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武昌湖北大学的历史追溯

湖北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的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20世纪初,一批先进知识分子感慨国家积贫积弱,目睹农村没落,主张教育救国、帮助国家渡过难关。1930年,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的黄建中先生为发展全省乡村教育,开始筹划创办湖北省立乡村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武昌沙湖畔的宝积寺。1931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湖北乡村师范学院改为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黄建中先生任湖北省立教育学院首任校长,同时兼任院长。学院成立时设有两系一部,即农业教育系、乡村教育系和乡村师范培训系。 1932年增设公共教育系,1935年增设农业教育系,各系均为四年制本科,各专科均为二年制专科。
当时学院设有农学堂、农场及青山教育实验区,供教学及学生实习之用,并在校外举办公立夜校及公益教育馆,民众在公益教育馆内欢欣聆听讲座,勤于习练中华武术,专心学习,开创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民众融合的先河。 #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举侵华,中华民族处在危难关头。国民党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并于1935年6月与日本签订了卖国的《何梅协定》,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消息传到武汉,爱国学生无不愤慨,热血沸腾。12月17日,武汉市50多所大中专学生代表正式成立武汉市中学生救国联合会。20日,在学生会组织下,参加游行的人数达1万余人。21日游行由武汉大学学生领队,22日由我院学生领队。 游行队伍在武汉关登陆,经过江汉路,即将越过法租界进入日租界示威,遭当局阻拦,改沿中山大道前进,沿途高呼推翻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25日,武汉被国民党当局宣布戒严。
“一二·九”运动尽管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阻挠、破坏和镇压,我校学生始终坚定地站在爱国运动的最前线,在武汉大中学校内发挥了良好的组织作用,在学校抗日救国、不畏强权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36年上半年,由于当局压力,学院被迫关闭。
#
2.国立湖北师范大学在恩施成立 #
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西迁恩施,设立临时省会,陈诚主政湖北,制定了《新湖北建设规划纲要》。根据《纲要》,我院于1941年秋正式恢复办学,校址选定在恩施五峰山。此时,自1936年停办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已停办5年。
#
当时,国家陷入危机,复校后师范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其艰苦,最突出的问题是无力兴建校舍。于是,他们就地取材,利用原林业公司、茶厂的旧房作为校舍,多为木结构,并就地取材湖北一本大学,用杉树皮、木架等就地取材,临时搭建了几间教室,以应付开学。在这样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我校师生仍然秉持教育救国、吃苦耐劳的精神,志向不改。复校后的第一年,学院就成立了乡村教育部和乡村师范培训部,培训部下设语文、英语、数学、音乐、体育五个教学组。
回忆这段校史,不能不提陈友松先生。陈友松,男,湖北京山人,幼年家境贫寒,读书刻苦,由教会资助入学,修完一段学业,后以公费留学生身份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西南联大教授。1942年秋,因学生反对教育处处长兼任我院院长,省政府通过李四光先生等参议院知名人士,聘请西南联大陈友松先生出任院长。 #
陈先生出任校长后,努力扩大学院规模,学院面貌大变,事业有大发展。1942年秋至1943年,在原有基础上增设史地专修科和一年制师范训练科,招收音乐、体育各一班,开设附中、附小学。原任虐待学生的训导主任被撤职,全校师生教职员生机盎然。但当局限制太多,特别是与原校长兼教育处处长张伯瑾、陈诚在办学上意见不合,陈友松于1943年7月愤然辞职,卖书换取旅费返回西南联大。清江水多汹涌,傅楚和之离乡背井离乡。这首感慨而作的诗,真实地反映了陈先生当时复杂的心情。 #
虽然在任期间受过很大的委屈和不公平的待遇,但陈友松先生卸任后,仍然十分关心我院的建设和发展。他回到联合国后,曾周游当时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呼吁将我院改组为国立大学。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也极力支持,也周游各地,广泛呼吁。1944年春,国民政府教育部采纳各方意见,下令将湖北教育学院改为国立湖北师范学院,隶属于教育部。学院受命改组,将原有的院系改为系部。到1945年,国立师范学院已初具规模,设有教育、国文、英文、史地、数理化、音乐、体育等8个系。
3. 抗命请回武汉 #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迁往后方的各级机关和学校纷纷迁回。国立师范大学因种种原因,没有回到发祥地武昌宝鸡寺,而是先到江陵,后到沙市佟家花园。当时抗战刚刚结束,荆沙古城繁华已成往事,办学条件极其艰苦。同时由于交通不便,不易买到书籍杂志,又无法招揽名家,许多教授纷纷辞职。为了改善生活,保证学业,1947年春,国立师范大学学生发起了大规模的抗令请愿斗争,要求迁回武汉。 从2月26日至4月6日,600余名学生到武汉省政府请愿,得到武汉大学、中华大学、农学院、医学院等高校学生的支持,迫使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万耀煌出面安抚,教育部也专门派教育部副部长来武汉调解。其声势之盛、持续时间之长,在湖北学生运动史上实属罕见。
1948年5月,国立师范学校正式迁至武汉,学生先住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现湖北教育学院),图书、仪器设备随后运回武汉。9月、10月,学校先后迁至汉口唐家屯第一中学和中山大道汉光中学。
#
国立师范大学迁回武汉后不久,就发生了八四事变。7月31日,学校开出一张空头支票作为8月份学生的伙食费,导致8月1日全校断粮。有学生到教导主任王志富的住处要求合理解决,王志富却不见踪影。一名学生看到大厅中间挂着蒋介石送给他的相片,愤怒地把相片摔碎。事发后,王志富向教育部报告,要求解散国立师范大学,严惩25名学生领袖。8月4日,教育部发出电报,要求解散国立师范大学。电报一到,师生们激动不已。 8日,全国师范大学学生自治会召开记者会,揭露真相,散发《反对教育部无理解散湖北师范大学及抗议无耻诬陷25名学生的告全国各界书》。17日,武汉大学学生自治会在中华大学举行大会,声援全国师范大学学生。18日,全国师范大学教授会严正决议,电告教育部撤回解散全国师范大学的命令。9月4日,教育部任命新校长,变相撤销解散决定。不久,法院也以王志富的罪名起诉王志富。这样,八四事变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全国师范学院得以存续。 #
师范大学迁回武汉后,中共地下党组织加强了对师范大学学生运动的领导,师范大学成为汉口地区学生运动的中心。大批学生在频繁的学生运动中受到锻炼,纷纷加入党组织,投身革命工作,为武汉、湖北乃至中南地区的解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
1949年7月16日,中南军管会文教接收部接收国立师范学校。根据当时革命工作的需要和国立师范学校无固定校址的实际情况,国立师范学校停办改组。国立师范学校教师或自行就业,或由接收部安置调动。在校学生或参军,或转校深造。校产包括图书、仪器等全部移交给接替国立师范学校的湖北省教育学院。 #
从1931年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创办,到1949年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接管,用了18年的时间。在这18年中,尽管曾停办5年,几经迁移,但学校培养了1484名各类人才。回首18年的历程,学校没有因时运不济而凋零,也没有因反动势力的破坏而丧失斗志,反而更加勇敢,在艰难中前行。
#
四、湖北教育学院诞生和教师继续教育学院的成立
#
国立师范学校停办后不久,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李先念的关怀下,在国立师范学校基础上筹建的湖北省教育学院正式成立,并于1949年10月15日开学。到1952年,学校设有教育、中文、数学、物理、体育、音乐、美术、戏剧、俄文等9个系,在校学生753人。学院设有附中,附一、附二、附三小学,作为学院师生实习基地,后改为附中、附小、工人业余学校。
#
1952年,教育部根据着力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加强综合大学的方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院系调整。为落实调整方针,湖北省委将教育学院大部分教职工、各学科学生及部分图书并入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同时,为解决全省师资极度不足的矛盾和适应未来教育发展的要求,在省教育学院遗留的部分人员、校产、校址的基础上,成立了湖北省教师进修学院。当时,教师进修学院设有教育、语文、史学、俄文、数理化、地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等11个学科,还设有文教行政干部班和政治班。
#
5.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师范学院
#
1953年,中央决定继续进行高等教育调整。同年9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整个普通高等教育的重点,必须扩建现有的高等师范学校,建立有条件、有准备的新高等师范学校。根据上述精神,我校向教育部呈请批准更名为湖北师范学院,并于1954年4月获准。1955年8月,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师范学院迁至武昌马房山。
#
1956年春,随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到来,为了适应湖北省中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教育厅决定将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分离,成立新的高等师范学校——武汉师范学院。同时,将湖北师范学院体育系分离,成立武汉体育师范学院;将湖北师范学院音乐、美术两个短期进修班分离,与华中师范大学绘画系、音乐系合并,成立武汉艺术师范学院。 #
1957年秋,湖北省委决定将湖北师范学院与武汉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师范学院。当时作出这个决定,主要有两个考虑:一是要集中精力办好师范学院,培养合格的中学教师;二是要适时把师范学院发展为师范院校。
两校合并后,学校迁回武昌宝鸡寺,成为永久校址。教职工达620人,学生达2138人。学校开设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7个学科。校园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经验更加丰富,基本具备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条件。
#
6.武汉师范大学成立
#
1958年8月8日,湖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武汉师范学院改为武汉师范大学。
#
新组建的武汉师范大学现有教职工1543人,设有中文、历史、数学、物理4个系,生物、地理、化学3个专业系,马列主义、教育学、体育、外语4个公共课教研室(组),开设本科、专科课程。学院实行两级组织机构,行政机构设置教务处、出版处、人事处、学生处、保卫处、总务处、财务处、餐饮处、卫生保健处、秘书办公室、基建办公室、生产办公室等9个系、3个办公室。学院党委设有组织部、宣传部。武汉师范大学创建于1958年湖北一本大学,已基本奠定了完全师范学院的专业基础和体系。
#
文革期间,学校工作受大环境影响很大。文革结束后,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1978年,根据《湖北省教育八年规划纲要》(草案)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制定了1978—1985年发展规划。规划的目标是:八年内,前三年在整顿、打好基础的同时逐步发展;后五年有更大的发展,通过努力把学院办成专业齐全、教育质量高、科研成果多、名校先进的师范院校。学校围绕八年发展规划的目标,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办学规模,实行多层次办学;加强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党的建设,改善领导作风,搞好队伍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学校各项工作蓬勃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
7.湖北大学成立
#
1984年1月,湖北省委针对我省省属高校规模小、条件差、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为协调和发展我省地方高等教育,决定将武汉师范大学由武汉市领导改为省直接领导、省管理。6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决定》,同时上报教育部。8月11日,教育部批准武汉师范大学改组为湖北大学。 #
9月26日,湖北大学成立典礼隆重举行。黄志珍省长代表省委、省政府发表重要讲话,对湖北大学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充分肯定武汉师范大学建校30年来为我省培养大批人才和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希望湖北大学全体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团结奋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扬艰苦奋斗、创业精神,为办好湖北大学作出新的贡献。 校长徐章煌代表学校发言,表示热烈拥护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将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锐意改革,努力把湖北大学办成以师范教育为主、文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开放式综合性大学,为湖北两个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最后,黄志珍省长和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共同为湖北大学揭牌。
#
建校初期,湖北大学设有中文系、政教系、历史系、外语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地理系、体育系等10个系,教育管理系、中文系、政治系等3个专业系,共设13个专业,在校本专科生3072人,研究生34人。学校占地面积520亩。 #
武汉师范大学改组为湖北大学,是我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