召开。长江日报记者 胡赞伟 摄 #
聚焦光电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生命健康、北斗等优势产业,促进优势产业协同联动,提高中心城市经济密度。 推动武汉一般制造业向周边城市有序转移,逐步形成主链在武汉、配套在都市圈、融资在武汉、投资在都市圈的一体化产业发展格局。 #
打造光电信息、汽车、健康、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光电信息产业完善以武汉“中国光谷”为核心、各市分工协作的产业布局。 汽车产业方面,以“汉小穗香石”为重点,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打造国家汽车产能基地。 打造以武汉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的大健康产业集群,支撑咸宁以护理为核心的康养产业发展。 #
协同打造大光谷创新集聚区、车谷产业创新走廊、临空经济区、武汉长江新区四大集群发展先行区。
#
加强都市圈产业对接融合,以协同产业链创新项目撬动都市圈产业新增长点,深化各开发区(园区)和产业集群融合提升,促进资源整合都市圈产业发展分担、风险共担,共同创造效益。 #
建设开放都市圈 #
全面推进武汉都市圈通关一体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