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网校是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企业欢聚时代(NASDAQ:YY)旗下品牌 |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建筑人才培训合作单位
您现在的位置在: > 时事新闻 > 社会 >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姚启明的军令状与中国核电零的突破

2024-09-27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曾几何时

发电时间

1991年12月15日零时十五分,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 1991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浙江工人报》等全国各大媒体正式宣布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

#

这是很多人期盼却无法预见的一天,但有一个人心里清楚:这一天是他“军令状”中的最后期限。他就是姚启明,一个地道的南方人,说着柔和的农乌话,却有着北方人的身躯,高大强壮,睿智勇敢。一年前,他还是821厂厂长。

#

1990年12月15日上午,正在北京开会的姚启明接到电话,要求他下午2点到三里河核工业总部大楼蒋新雄部长办公室谈话。 #

“姚启明同志,总公司党组决定派你到秦山工作,担任秦山核电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秦山核电厂厂长,你的任务是努力一年之内发电,留给你的时间不多了!”姜新雄开门见山,不容有半点差错。 “老姚国家安全局待遇,明年1月3号你报到,我送你一把尚方剑,你大胆去做吧!”姜新雄的话到这里就结束了,没有再说什么。

#

尚方的剑意味着有力量,有先杀后炫耀的力量。一年!只要给它一年。姚启明需要这样的力量。建设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是核工业人的心愿,也是核工业新发展时期的起点。然而,赢得这个项目并不容易!一方面,大家都有很高的期望和要求。另一方面,条件有限,经验不足,问题不断。有时,就像一头公牛掉进井里,无法发挥出它的力量。秦山核电站自1985年3月20日正式开工建设至今已五年多。根据1983年7月制定的建设工程一级网计划,总建设工期为52个月,应1989年6月并网发电。这个时候,姚启明已经没有选择了。 #

1991年3月8日晚,公司党政领导会议召开。从组织架构调整、项目收尾调试、生产准备、精神文明建设、后勤保障、公司会议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部署和安排。会议唯一的中心议题是万物互联发电,包括车辆值班的保障。姚启明要求大家建立并落实岗位责任制、巡检制度、交接班制度、考核考勤奖惩制度、区域卫生责任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事故分析报告制度,抓紧工作纪律和劳动纪律。教育从队伍抓起,从基层抓起。 #

一个月后,姚启明感受到了员工身边发生的变化。 #

半年后,1991年6月28日,姚启明下发了秦山核电厂《关于加强岗位纪律和文明生产管理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带头落实,并结合实行奖金分配。上,该文件从1991年7月5日起实施。这是一份措辞严格、规定详细的文件,涵盖了劳动纪律、岗位纪律、安全生产制度、公共设施、劳动卫生、夜间值班等各个方面。文件整顿劳动纪律和生产秩序是姚启明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落实。无论大小,只要规定了,就必须遵守。有些人接电话,尤其是关键部门的人。当电话响起时,他们拿起电话而不说话,或者忽略它并且不接听电话。姚启明制定了一条规定,要求拨打或接听电话的人首先报告自己。家门口安装了录音电话,以备将来查询。就这样,规则一个又一个地建立起来,小事一个又一个地抓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习惯并接受它。姚启明能感觉到大家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

#

姚启明的“双整治”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厂员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工作积极主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进步速度大大加快。他将以新的厂区面貌、新的精神面貌迎接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那一刻到来了。 #

今年内发电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

1991年3月27日,秦山核电站首次启动汽轮机进行冲试。

#

1991年8月8日,秦山核电站第一批121套燃料组件全部安全、顺利装入反应堆。 #

1991年10月31日,秦山核电站首次临界试验成功。

#

1991年12月15日零时十五分,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

#

迈出中国核电“走出去”战略第一步

#

1991年12月31日,中巴两国在北京签署协议,以秦山核电为参照合作建设巴基斯坦恰什马核电站。恰什玛项目是我国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业核电站。这是我国当时最大的高新技术成套出口项目。核电站出口还意味着调试、维护、运行、培训等配套服务也必须一起“走出去”。作为国内最丰富的30万千瓦压水堆机组使用经验的核电基地,秦山核电必将肩负起时代的重要责任国家安全局待遇,为我国核电技术支撑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服务。此后,秦山核电“走出去”的步伐从未停止,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今天,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引领下,秦山核电将继续践行“民族荣耀”使命,坚定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为实现国家“走出去”战略持续贡献秦山力量。中国从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

当时,中国在巴人员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生活条件差、工期紧。恰什马核电站位于巴基斯坦柴尔沙漠边缘,地广人稀。夏季持续7个月,极端气温高达52摄氏度。参与C1项目的群众居住条件最为困难,只能居住在活动板房中。直到恰希玛2号机组(C2项目)现场修建了“中巴友谊大厦”并安装了空调,条件才逐渐改善。饮食条件方面,肉类以鸡肉为主,蔬菜种类很少。唯一常见的是土豆和洋葱。为此,秦山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后续人员带来了萝卜、青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种子,极大地改善了伙食。 #

由于通讯不便,通过国际长途电话与家人交谈几分钟成为一种特殊的享受。信件可能需要一个月或更长时间才能到达家人手中。当时项目部只有两部长途电话,仅供工作使用。每到中秋节或春节,电话前都会排起长队,但每个人只能打几分钟,只是为了向家人确认一下自己是否安全。同样的“老秦人”中,有的为了恰希玛工程推迟了婚礼;有的错过了孩子的第一声啼哭,回到家时孩子已经快两岁了;有些人错过了最后一次见到亲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此条件下,秦山团队迎难而上,坚持“6+1、白+黑”(现场法务工作每周6天),凭借饱满的热情和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展工作辛勤耕耘恰什玛,用智慧和激情浇灌C1项目。

#

面临重大考验

#

1998年,30万千瓦反应堆换料大修时,发现装燃料的篮子底部有指套等异物。此次检修需要进行180度车削、切割、钻孔、拧螺丝等一系列操作,所有这些操作都是在放射性水下完成的。继续下面。当时,秦山核电没有相关经验,因此邀请了外国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

虽然问题最终成功解决,但也给秦山核电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为此,秦山核电当时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反思,将整个管理分为三个组,分别前往美国、韩国、法国等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最后,从状态报告、经验反馈到运行维护管理,我们进行了全面改进,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核电管理体系,为今天的优异运行业绩奠定了基础。

#

此外,经过三个多月24小时与专家一起工作学习,秦山核电还总结掌握了自己的一套反应堆水下维护技术,并成功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同样的技术服务。目前,秦山核电国家大师工作室何少华工作室是国内唯一掌握核电站水下维护高科技的工作室。已为国内外核电站提供多项服务。为实现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我国反应堆维修技术已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

#

延续辉煌

#

2023年9月3日,经国家核安全局批准,批准秦山核电厂1号机组运行许可证有效期延长20年,有效期至2041年7月30日。 #

作为我国首台OLE机组,秦山核电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核电站持续运行的技术路线。在此过程中,已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构建了一整套OLE安全评估技术。体系、评估方法和工作标准也促进了我国核安全监管部门OLE监管经验的积累和监管体系的完善,填补了我国核电机组OLE安全评估和监督审查的空白。 #

秦山核电站1号机组历时10年,历经48次安全评估、19次工程改造,变得更加安全、先进、高效、更高标准。可以说,它现在的状况比30年前要好。建成后更好、更可靠,这个“年轻人”将能够再安全发电20年,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

历史通过镜头浓缩 #

——摄影笔记

#

自诞生以来,秦山核电一直是各大媒体和刊物的“常客”。从人民日报到小学课本,“秦山核电”四个字早已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这句话——“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

2023年是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今年以来,秦山核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剧组去拍摄时,几名记者也在秦山进行采访。

#

在记者和导演眼里,秦山核电站就像一个“宝”。在这里他们可以拍(写)一流的项目、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而这些“一流”的背后,是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创业史。 #

“系统了解了秦山核电站的情况后,我对这次拍摄很有信心。”带着这样的信心,导演带领剧组来到了浙江海盐。

#

在充满科技感和现代感的核电科技馆里,有一个石英钟引起了馆长的注意。外观呈方形,边二足,镶嵌深褐色木框。它看起来很现代。指针固定在0:15。它记录了三十年前秦山核电站30万千瓦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的时光。

#

“原来时钟还在啊!”对于这个意外的发现,导演感到非常惊讶。于是,导演、摄影老师、灯光老师立即开始摆弄各种机器,摄制组齐心协力,创造了一组精彩的镜头——黑暗中,一束光线打在时针和分针上,时间突然回归。到30年代。几年前,纪录片的气氛瞬间就满了。虽然由于时间限制,这个镜头没有出现在影片中,但这个时钟带来的震撼始终贯穿在后续的拍摄中。 #

走进核电站内部,摄制组三人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核电站。延时、升级、降级、远、中、近、特……为了更好地呈现核电站的宏伟,导演和摄影师在30多摄氏度的阳光下拍摄了整整三个小时。

#

狭小的办公室里,摄制组小心翼翼地翻阅并拍摄了大量泛黄的文件,将30年的历史浓缩在一个小小的镜头里。 #

责编:admin 返回顶部  打印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友情链接网站声明网站地图广告服务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