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职业资格 > 期货从业 > 考试动态 >

沈阳师范大学历史沿革:从东北教育学院到文学院的发展历程

2024-08-12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沈阳师范大学(原沈阳师范学院)是在1951年成立的、主要培养中等学校行政领导人员的东北教育学院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师范学院与东北教育学院合并,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成为当时东北地区仅有的两所高等师范本科院校之一(另一所是东北师范大学)。1953年6月,东北教育学院成立中文系(中文系前身)。同年8月,部分院系改为系,中文系正式成立。2003年4月,中文系更名为文学院。 #

1. 初期建设阶段

#

东北教育学院成立于1951年5月21日,院长由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董春才兼任,后由东北教育局局长车祥臣任院长,副院长为作家、文学教授吴伯孝。学院原址在沈阳市皇姑区崇山西路2段(今沈阳市第八十五中学校址)。1952年迁至皇姑区伟德街(今辽宁中医学院校址)。

#

东北师范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和提高中学行政领导和教师,以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为指导方针。 #

东北教育学院成立时,举办过两期中学行政领导训练班,每期为期八个月。第一期(1951年5月—1952年1月)毕业190人,第二期(1952年3月—10月)毕业198人。第二期中学行政领导训练班之后沈阳师范大学专科,又举办过一期中学教师训练班(1952年12月—1953年6月),共培训300人。1953年,东北教育学院除举办中学行政领导训练班外,还举办过国文、历史、俄文、美术等师资训练班,李成烈任语文系主任。 #

1953年6月中旬,从辽东、辽西、大连、松江、黑龙江五所师范院校调入汉语言、历史、俄文专业学生241人,其中一年级197人,二年级44人。这五所师范院校和沈阳、吉林两所师范院校的文科教师和部分行政干部也大部分调入东北教育学院。调整后,汉语教学队伍迅速扩充和加强,各学科都有一批来自各师范院校的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如中文系的张振泽教授,就是该院三位教授之一。调整后,学生人数增至632人,其中一年级290人;二年级234人;中学行政领导研修班108人,逐步发展为四年制师范院校。

#

1953年8月,师范学院制定了国文、历史、俄文、美术四个专业科目的教学计划,确定“师范学院的任务是培养初级中学、初级师范学校、初中班各科教师和初级中专技术学校通识课教师”,学制两年。根据中央教育部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的规定和学习苏联师范学院教学计划的经验,强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把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放在重要位置。 #

1953年9月16日,东北教育局转发中央教育部通知:为了统一师范院校名称,决定将东北教育学院改名为沈阳师范学院。郭沫若同志亲笔题写沈阳师范学院院名。 #

同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议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今后高等师范教育的方针,是在整顿、巩固现有高等师范教育的需要和可能的基础上,有计划、有准备地大力发展。”并强调:“以扩大现有的高等师范学校为主”。按照这一精神,沈阳师范学院从1954—1955学年开始进入发展阶段,中文系扩充为系,扩大本科生招生,中文本科学制四年。

#

1953年8月,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局调松江省教育处处长唐景阳同志任沈阳师范学院副校长。8月,学院为了适应建系、加强教学领导的需要,上报上级,任命冉裕达为中文系主任。 #

1956年,中文系开始招收函授生,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年共招收中文、历史、数学三个专业学生1023人。 #

经过几年的努力,中文系教师编写出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教材,如冉裕达、李成烈等主编的《文艺概论》;张振泽、韩美岑等主编的《周代文学作品选讲》和《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讲》;高清舟、赵恒昌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等。这些教材在当时全国一些高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2. 调整阶段 #

1958年,辽宁省委、省人大决定建立省属综合性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专科,由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英语专业、数学系、物理系、东北财经大学、沈阳俄语学院合并组建。 #

保留沈阳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外语系俄语专业、教研室全体教师及中文系、历史系部分教师,继续组建沈阳师范大学。同时,市委将沈阳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并入沈阳师范大学,重组九个系、十个专业、三个直属教研室。调整后,中文系有了新的发展。

#

1965年3月17日,国务院批复《高教部关于同意试办半工半读(农业)高等院校的请示》,自此,全国各大专院校纷纷开展半工半读运动。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按照辽宁省委的要求,沈阳师范大学离开家乡,迁到朝阳山区办学,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大学。 #

为了适应勤工俭学的需要,中文系对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举办了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班,重点讲授了文学理论、文学选编、写作等课程。

#

三、恢复发展阶段

#

1978年10月,辽宁省革命委员会下发266号文件《关于辽宁第一师范学院院系调整的通知》,决定将辽宁第一师范学院迁回沈阳,恢复沈阳师范学院名称。在迁校领导小组组长何树久同志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干劲十足,迅速启动了迁校工作。从此,沈阳师范学院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

迁址后,中文系教师艰苦奋斗。1984年5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系教育学、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经省高教局批准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结合科研,编撰了《中国诗歌史》、《中国散文史》、《中国小说史》、《中国戏剧史》、《诗经通论》等教材。中文系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组织学生开展轮流讲课、写教案等活动。 #

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举办中国古代文学助教研修班,研究生班学生与吴新珍副教授合作编著了《诗经分析》一书,全书共40万字,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一部诗经研究专著。马国权教授是红楼梦研究室创始人,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马丽教授在儿童文学研究方面成绩突出,《世界童话史》获冰心儿童文学图书奖,王太顺教授的《诗学》为国家级科研项目,该书出版后在高校产生一定影响。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是学院首批公布的重点学科之一。

#

党委在大学生中培养和树立了一批全面发展、奋发有为的学生典型,中文系学生郑国民被团中央评为全国十佳大学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

中文系与沈阳市革命委员会联合举办了优秀影视展映、外国文学作品、名家名作阅读、欣赏、评论报告会等,受到了全院师生的关注。将一等奖长篇电视连续剧《选择》引入校园,让同学们及时看到家乡产业在改革大潮中起步腾飞的现实。

#

中文系还对口语表达(普通话阅读和会话)、书面表达(书写规范汉字和常用文体)、教学和班主任能力等四个方面进行测试,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教学能力。

#

2001年,中文系随沈阳师范学院搬迁至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街253号(现校区),中文系从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02年,沈阳师范学院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2003年,中文系撤销,设立学院,正式更名为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

4. 繁荣阶段

#

20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学院坚持以“三育人”为先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夯实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在“博学深厚、厚德载物、致远致用”的校训指引下,在和谐进取的党政领导班子带领下,学校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多方面优势,不断深化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学校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如今,学校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制、年龄、专业方向较为优化、教学水平较高、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师资队伍。 #

学院现设有汉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两个系部;现有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汉语作为外语(教师教育)两个本科专业,均为一级学科B类招生;设有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写作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语言教学论等九个教研室。 #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辽宁省示范专业、沈阳师范大学重点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辽宁省优势特色专业、沈阳师范大学重点扶持专业。2023年辽宁省本科专业评估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综合评价位列辽宁省第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位列第三名。2023年学校获批教育部“卓越中学汉语教师培养计划”立项院校。 #

学院具有汉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文艺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语言学与文献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课程与教学论(汉语)等硕士点,汉语国际教育、学科教学(汉语)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教育部2023年学科评估中,汉语言文学学科以C+的成绩位列辽宁省第二名。 #

著名学者、文艺评论家孟繁华、何少军、季红珍等名师现执教该学科。学科拥有一支职称、学历、学业背景、年龄、专业结构优化、学术实力雄厚、科研成果丰硕、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人,辽宁省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有20余名教师担任“五个一工程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老舍文学奖”、“辽宁文学奖”以及国家、省、市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评委,并担任国家、省、市重要专业协会的负责、理事。近年来,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研究》、《文学遗产》、《中国语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相当一部分成果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全文转载或译著于国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项目百余项,以及鲁迅文学奖、中国文联文学评论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华文文学传媒大奖评论家奖、中国当代文学杰出评论家奖、辽宁文学奖、辽宁文学批评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等成果奖。2部学术专著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中国学术图书引文索引》来源图书目录(CBKCI)收录。

#

学院汉语言文学学科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为辽宁省重点学科。学院拥有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艺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重点研究基地“辽宁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等4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研究生创新交流中心2个;省级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1个;设有辽宁省《红楼梦》学会、书法艺术研究院等10余个研究机构。 #

艺术学院全体师生充满信心,以学科建设为先导,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人才培养为最高目标,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发挥优势,实现学院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为把艺术学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全省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和具有优势特色的优秀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而不懈努力。 #

历届党、政府、工人和青年

#

1. 党支部 #

第一书记:孙敬勋 副书记:沈国权 #

二秘:郭敬贤

#

第三书记:刘一杰、任洪章

#

四书记:任洪章 副书记:曹春香

#

第五书记:牟银如 #

第六任书记:许振坤

#

第七书记:孟庆

#

第八任书记:尹绍基 #

第九任书记:李久海

#

第十任书记:宋宇 #

第十一任书记:刘振廷

#

第十二届书记:刘銮志 副书记:赵惠萍 #

第十三书记:赵慧平 副书记:李泽春

#

第十四届书记:李泽春 副书记:徐金龙

#

第十五届书记:李泽春 副书记:姜旭 #

第十六届书记:李泽春 副书记:崔贵武 #

第十七届书记:李庆勇 副书记:崔贵武

#

第十八届书记:李庆勇 副书记:陆景阳

#

第十九届书记:田洪宇 副书记:余炜 #

二、行政管理

#

第一部门负责人:罗嘉 #

第二部长:永田田泽 #

第三届革命委员会主任:曹春香 副主任:李军 #

第四届领导小组组长:牟银如 副组长:李军

#

第五届领导小组组长:吴景山 副组长:郭焕芝 #

第六部门领导小组组长:许振坤 副组长:田泽昌、李俊

#

第七处领导小组组长:田泽昌 副组长:郭焕志

#

第八科室主任:罗嘉 副主任:谢廷飞 #

第九科主任:朱大成 副主任:谢廷飞、张家鹏 #

第十科室主任:张家鹏 副主任:张振忠、夏敏、李振华

#

第十一室 主任:赵慧平 副主任:王翔、于全有、徐金龙(兼) #

第十二届院长:李泽春 副院长:王翔、于全友 院长助理:于江波 #

第十三任会长:李泽春、赵惠平

#

副院长:于全友、高玉海、姜旭(兼)、李庆勇

#

院长助理:余江波 #

第十四任会长:赵惠平

#

副院长:李泽春(兼)、郝继东、胡玉伟、崔贵武(兼)

#

第十五任会长:赵惠平 #

副院长:李庆勇(兼)、高红艳、胡玉伟、李春玲、崔桂武(兼)

#

第十六任会长:胡昱炜 #

副院长:李庆勇(兼)、郝继东、陈秀云、陆景阳(兼)

#

第十七任会长:胡昱炜 #

副院长:田宏宇(兼)、夏力、张维扬、于伟(兼) #

3. 工会

#

孙明凯、王文跃、梁成荣、宋文坤、王黎明、李庆勇、王金城、吴希斌 #

4. 联盟委员会 #

一等秘书:胡占清

#

第二书记:尚九武 #

第三书记:季志新 #

第四任书记:连秀君 #

第五书记:赵惠萍 #

第六任秘书:夏敏 #

第七书记:张东平 #

第八任书记:孙殿玲

#

第九届秘书长:王红丽 #

第十届书记:李庆勇 #

第十一任书记:孙云鹏

#

第十二任书记:邓海燕

#

第十三任书记:崔贵武

#

第十四任秘书长:杨丽菁 #

第十五任秘书长:彭林 #

第十六任秘书长:王静思

#

第十七任书记:高阳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