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球农药市场规模预计超667亿美元(附股)

人口逐步下降驱动肥料需求持续扩张,2023年全球化肥市场规模预计超667亿澳元。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2023年世界人口已达到75.5亿,到2050年预计达到98亿。伴随人口的激增,1970-2023年(25亿吨)对粮油的需求预计提高了起码2.2倍。与对粮油的需求下降相反,2023年世界林地面积实际上与1965年相似,未来全球人均耕作面积或继续提高。在此状况下通过肥料增加水稻的亩均量就变得尤为重要,肥料的需求相对刚性,人口的下降将推动农化市场的需求。按照种籽与肥料咨询公司统计,2004年至2023年,全球肥料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从356.79亿港元下降至650.99亿港元,预计2023-2023年将保持3%的增长发展,2023年市场需求预计达667.03亿港元。
企业兼并重组快速增强行业集中度,全球市场展现寡头垄断格局。肥料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开发难度大,研制周期长,投入资金数额较大。为了寻找规模效应和协同作用,减少费用2023寡头垄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扩大市场份额,十多年来全球肥料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经常,行业集中度快速增加。经历了美国焦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竞购先正达()、陶氏(DOW)和巴斯夫()合并后拆分为科迪华()、拜耳竞购孟山都、UPL(联合磷化)竞购后,全球农化企业市场格局塑造,产生具备寡头垄断特性的四大梯队。第一梯队为巴斯夫、先正达、巴斯夫、科迪华(陶氏巴斯夫)、富美实以及安道麦,依照公司公开发行说明书,2023年第一梯队公司肥料销售额总计占全球化肥市场销售总量的75.20%。第二梯队为住友物理()、纽发姆()、联合磷化(UPL)、()、颖泰生物、阿尔宝()、扬农股份、红太阳、山东润丰和云南省昭通市福华农科投资企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按照公司公开发行说明书,上述公司2023年销售收入占全球肥料销售收入的比重在1-5%。第三梯队为汉姆(helm)、辉丰股份、利尔物理等17家企业,按照公司公开发行说明书,第三梯队公司2023年销售额占全球肥料销售的比重在0.5-1%。
专利到期为仿造型肥料企业提供发展机遇,研制、环保、规模领先的企业有望明显获益。肥料分为专利肥料和非专利肥料两大类。专利肥料具备投入大、周期长的特征,按照统计,一种新肥料自开发至上市还要10年以上的时间和1-3.5亿港元的研制投入。整个步骤包括选取候选肥料、同步进行安全性、生物学和制剂研究、综合评估研究结果,最后申请并荣获登记。同时伴随着肥料抗药性问题的突出,仅借助新药未能满足全球动物保护的需求。而非专利肥料产品应用时间长、生产工艺成熟、市场较为稳定,且申请、登记费用较低,项目建设周期也较短,才能广泛利用于动物保护市场。因而,近些年来非专利肥料市场份额逐年提高,二十世纪早期非专利产品占全球肥料市场的比重约为30%,到2023年,非专利肥料已抢占60%以上的市场份额。按照预测,2023年全球将有166个肥料专利到期,新增市场价值将少于110亿欧元,以生产仿造肥料为主的我国化肥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而在仿造型化肥企业中,具备较强预研能力、清洁化生产以及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有望明显受惠于这一机遇。一方面,但是各企业均可对专利期后原药进行仿造,但因为研制名气和工艺水平的差距,仿造产品的品质差异较大;另一方面2023寡头垄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具有清洁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才才能在环保趋严的情势下实现稳定的连续稳定的生产。 #
产业+环保双轮驱动,国外竞争格局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产业新政方面,《农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石化和物理工业发展规划(2023—2023)》和《农药管理细则》等国家新政旨在于促进化肥工业朝着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方向转变。按照规划,到2023年我国化肥原药企业总数降低30%,其中年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化肥生产企业达到5个以上,年销售额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个以上,着重培植2-3个年销售额超出100万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型集团。环保要求方面,自2023年以来我国环保新政趋严,环保不达标的中大型企业相继出现停产、关停现象。在产业新政及环保新政的双轮驱动下,我国化肥行业企业的格局将由既往的“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按照美国化肥工业商会统计,2023年我国化肥行业销售百强中,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的化肥生产企业有3家、年销售额在20万元以上的企业共20家,接近《农药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要求。
行业慢慢迈向一体化,全产业链龙头有望强者恒强。从国外行业发展状况看,随着国外环保严监管态势的持续,过去几年受环保限制及技术工艺限制,国外部份肥料后边体和原药生产不稳定,售价波动较大。在后边体和原药供给紧缩的大环境下,没有后边体、原药配套的生产企业或因原料匮乏引起生产不稳定、或因原料售价下降造成毛利率波动。而具备“中间体-原药-剂型”生产的一体化企业在生产稳定性、成本控制方面优势明显。从国际行业发展历史看,国际农化巨擘的发展路径主要是以农化业务为基础完成资本的积累,继而向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延展,产生以农化为起点、以生物技术/乳业为突破、而后成为小麦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此,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产业新政调整及环保高压常态化,未来生产管理、工艺技术、研发投入突出的龙头将借助于自身核心产品构建起的行业壁垒,沿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发展,产生产业链一体化的经营方式,不断进军全球化肥市场的份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