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医药考试 > 医师实践技能 > 考试动态 >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以建筑+思政育人,讲好大国建造故事

2024-07-06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讲述建设强国故事 #

桥梁跨越高山大海,让世界触手可及;铁路穿越雨林、越过沙丘、直抵高山之巅……这样的场景、这样的画面,不是新闻里的,而是出现在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的课堂里。这是学校倾力打造、覆盖各专业的特色思政选修课《中国建筑》。

#

“中国建筑取得的成绩,不仅彰显了我们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更蕴含着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这是建筑学子们的‘活教科书’。”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雷晓燕说,《中国建筑》课程是学校“建筑+思政”教育实践的成功体现。

#

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始终坚持行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大打建筑学教育牌,充分挖掘建筑学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多维度的“建筑学+思政”教育模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院校“大思政”工作格局。

#

思政教育+课程知识“双向合作”

#

综合课程为改革树立新标杆 #

《中国建筑》新课程在全校开讲以来,同学们纷纷称赞“课堂不一样”、“接地气”、“专业课也充满‘思政味’”……

#

一门新课程为何会受到学生们的如此青睐?或许是因为这门课程既包含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包含着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既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也迎合了新时代的发展;既分析了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优势,也指明了技术迭代中个人发展的方向。 #

例如在中国铁路专题中,课程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介绍重庆跨座式单轨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封锁、逐步进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故事,点燃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激情;树立榜样,用京张铁路建设者们创新进取、彰显中国精神的故事感染学生,激励他们敢为人先、干好新时代。 #

“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建筑课堂教学,实现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一体化,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强国工匠。”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雷小燕介绍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初衷。

#

为打造《中国建设》课程,学校党委统筹、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二级学院通力合作,把握职业教育发展大势,结合城乡建筑行业特点和校内专业群布局,深入挖掘融合各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形成了中国建筑史、中国公共建筑、中国道路桥梁、中国能源、中国铁道、国际工程六大内容。同时出版自编《中国建设》讲义和教材《中国建设概论》,打造《中国建设》思政元素配套资源库。 #

以此课程为基础,学校多门课程被认定为重庆高校一流在线课程、重庆高校思政课示范项目,课程建设经验在国家级平台和四川、江苏等地分享。学校领导评价该课程“全面开启思政课与思政课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推动思政课与思政课同向发展”。 #

“线上线下并重+校内校外并重” #

混合式教学拓展教育新格局 #

“三峡大坝的修建,向世人证明了中国人能修建世界上最艰巨的水利工程,能实施世界上最艰难的水利移民工程。三峡移民体现了什么精神?”

#

在《中国建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上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思政老师魏婷开启课后问答环节,学生们反响热烈,不断“刷屏”:“不怕困难、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民族精神”、“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艰苦创业的精神”……

#

据了解,《中国建筑》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管理系统,与课堂教学同步开展线上课程,进一步拓展学习范围,增强师生互动。截至目前,该课程在在线教学平台累计阅读量超过871万次,累计报名学生超过1.5万名,师生互动超过8万次。 #

学校本着“建筑+思政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形式,除开拓线上线下教学阵地外,还通过校内场馆和校外基地双向发力,搭建“理论-实践-校内-校外”四大育人平台,有效扩大了思政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

理论铸魂,校园教育课堂多地开花。建设校史馆、建筑思政馆、校园文化建筑小品馆、培训文化园,营造文化育人氛围。通过“走进建筑党史”微视频、“清远建筑”大讲堂、“读经典 懂初心”主题活动、每年11月“鲁班技艺文化节”等,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筑院校学生核心职业素养,让“建筑报国”的志向深入人心。

#

实践育人,校外实训人人闪耀。学校选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重庆市代表性建筑、对口帮扶乡镇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3个党建与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基地、2个乡村振兴实训基地。学生通过“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形式,在社会实践课堂上接受教育、成长成才、建功立业。 #

以信仰为根本、以思想为引领,青春之花在火热的实践中绽放。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广受好评,学生在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30余项。“学得快、技能好、品质优”成为学校毕业生的标签。学生就业率高达96%,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5%。

#

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双师同堂” #

协同机制引领发展迈向新高度

#

在《中国建筑》课堂上,两位老师在同一间教室授课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场景。 #

在讲述港珠澳大桥时,专业课老师首先讲解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理念、建设工艺、施工组织、管理模式等知识点,思政课老师则从“从卑微到世人钦佩”大桥建设背后的故事入手,介绍中国梦,并通过学校路桥专业学生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案例,总结凝练大桥建设者的奋斗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为每一位学生从自身角度践行中国梦提供指引。

#

在“建筑+思政”实践中,两校教师共建团队、共同授课、编写教材,形成了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学校组建了“中国建筑”课程一流的教学团队和中国建筑与思政教育研究协同创新团队,为思政课程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在全校掀起了“质量风暴”。教师综合教学能力显著提升,课程思政资源建设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了“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思政教育、研究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

此外,学校进一步调动企业参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邀请企业导师进校园、在企业建设德育实践基地,让“建筑+思政”的名片更加闪耀。

#

如今,“建筑+思政教育”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卓有成效:《走进建筑党史》系列微课得到巡讲团充分认可和推荐;教师发表“建筑+思政教育”主题论文20余篇,立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1个;教学团队在国家级、市级大赛中获奖10余项;学校荣获今年重庆市高校“一校一品”优秀团工品牌,在今年高校思政工作“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和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荣获多个奖项。 #

“‘建筑+思政’归根结底,着力培养学生‘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尚德尚能、善建致远’的大学精神、‘延续基因、技艺报国’的价值追求,这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为谁培养’这一根本问题最有力的回答。”学院负责人说。

#

雷晓燕、魏婷、宋星。图片由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提供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