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建筑考试 > 造价工程师 > 专业辅导 >

南宋大儒朱熹言论引争议:是否轻视自然科学?

2024-06-08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这句话大致翻译为:按照研究自然科学(格物致知)的理论,按照程颐等“易川学派”的意思,虽然我们眼前的自然材料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研究自然科学还是要有先后顺序的。怎么能以为,只要集中精力研究眼前的植物、木材、工具这些应用科学,就能顿悟,达到对自然法则和社会伦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呢?如果不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原理入手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只注重植物、木材、工具这些应用科学的细节,这是什么样的学问呢?期望通过这样的学习有所成就,就像是把沙子做成米,是不可能的。

#

总之,朱熹从来就没有瞧不起自然科学,他只是说,如果把应用科学的研究推到基础科学的水平上去,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提高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水平上去,效果会好得多。他是对的,他也一直在努力这样做。

#

所以他观察天文、地理,操作浑天仪,研究化石,制作立体地图,提出朴素的“水形成说”,完全是一个自然科学家所想、所思、所为;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简单地认为自己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但更多的人还是只知道他是一个儒生的身份,儒生的身份掩盖了他科学家的身份。又因为他不是普通的儒生,而是一个官职的儒生;相对应的,他的另一个身份,似乎是一个“民间科学家”。 #

儒家在古代是一门显学,他作为官学学者更是显学;科学在古代是一门潜科学,民间科学在现代也是一门潜科学。作为民间科学家,他鲜为人知,被埋没已久。但民间科学家朱熹的民间科学成就,其独创性或至少启示性,是不可低估的。

#

典型的例子就是他的《雪花说》。朱熹解释了雪花为什么有“六瓣”。它们都是六边形六瓣的:“雪花之所以有六边形,是因为雪花从冰雹中落下时,被大风吹散了。就好比人把一团泥巴抛在地上,泥巴必然会向四面八方飞溅出来,形成花瓣。而且六是阴数,太阴玄经石也有六边,是天地自然之数。”(《朱子语类》卷二)这就是说,雪花之所以有六边形六瓣,是因为形成雪的冰晶被大风吹散了。就好比人把一团泥巴抛在地上,泥巴必然会向四面八方飞溅出来,形成花瓣。为什么雪花像泥巴一样飞溅出来,并不变成四边四瓣,也不变成八边八瓣,而只有六边六瓣呢? 因为六是阴数,阴数属于阴物,所以雪花既是阴物,也是太阴物。玄晶石(一种石膏矿物晶体)是太阴物,所以也有六面。所以雪花有六面、六片花瓣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常数。

#

现代科学对雪花六瓣形状的解释是:大气中的水分子在冰点以下凝结成冰晶,冰晶又形成了雪花。冰晶属于六方晶系,六方晶系的典型形状是正六面柱体,这就决定了雪花的形状为六面六瓣。用更深刻的混沌理论来解释:水的表面张力对凝固物质的分子结构非常敏感。冰晶的凝固分子对称结构在六个生长方向上具有固有的优先性,表面张力会沿着这些生长方向而变化。再加上一些其它的不稳定因素,各种稳定与不稳定因素混合在一起,将这种微观的固有优先性放大,使之成为宏观可见的外在优先性,形成了雪花的六面六瓣形状。

#

将朱熹的说法与现代科学对比,通过排除朱熹说法中不科学的成分,另辟蹊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甚至提前提出了雪花形状的假说。他说,组成雪的冰晶被猛烈的风吹散奇观的观是什么意思,四散开来,结果就是六片,就像一个人把一团泥球扔在地上,泥球必然会四散飞溅,变成棱柱状。对此,我们只要把风力或人力抛泥的力量理解为水分子的表面张力,他已经生动直观地解释了表面张力和分子结构的复杂作用。他说,“六”是阴数,是天地自然数。对此,我们只要把“六”这个阴数理解为混沌中的秩序,理解为许多随机现象中的固定规律,许多本来应该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呈现出规则的形状,就可以用同样的科学原理来解释。 #

朱熹以玄镜石作为类似例子,还不够典型。较好的例子有北爱尔兰地貌奇观“巨人之路”的玄武岩柱、苏格兰斯塔法岛芬格尔洞的玄武岩柱、亚美尼亚加尼谷两侧的玄武岩柱、韩国济州岛柱状节理带的玄武岩柱、中国福建省漳浦县南碇岛的一百四十多万根玄武岩柱等。这些石柱中的柱子多为六边形,本应是不规则的物体,却呈现出规则的形状。石柱群的形成与火山喷发有关,当从地下喷出的炽热的玄武岩岩浆冷却、收缩、结晶时,就会出现极其细微的裂纹,即“节理”。 节理一般都是垂直延伸的,沿着节理会突生出横截面积规则的六边形或多边形石柱。至于石柱为何大多突生出六边形?有人认为,这就像“伯纳德对流”产生的稳定的六边形蜂窝结构;也有人认为,这满足最有效率的完全填充的“空间填充原理”:正六边形可以完全填满平面,不重叠、不留空隙,在等周长的情况下,可以最大化面积;甚至有人用城镇会自然形成六边形分布的“中心地理论”来类比。

#

既然石柱的六边形可以用这些理论来解释,那为什么六边形、六瓣形的雪花不能用同样的理论来解释呢?雪花的形成和石柱的形成一样,也要经历冷却结晶的过程,只是材料结构和温度不同。我们完全可以猜测(或者代替朱熹的猜测):大自然会让这个冷却结晶过程遵循一定的“最小作用量”原理,表面张力会用最省力的方式,完成与分子结构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形成的雪花所占的空间或平面最大,形状最稳定。 #

蜂巢的六边形也遵循同样的原理,用最经济的材料,构筑出最大的空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曾推测蜂巢的形状与雪花相似,但那是在朱熹之后几百年。

#

它解释了雪花为什么有六瓣,石柱和蜂巢为什么是六边形,伯纳尔对流、空间填充原理和中心位置理论的基础。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研究事物以获得知识,以及植物和工具用途的区分。只有解释这些现象都遵循一定的最小作用原理,并且这些原因和基础可以归因于更充分的理由,我们才能实现理性的统一。 #

一理是从大量的辨析归纳总结出来的,是辨析的升华和提炼。朱熹的雪花不是格物致知的辨析,因为他的论述并没有非常具体和完全准确地说明雪花为什么有六种形态。但是,经过我们现代的另类解读,朱熹的雪花隐含着用更基本、更普遍、更抽象的最小作用原理来解释一切类似现象的潜在科学性因素。一理是先于辨析、超越辨析的。 #

最后,我们要说,朱熹除了是一位官场儒生、民间科学家之外,他还是一位好诗人。他的哲理诗尤为脍炙人口。《读书有感》和《春日》是两首代表作。还有一首诗《偶闻题》,如果我们对它进行更大胆的科学另类解读,就会产生完全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首诗是这样的:

#

我顺着流水的轨迹去寻找溪流的源头,可是到了源头我却茫然无措。

#

我这才相信,真正的水源是遥不可及的,于是我拄着拐杖,到处玩弄着潺潺的流水。 #

朱熹用这首诗表达了相对论、量子论等现代科学所遵循的“层层扩展”有限量论,打破了牛顿无限绝对时空观。“顺流而下,寻溪源”就像探寻科学的源头;无限时空中的源头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行至源头而失”,科学难以解决许多无限悖论;这时才相信真正的源头是无法到达的(开始相信真正的源头是无法到达的),于是拿着竹竿走到哪里玩水就走到哪里(拄着竹竿让水无处不在),把这个地方当成源头。这就是“层层扩展”的理念,停在某一有限的层次上进行研究,暂时把这一层次当成最后的最深的层次,不再追寻永远无法到达的无限的真源。这就是相对论和量子论所做的。 相对论的空间和时间,量子论的量子都是有限量而非无限量,这样研究才得以持续,并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

朱熹曾谈及童年:“我从五六岁起,就忧虑:‘天地四方之外是什么?’见人说四方无边,便以为必有尽头。就如这堵墙一样,墙后必有东西。想来想去,差点儿病倒。”(《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从小也对宇宙有许多疑问,这常常给他青年时代带来烦恼;他想,如果他能跑得和光一样快,会看到什么?从这种想法出发,他最终得到了狭义相对论。朱熹从小就勤于学习,善于提问和思考。如果给他和爱因斯坦一样的历史条件、知识背景和成长环境,他的忧虑和思考,是否也最终会得出伟大的科学成果呢?要知道,这种忧虑和思考,也和“偶体”一样,蕴含着层层递进、有限的潜在科学因素,可以从许多不同的原理中推演和推导出来。

#

朱熹这样的科学家,就算是民间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也比朱熹这个官场儒生大吧?朱熹这个官场儒生英语作文,就算是官场儒生,也应该是比较正统的官场儒生吧?儒家是“道法天下”之学,阴阳概念包括自然、物质概念;儒家“志在道,本在德,依在仁,乐在艺”,志在道,本在德,依在仁,行在六艺,还包括音乐声学、数学、力学、动物学等自然科学(射,即射击技术,要学力学,驾车,即驾车技术,要学力学和动物学)。 所以,真正的儒家思想应该包含自然科学,真正的儒家学者也应该是自然科学家。“儒家学者不知一事,则羞于启齿”,这里的东西,不仅是社会人事,还有自然事物;就连儒家创始人孔子,也“少时贫贱,多能干”:他少时穷,干了很多粗活,懂得很多下层人的技术,也属于自然科学的技术范畴。孔子如此,朱熹又如何呢?

#

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传承者

#

中国风格 全球情怀 #

中国孔子基金会战略合作伙伴山东儒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儒学()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