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土地资源的分类方法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具备社会有效性和相对稀缺性的自然物质或自然环境的泛称。联合国出版的文献中对自然资源的涵义解释为:“人在其自然环境中发觉的各类成份,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的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化学成份,如矿物,又包括月球演变过程中的产物,如动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陨石资源等。”自然资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起初尚不知其用途的自然物质逐步被人类发觉和运用,自然资源的种类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概念也不断地被推进和发展。在国土开发运用中,自然资源包括农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等。
#
农地资源
#
农地是指月球陆地表背部分,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土地包括月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及基础地质、水文和次生林,它还包含这一地域范围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植物就他们对现在和未来人类运用农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农地是由地貌、土壤、植被、岩石、水文和气候等诱因组成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综合体。农地资源总量有限,位置固定,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影响的程度越来越大,对农地资源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农地的分类方式太多,比较普遍的是选用地貌分类和按运用类别分类。按地形可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等;按运用类别分,通常分为农田、林地、草地、宜垦林地、宜林林地、沼泽浅滩海域、工矿交通城镇用地、沙漠石头山地、永久积雪冰盖等。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是指月球上生命赖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进行工渔业生产的物质和能源。气候资源包括太阳幅射、热量、降水、空气及其运动等要素。太阳幅射是月球上一切生物代谢活动的能量源泉,只是气候发展变化的动力。降雨是月球上水循环的核心环节,是生命活动和自然界水份消耗的补给源。空气运动除了可以调节和输送水热资源,并且还可将大气的各类组分不断输送扩散,供给生命物质的还要。 #
水资源
#
水资源是指在现今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比较容易被人类运用的补给条件好的那部份淡水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海水减淡前景宽广,所以,从广义上讲,海水也应算水资源。
生物资源 #
生物资源是指生物圈中全部植物、植被和微生物。生物的分类只是各式各样的,一般选用生物分类的传统机制,将生物资源分为动物资源和植物资源,在动物资源中又可以种群的生态样貌特性界定为森林资源、草原资源、荒漠资源和沼泽资源等;植物资源按其类群可分为喂奶昆虫类资源、鸟类资源、爬行类植物资源、两栖类植物资源以及动物资源等。 #
矿藏资源
#
矿藏资源经过一定的地质过程产生的,矿体于地核内或岩体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当他们达到工业运用的要求时,称之为矿藏资源。其分类方式较差,通常多按矿物不同化学性质和用途界定为白色金属、有色金属、冶金辅助原料、燃料、化工原料、建筑材料、特种非金属、稀土稀少分散元素等8类。能源资源
能源指才能提供某些方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都可以成为能源。大自然赋于我们多种多样的能源,一是来自太阳的能量,除幅射能外,也有经其转化的多种方式的能源;二是来自月球原本的能量,如热能和原子能;三是来自月球与其他天体互相作用所形成的能量,如潮汐能。能源有多种分类方式,通常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常规能源是指当前已被人类社会广泛运用的能源,如石油、煤炭等;新能源是指在当前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未能被人类广泛大量运用,但早已或将要被运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潮汐能等。 #
海洋资源
海洋资源是指其来源、形成和存在形式都直接与海水相关的物质和能量。可分为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藏资源、海水物理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包括生长和繁衍在海水中的一切有生命的植物和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海底矿藏资源主要包括滨海砂矿、陆架油气和浅海沉积地层等。海水物理资源包括海水中所含的大量物理物质和淡水。海洋动力资源主要指海洋里的波浪、海流、潮汐、温度差、密度差、压力差等所蕴涵着的很大能量。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是指能为旅游者提供游玩、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来往的客体和劳务。人们在旅行中感兴趣的各种事物,如国情民风、山川风光、历史文化和各类物产等,均属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旅游资源指的是大自然造化下来的各类特殊的物理地质环境、景观和自然现象。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社会中产生的各类具备鲜明个性特点的社会文化水景。 #
自然资源的特征
#
有限性
#
有限性是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点。资源的有限性存在着两个方面的涵义:第一,任何资源在人数上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在矿藏资源中尤为显著,按中国专家梅多斯于1974年的估算,全世界的白银最多可开采20年;石油、汞、铜、铝可开采40年;天然气可开采60年;镍可开采75年;锌、锰、铁、煤可开采100年。按照近期的推算,石油资源最多可采50年。因为任何一种矿物的产生除了还要有特定的地质条件,还应当经过千百万年、上亿年艰辛的地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所以,相对于人类而言,矿藏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消耗一点就少一点。其他的可再生资源如植物、植物,除了其再生能力受自身遗传诱因的阻碍,受外界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且运用过于,使其稳定的结构破坏后才会失去其再生能力,成为非再生性资源。与其他有限资源相比,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很多恒定性资源虽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从某个时段或地区来考虑,某些资源所能提供的能量只是有限的。第二,可取代资源的品种只是有限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风力等资源都可适于发电,但总的来看,可取代的投入类别是有限的。诸如,大棚技术可取代农地资源而生产粮油,空间的运用可以取代工业及别墅用地的不足,但作为人类生存应当具备的淡水和二氧化碳迄今还没有找到可以取代的资源。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资源开发运用的潜力是无限的,任何物质都是不断循环运动、不断更新发展的,所以都可以不断重复运用。并且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是无限的,人类就能借助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防止资源有限带给的问题。并且,假如为此而对资源危机无动于衷,则是过度豁达。因为不同资源其更新能力不同,更新所须要的周期也不同,假如不合理地开发运用,对它的消耗超出它的更新能力和更新速率,资源就得不到恢复而遭到破坏,并且从月球上消失。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开发运用自然资源时应当从长伏诛,应当珍视一切自然资源,留意合理开发运用与保护,决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劫掠式开发资源,并且大肆破坏资源。 #
区域性 #
区域性是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存在总数或品质上的明显地域差别,并有其特殊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受太阳幅射、大气环流、地质构造和地表型态结构等诱因的影响。因而,其种类特性、数量多寡、质量好坏都具备显著的区域差距,分布也不均匀,又因为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的诱因基本上是恒定的,在特定条件下必然会产生和分布着相应的资源区域,因此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还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我国福建省焦炭资源的探明总量占全省总总量的27%以上,人们把新疆称作“煤海”;长白山区耕地面积和木料耗损量分别占全省的11%和13.8%,人们把大兴安岭称作“林海”。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能源资源南少北多;水能集中在川、滇、黔、桂、藏五个省区;金属矿藏资源基本上分布在由东部高原到北部山地丘陵的过渡地带。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源的分布只是不均匀的,探明总量约占世界总总量58%的石油,集中在波斯湾北缘,全世界原煤产量的87%分布在印度、中国和前南斯拉夫三个大国;再比如,随着太阳幅射能量在月球表面的经度带递变规律,从赤道向极地依次为雨林、季雨林、常绿林、落叶混交林、针叶林和诺森德等;随着水份循环的地域差异,从沿海向内陆分别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等。自然资源具备区域性的特性要求人类在开发运用资源方面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只有充分考虑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征,能够使自然资源的开发运用和保护兼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惠及。 #
整体性 #
整体性是指每位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互相有生态的联系,产生一个整体,打动其中一个要素,或许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进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这些整体性,再生资源表现得尤为突出。诸如,森林资源除经济效益外,还具备简练水份,保持根系的环境效益,假若森林资源遭受破坏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除了会造成河道含沙量的提高,造成洪灾猖獗,并且使根系肥力衰退,根系肥力的增长又逐步推动次生林退化,并且荒漠化,进而又将使植物和微生物大量削减。相反,假如在荒漠地区通过拔草植树逐渐恢复茂密的次生林,水土将得以保持,植物和微生物将集结繁衍,根系肥力将会进一步增加,进而促使次生林逐步优化及各类生物踏入良性循环。其实,各类资源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是按不同的比列、不同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产生不同的组合结构,并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应当进行综合研究和综合开发。
#
多用性 #
多用性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如农地资源既可适于渔业,也可适于工业、交通、旅游以及缓解市民的生活环境等。同一种资源可以作为不同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不同的行业对同一种资源存在着投入需求;同一行业的不同部委以及同一部委的不同经济单位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并且于同一经济单位的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的不同工厂、班组或工序都会同时存在着对同一种资源(如电网)的需求。自然资源的多用性也是为了人类运用资源提供了不同用途的或许性,究竟采取什么方法来利用则是由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环境保护等许多诱因决定的。资源的多用性要求在对资源开发运用时,应当按照其可供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推行综合开发、综合运用和综合整治,以做到物尽其用,取得最佳效益。
#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还要依赖于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不断供应,但是这些依赖性随着世界人口的下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逐渐增强,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消费量下降为基础的。比如,从1990年国民生产总额来看,台湾、日本、原南斯拉夫、原联邦欧洲、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巴西和美国依次为前十位的经济大国,对十国能源、矿产资源的生产和消费的剖析阐明,这种国家经济的下降是构建在对资源的大量消耗的基础上的,要想成为经济大国,应当得到充足的资源。从生态经济观点来考虑,人类社会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除了是指维持人类群落繁衍的物质生活享受,还包括精神文化需求和维护生态环境需求。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从自然环境中取得维持生存的天然资源,基本上依赖于自然界的恩赐能够满足人类有限的需求。但随着人口的下降,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减小,到了18世纪中叶,人口激增,生产力快速发展,造成人类以劫掠式开发运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品质下滑,人地矛盾激化。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人口大幅增多,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繁荣,导致生态环境加快恶化,自然环境所能提供的资源无法满足人口逐渐下降的需求,因而严重地影响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并且恐吓着人类的生存。
#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北美、西欧一些国家出现石油危机,生产增长,世界经济曾一度冷清,待业率普遍上升。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以种种说法来显示当代的特性——“信息时代”“资源是从人的脑子中开发下来的时代”等。资本的内涵也由此得到扩充,“信息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源”……并要人们坚信,有了资本、技术、知识、信息,便会有经济的大发展。资源,非常是自然资源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则逐步掩埋在“信息社会”“知识坍塌的时代”之中。并且,我们应当看见,自然资源是“米”,资本、知识、信息、技术等是“巧妇”,没有自然资源只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合理开发和运用自然资源,就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对于持续发展的概念,等生态学家觉得是“自然资源及其开发运用之间的平衡”;经济学家B.,1985年定义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品质及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降低到最大限度”。可见,没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运用,根本就说不上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当前以及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21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要想实现这一雄伟目标,我国的经济应当以较高的速率发展,这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就必定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但根据目前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不或许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需要实现经济增速形式的根本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即从“忽视技术和管理,借助大量低效率地消耗各类资源来实现经济地下降”向“依靠增加资源配置效率和运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速”的转变。目前,经济过快的下降导致了对自然支持系统的很大压力,造成资源与生态环境情况的恶化,在“人定胜天”观念驱使下,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过于向自然索要,同时却将资源转换为产品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水、废渣返给自然,可供运用的种类越来越少,但留给自然的污染物却越来越多,造成生态恶化,环境破坏,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数的经验和事实告诉了人们,单纯地发展经济,却带给了资源受损、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严重后果;而孤立地保护资源,因为缺少经济技术名气的支持,既妨碍经济的发展,又无法制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为此,我们应当将经济的发展与资源的开发运用协调上去。越穷就越大举地毁林开荒,劫掠资源;越劫掠资源,环境的破坏就越严重,也就越穷。据记载,山西兴县一带“富饶多农场”。因为常年推行毁林灭草、开荒种地的方针,往日草木繁茂、层林滴翠的地区成了荒山秃岭;“天苍苍,野苍茫,风吹草低见牲畜”的草原,弄成了荒漠,深陷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
我国长江从公元前到今天,改道和洪灾越来越经常,水灾越来越严重,其根本病因就是上游次生林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淤塞。对我国渔业状况的研究阐明,相当普遍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劫掠性的经营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得资源下降,产生了渔业的恶性循环,使水土流失愈来愈严重;荒漠化面积降低;草原退化速率加速;森林资源、渔业资源和部份地区的农田根系肥力显著下降。100多年前,恩格斯曾警告人们:“不要过于迷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他以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等地毁林开荒的历史教训为例,强调:“对于每一次那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对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互相关系的深刻小结。 #