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费师范生违约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与反思

那些不想再当老师、也没有回家乡意向的公费师范生,退还资助后,是否有机会选择新的人生道路?
#
近期,广东、福建等地相继出现多起公办师范生违约案例,再次引发大家关注。2023年,部分地区部属公办师范生录取分数线甚至接近复旦、浙江大学。不过,在公办师范生热衷读书的同时,也有不少学生选择支付违约金来解除合同。(央视网5月16日) #
过去,公费师范学校凭借学费全免、补贴、就业更有保障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学生报名,但如今,公费师范学校学生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也引发了很多人关注和反思。
#
原因在于,第一,随着学生阅历的增多,观念必然会发生变化,可能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老师,或者希望留在大城市工作……违约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都是想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 #
第二,相对而言,公费师范生违约成本不高,大多数地方只需缴纳违约金,违约金数额也在多数家庭可承受范围内,仅有少数省份会记入信用档案,通常解除合同对继续升学或工作影响并不大。
正因如此,社会普遍认为,公费师范生违约就是不诚信、不守承诺。但仔细想想,为什么公费师范生宁愿支付违约金、冒着被记入信用记录的风险,也要选择违约呢?除了违约之外,公费师范生违约的原因更值得相关部门研究。 #
但有一个社会共识不容忽视,那就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公费师范生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必须做出应有的努力,并取得相应的回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培养公费师范生,是为了丰富和完善基层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公费师范生违约离职,不仅会消耗国家的公共资源,基层教师资源也可能因此中断。 #
基于此,有关部门应该思考,是否应该给予公费师范生“后悔的权利”?对于那些不想再当老师、也没有打算回到农村的公费师范生,退还资助后公费师范生后悔死了,是否也应该有选择人生新路的机会?
从更深层次来说,赋予公费师范生后悔的权利,不仅是对公费师范生的照顾,更是对学生的负责。试想一下,一个对教师职业缺乏认可,又无心扎根教育行业的人,即便“困”在课堂里,大概也很难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成长。
#
建立公费师范生制度的初衷是为了在基层提供充足优质的教师资源。总体来说,这一政策是有益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现实问题公费师范生后悔死了,比如非教育教学事务过多、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等。这也说明,要激发公费师范生的活力,不仅要保障他们的各项福利,还要赋予他们更多的教学自主权,以提升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吸引力。归根结底,还是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留住公费师范生的人,留住公费师范生的心。评论员 任思宁 #
欢迎投稿:评论热点新闻事件,发表你的观点与看法,投稿请发送至黄河评论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